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普通教育论文 >

品德与社会“微作业”评价例探(2)

来源:中小学德育 作者:陈光云
发布于:2017-10-06 共3247字
  二、在线互动“微作业”评价--深化道德情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微电影等已成为教师广泛使用的课程资源。学生和家长对此已经非常熟悉,甚至经常成为这些课程资源的制作者。基于此,我们尝试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与评价“微作业”,让学生和家长成为作业的主创人和评价者,提升“微作业”品质。
  
  [案例2]《我们一起成长》之《最难忘的第一次》(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许多第一次:第一次上台演讲,第一次旅游,第一次参观福利院……或激动、或紧张、或兴奋、或喜悦。它们都构成了学生的成长印记,是弥足珍贵的成长财富。
  
  微作业: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拍照片、做相册、做PPT、拍录像等方式,结合文字,记录“最难忘的第一次”,并将作品上传至班级群相册。
  
  微互评:给自己喜欢的作品点赞,进行一句话的好评;当然也可以提出不足和改进意见。
  
  以《钱江晚报》小记者雨甜小朋友上传的第一次去培智学校进行的“寻爱之旅”活动为例,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互动评论精彩纷呈:
  
  依依:雨甜,好有爱,真羡慕你!和他们一起参加了一个下午的活动,你一定有很多的感触吧?
  
  下次有这样的活动一定叫上我哦!
  
  雨甜回复:好的,下次我一定邀请你。培智学校的小朋友真的非常单纯、阳光,他们虽然身体有残疾,但仍然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让我感动和佩服!
  
  老师评价:体验学习,爱心无限。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定能让我们的雨甜小朋友从小就拥有一颗向善的心。
  
  雨甜妈妈发表了两次评论:
  
  1.陪着小朋友们去参加小记者活动,看着小朋友们在不断成长,作为家长,我发现自己也在成长。
  
  2.出生没得选择,但在同一片蓝天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他们便已经满足矣!
  
  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在线“微互评”重温了体验活动现场的爱心与感动,促成了孩子们道德情感的深化。同时,这样的互动评价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深入了解孩子的情感状态,及时进行鼓励或矫正,引领整个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貌。
  
  三、综合性“微作业”奖励--引领道德践行。
  
  有“评”还要有“奖”.日常的各类评价通过多种方式,旨在让指导者和关注者积极参与“微评价”.这些评价分散在各种活动、各个阶段中,呈现分散化、碎片化。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通过综合性评价,以等级制“微奖励”集中呈现评价结果,从而强化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
  
  [案例3]《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之《了解我国的水资源》(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在教学中,教师介绍了我国水资源总体情况,通过资料让学生了解全国各地水资源污染情况和引起的后果。聚焦让学生和本地居民引以为傲的新安江水,播放2013年11月15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关于《新安江饮用水源存在污染危机》的调查结果。
  
  真是这样吗?对此,学生提出了质问:每次去新安江边散步,我们看到的都是澄澈见底的江水,江中水草悠悠,江上奇雾漫漫,哪有被污染的危机存在?机不可失,教师就此设计了综合性实践作业及评价方式:
  
  1.全班制定微实践计划,教师审阅、指导、修改计划书,并通过自荐和指定等方式让各小组分别负责一个板块的内容。
  
  2.各小组分别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关注活动进程,及时进行调整、引导、点拨和启发。
  
  3.各小组呈现各自的实践结果:有的实地拍摄养鱼工人把大袋饲料撒入河中的画面;有的记录了江边随处可见的垃圾;有的找到了工厂的排污口并写了调查报告……微奖励:邀请家长、社区和学生关注调查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
  
  等级一:在此次“微作业”完成的每一个阶段:设计活动阶段、制定计划阶段、实践活动阶段、呈现成果阶段等各阶段只要获得好评,都可以小组为单位得分。
  
  等级二:得5分就可在荣誉墙上贴一颗星。
  
  等级三:得10颗星就可以得到一个小礼物:一片活动中的植物标本、一块橡皮、一支笔等。因此次作业以保护家乡的水资源为主题,笔者奖励给孩子们的是“秀丽新安”明信片。
  
  最高等级:得10个小礼物就奖励一本书《新安江水电站志》。如果孩子们在此次活动中没有集齐10个小礼物,可以把小礼物顺延至下一次活动。
  
  这样的“微奖励”,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微作业”的热情。同伴间、小组间相互激励、相互竞争,力求“微作业”开展有声有色,结果呈现有血有肉,争取同伴、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士的好评和点赞。多元评价主体能带来多元评价视角,从而获得更加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1]
  
  如此作业和评价,自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形式灵活的“微作业”评价实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认知和操行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激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提高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叶志芳。品德与社会课堂学习评价策略探析[J].中小学德育,2015(8):27.
原文出处:陈光云. 品德与社会“微作业”评价例探[J]. 中小学德育,2017,(07):48-5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品德与社会论文
返回:普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