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品德的实践建构(2)
来源:中小学德育 作者:李越强
发布于:2017-10-05 共3102字
三、质疑:启迪思辨,磨砺道德意志。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判断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实践智慧教学视角下,品德课程教学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现象,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他们深入讨论和思辨,从而学会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如教学《诚信就在身边》(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讨论成功和诚信之间的关系时,有学生提出了老实人会吃亏的质疑。老师走过去亲切地问:“你们为什么会这么想?能告诉老师吗?”学生犹豫了一下说:“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我老实地告诉爸爸,结果被爸爸臭骂了一顿。”显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源于其生活中的道德困惑,老师顺势抛出几个问题给学生,引发学生道德思辨:“老实人真的会吃亏吗?”“你是喜欢和诚实的人交朋友还是和口是心非为的人为友?”“如果别人不守信用,你会怎么想?”
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逐渐明白了:诚信给人带来愉悦和方便,不诚信则给人带来伤害或损失,做人要讲诚信。
教学中,面对“诚实要吃亏”这一另类的声音,教师改变设问角度,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让个人认知和他人的观点不断冲突、融合,在角色转换中修正道德认知,重构价值取向。如此,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诚信的正确认识,更获得了思维能力的提升。
道德冲突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社会的多元性决定了课程设计与实施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儿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多元矛盾和道德冲突中,进行明智的判断与抉择,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选择能力,完成道德的自主建构。
四、践行:知行合一,外化道德行为。
“行”即实践,品德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后,到生活实践中摸爬滚打。否则,学生的德行是无法建构起来的。基于实践智慧的品德教学,应重视让学生学会将已有观念、多学科知识 、情感、志向、意愿、情境等进行整合的能力,进而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例如,规则意识的培养,老师不能只让学生被动地学规则、守规则。不仅要讲明白规则的重要性,还要引导学生尝试在生活中制定规则和运用规则。在教学《校园“红绿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一课时,针对部分学生自制力差,纪律意识淡薄,课堂不遵守规则的状况,可让学生自己制定相关规则。教师先要求学生思考:班里是否存在不守规则的情况?存什么恶果?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面对这种现象能否制定出相应的班规进行制止?对违反班规给出怎样的“惩罚”?如果是“你”违反了班规,希望老师怎么做?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到班规的制定中,经讨论完善,最后形成了一套可操作、执行的班规。其实,制定班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这样的规则与学生的心理预期相符合,容易被学生所认同和接纳。学生只有熟知班规、了解班规、体验班规,才会自觉遵守规则,让规则意识自然而然地走入心里。
品德教育,重在让教育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只有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道德并化为行为,才能让品德课教学正真走进学生的心灵,助力学生道德成长。
鲁洁教授认为,教育回归生活的重要意义在于积极引导、促进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3]基于实践智慧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只有遵循生活的逻辑,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思辨与践行中实现德性的自主建构,才能引领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孙彩平。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刍议--一个实践哲学的视角[J].中小学德育,2016(09):5.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7.
[3]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1-2.
原文出处:李越强.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品德的实践建构[J]. 中小学德育,2017,(03):55-56+24.
相关内容推荐
-
让时事在品德课堂上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
小学《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将本课程教学与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加强时事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要求,是每个学生个体生活、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将时事...
-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浅析
我不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论孩子(学生),即便这个事情赤裸裸摆在我面前,我仍旧相信孩子的内心是善良、阳光的,只是一时的贪玩儿或淘气而犯下了某些错误,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加以纠偏,及时引导他们就能回归正途。品德与社会的教化与熏陶的功能就可以发挥得...
-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道德情感培育探析
一、前言在常规观念下学校教育一直以理论知识为主,忽略了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培养的重要性。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恰好具备该功用和价值,可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感意识,从而为小学生的道德培养提供条件。任课教师要采用崭新的教学...
-
多媒体技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它将在老师的引导下,教会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头脑去思考的课程。它的内容涉及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也安排了孩子们所感兴趣的成人生活中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
-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
2009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使非连续性文本一词进入了大众视野。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我们日常所见的散文、小说、诗歌等都属于连续性文本。而非连续性文本则多以图表、清单等形式出现,具有非线性、概括性、直观性...
-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既要把握知识性和趣味性,又要充分融入实践性和思想新,为小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多从小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内容,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重实践...
-
表现性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以及评价改革的必要性。表现性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可以弥补传统评价之不足,开始成为学生学业评价项目中的一种重要评价方式之一。[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
-
-
品德与社会“微作业”评价例探
何谓“微作业”?即基于教学目标、内容所构建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现创造性、开放性、生活性、综合性原则的小型德育作业。对于“微作业”的评价,自然应强调其评价方式的简单化,评价时间的简短化,奖励方式的易操作化等特点,“以小见大”,激励和促...
-
基于传媒视角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研究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对社会现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趣味性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不断丰富,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小学生学习成长环境,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