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

基于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分析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04-16 共7116字
论文摘要

  认知语言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近年来认知语言学成果的分析显示,该学科的研究范围在不断扩大,涉及认知社会语言学、进化认知语言学、模拟语义学、认知话语分析、隐喻和转喻、构式语法、语言习得、多模态研究、手势分析、内隐学习、语法化等主题。在对这些课题的探索中,认知语言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实证研究法得到了广泛运用。目前该领域内的实证研究之细致,跨域研究的思路之开阔,理论与应用结合之紧密,多国合作之广泛,从理论和技术操作层面都反映出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2013年7月英国班戈尔大学(BangorUniversity)举办的认知语言学暑期讲习班为例,其内容安排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征和趋势。专家主题发言均将理论和个案研究相结合,多有实证支持。特别是MarkTurner教授对“红母鸡”多模态语料库(RedHen)的介绍,形式新颖并充分展示了该数据库功能的强大,预示了认知语言学的多模态研究趋势。在课程设计上,内容中既有对理论部分的深入解读,也有实证方法的传授(如研究工具的使用、实验设计等)。有些课程以个案分析的方式讲解实验步骤和具体操作,并为参加者提供机会在课堂上设计实验并展开讨论,充分显示出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对实证方法的关注。
  
  一、研究热点
  
  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及会议主题发言都是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的缩影,体现出该学科主要关注的研究领域及课题。
  (一)语言理解的心理模拟分析
  心理模拟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是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亮点之一。这方面研究较为突出的当属Evans和Bergen两位教授。Evans(2009)对“体验性词汇”做了深入研究,说明语言理解的心理模拟分析促进了意义建构的研究,为语言和概念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他指出,在该研究中存在着将语义结构(即与语言相关的语义表征)与概念结构等同起来的问题,其后果是容易将语言和概念系统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相混淆。就此问题Evans教授基于LCCM理论(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理论),为体验性词汇建构一个体系结构,区分了“模拟概念”和“参数概念”,其中后者为词汇概念,而语言是对词汇概念的编码。
  美国加州大学的Bergen教授关注的方向主要涉及“模拟、体验和意义”,其成果主要与模拟语义学理论相关,研究人们如何以与语言相关的视觉、听觉、动作、情感为基础通过心理模拟来构建意义。Bergen(2007)指出了模拟语义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与其他语义理论的差别和关联,并分析了该理论涉及的实验证据,包括行为实验和脑电实验。他所研究的其他问题包括语法如何影响意义,这一过程在基于模拟的理论中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句子理解中意义构建的时间维度。在班戈尔大学讲习班期间,Bergen教授讨论了较为复杂的话题,如角色模拟在语言理解中的功能性作用等,并通过经典案例讲授了如何设计实验,怎样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等,有助于研究者以此主题开展行为和脑电实验研究。
  语言理解的心理模拟分析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紧密相连,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还通过实证研究提高了自身的可靠性。Bergen教授通过核磁共振实验,发现语言信息加工过程中负责视觉的脑区与负责语言的脑区同时得到激活,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模拟语义学的假设。该理论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多模态研究
  多模态研究法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也日益重要。Turner(2013)教授在多次会议上的发言都涉及“基于大规模多模态语料库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这一主题,并着重介绍了“共同注意力”(jointattention)的概念。他指出,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背景是特定交际场景的组织概念框架,包含“言语事件、场景及参与者”.背景源于最基本的人类观念--共同注意力。共同注意力与人类场景有关--在该场景中说话人都关注某事,而且知道另一方也在关注它。Turner教授用“经典共同注意力”来指称交际共同注意力的最基本的场景:即两个人面对面交流时,不仅注意到直接感知的事物,而且能就其进行持续交流。背景框架是与经典共同注意力直接相关的,因此人们不可避免地使用许多语言结构来处理共同注意力。所有的背景因素都与说话者视角相关,而视角是由身体经验获得的:所有的交际共同注意力场景中的参与者都具有体验性,而整合则通过输入心理空间的视角选择性地向合成空间进行投射。在交际共同注意力场景中表达视角的语言构式通常用来表达基于共同注意力的合成空间中的新的视角。Turner教授以电视新闻为例,展示了概念合成机制如何使用体验性视角来创造强大的具有创造性的交际系统。这些方式包含了体验性视角、经典共同注意力、日常指称以及许多其他方式。Turner还介绍了他们正在构建和使用的数据库--红母鸡实验室(RedHenLab)。该数据库目前有22万小时多语种的国际电视新闻,可以从语言和画面两方面进行检索。Turner教授说明了如何通过这个数据库来进行认知语言学研究,其重点置于语法和多模态构式中的整合现象和语言中的视角现象。此外,Morgenstern和Cienki博士的研究也展现了多模态研究的魅力。
  Morgenstern(2010)对语言习得的多模态研究探讨了儿童语言发展和成人/儿童自发性交际研究的主要问题,强调多模态和多语言程度分析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语言形式如何内化和习得,以及如何在对话中进行交际和共同意义构建。他在班戈尔大学暑期讲习班开设的课程重点介绍了如何运用各种工具(CLAN,ELAN,PHON,PRAAT,EXCEL)来收集、转写和分析自然发生的视频数据,以进行定量研究。讲解的重点在于对英语、法语和法语手势语摘录的定性分析。分析的问题主要包括:意义是如何由词语、手势、眼神和其他非语言实践进行构建的;认知和语言发展是如何相互促进的;儿童的错误体现了他们语言和认知发展的什么情况;儿童在多大的程度上依赖成人的输入来重新构建一语的语法。Cienki(2008)以印欧语使用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手势涉及的概念隐喻和转喻、图式、心理空间和整合以及识解、视角等,并介绍了其对实验数据的转写和伴言手势的微观分析。他研究的问题包括:手势分析的形式和功能;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手势;手势、图式、图式化和语法;心理空间、整合理论和伴言手势;言语和手势中的视角、识解和观点表达等。随着多模态语料库的兴建和手势研究等领域的深入探索,多模态研究法在认知语言学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语言的计算分析
  这一研究思路主要体现在Pustejovsky(2013)教授的成果中。他指出,语言理论和计算语言模型在将非语言世界中的语言知识进行语境化时遇到了挑战,认为这主要集中于意义语境化的两个方面:句子语义充实和实际语境中语言话语的嵌入。前者涉及非组合性机制(extra-compositionalmechanism),如压制、共同组合以及生成词汇理论中的其他语义手段,后者则以深层次的表征结构为基础。他在讲习班中以动作、物体和它们的语言“居所”为题介绍了对语境动态识解的形式化研究,引入了“概念居所”的概念来指与语言表达式相关的基于框架、脚本和可供性的信息。这些“居所”协同作用产生“最小化模拟”.这些模拟是暂时具有可追溯性的最小化模型,通过语言表达式在特定的语境框架中的使用来构建,并从特定的视角来解读。最小化模拟是对语境动态识解进行追溯的计算性方法,通过基于视角的制约来完成。认知语言学强调语境在意义动态构建中的作用,而语境因素的复杂性加大了其形式化运算的难度,因此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较少,Pustejovsky教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四)传统课题的深入研究
  认知语言学传统课题如隐喻、转喻、构式语法、概念整合等研究也逐渐深入。除了理论部分的探索外,目前许多研究都采用多种实证方式来探讨上述理论对语言习得和加工的解释作用。Fauconnier教授对概念整合中的“压缩”机制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认知语言学中关注的重点主要包括类比、隐喻、整合、层创结构研究、多模态思维和互动,而在概念映射的研究中,概念压缩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他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在概念整合过程中压缩是如何显现的,认为压缩有利于解释其深层次的规律性和系统性。Fauconnier教授认为,将压制纳入理论中可以产生理论洞察力,也有助于重新分析一些与婴儿的认知和概念能力相关的问题。在分析意义建构时它也有助于解释一些深层次的不解之谜。
  Goldberg(2011)教授从语言习得的角度对构式语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开展了有关语言回避现象的实证研究。她指出,尽管许多制约是由普遍的语义或句法现象驱动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形式尽管在语义上可以理解,也符合句法规则,但是却是人们所回避的。例如我们可以说Sheexplainedhimthestory,却不能说Sheexplainedtheafraidboythestory.Goldberg教授对比了固化保守主义和统计优选(statisticalpreemption),并用多项实证研究说明语境的竞争--统计优选在习得语言回避规则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构式语法研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Michaelis(2013)基于符号的构式语法研究介绍了这种与普遍语法有本质区别的形式句法理论,探索了它属于“自治”观还是属于功能观的问题。Michaelis博士指出,在构式语法中,词汇或者包含语言信息的任何复杂结构,都可看成是语法的模型,因此语法被视为构式(形式-意义-功能三位一体)的具有层级性结构的清单。构式具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抽象程度,不同的能产性,包括句子类型、动词框架和短语类型。她的研究涉及到构式语法的历史起源,构式语法学家们都认可的理论共性,语法是基于构式组织的论点,构式和习语之间的关系,构式的形式表征以及构式在语法进化中的作用等问题。
  在隐喻和转喻的研究方面,Rundblad(2010)在近代认知理论中概括了转喻的本质及其与其他语言、认知或修辞方法的差异,并提供了很多实证研究来探索下列问题:转喻和隐喻的相似和差异在哪?转喻习得是否早于隐喻或与隐喻习得方式有差异?我们处理转喻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就上述问题,Rundblad博士分析了近期在典型和非典型人群中获得的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数据,特别关注孤独症儿童,并分析了转喻知识如何成功地运用到媒体、健康和教育文本中。Wallington(2010)则体现出了隐喻研究的进展,分析了诱发源域事物与传统目标域的结合的机制,以及隐喻呈现出明显的家族性效应的原因。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所有呈现出这种明显的家族性效应的隐喻都以相同的方式诱发?针对这一问题,Wallington博士认为,属于同一家族的许多隐喻都是间接的,因此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联并不像文献中所提的那样具有平行性。事实上,核心的诱发性隐喻(coremotivatedmetaphor)可以在不同的维度得到扩展,来允准新的隐喻产生。这些“扩展”的源域是间接性的,是通过核心诱发隐喻来完成的。由此可见,上述传统研究领域的理论探讨在逐渐深入,研究方法也不断更新,还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五)语言的心智研究
  近年来,许多研究从话语分析和习得机制角度来探索语言与心智之间的关系。话语分析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Hart(2011)以及Tenbrink(2007)的成果之中。前者将认知语言学理论运用于政治和媒体话语的批判性分析,话题涉及移民、经济和政治抗议等,主要探讨了概念隐喻和意识形态交际、移民媒体对话中的力动态、政治抗议的媒体报道中暴力现象的事件结构、空间和运动语法的意识形态性等问题。后者则试图理解语言在理解思维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采用认知话语分析(CODA),在控制的环境下收集数据,然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些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
  Tenbrink博士指出,在收集的数据中应识别语言模型的类型,这些类型对识别特定的认知过程非常重要。她的研究也致力于解决一系列问题,如实例涉及的研究动因、数据收集、分析、三角测量法等。Brandt、Kidd(2011)和Rebuschat(2011)则从习得的角度研究语言与心智的发展。前者探讨了语言和心智理论的平行发展,提出心智理论涉及意图解读、视角选择和对“错误信念”理解,体现在语言习得方面即考察儿童分辨别人的认识与现实不符的能力,主要说明儿童是否能从别人的视角考虑问题。该研究先概述儿童对心智理论的习得,然后讨论意图解读、视角选择和对错误信念的理解的发展是如何同交际技巧、词汇学习、语义、语用发展及句法发展进行互动的,并通过实验和语料库研究探索这些发展和互动在单语者、双语者、聋哑人及自闭症儿童人群中的情况如何。Rebuschat等人的研究则从语言和音乐习得的角度介绍内隐学习和统计学习,其研究对象是“真实世界”中内隐学习的两个主要例子:语言和音乐。研究内容涉及人工语言实验、韵律和音节实验等,研究的重点放在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应用语言学、音乐认知和计算科学,试图解决近20年来研究的重点问题,如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区分、内隐知识在人脑中的表征方式、语言和音乐可被内隐学习的方面、内隐学习在成年学习者习得新语言时的作用、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互动、内隐学习和统计学习之间的差异等。
  (六)语言的社会性及语言变化研究
  语言的社会性研究逐渐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问题之一。Hollmann(2013)指出认知社会语言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在Croft的“社会认知语言学”(socialcognitivelinguistic)视角下,认为语言不能与自然发生的互动性语境分离开来,而后者从认知角度来分析口音和方言变体。广义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包括应用语言学通常进行的语言认知分析、语言政策、政治问题和语言教学。Hollmann博士在讲习班中也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各个分支和研究方法,以言语的社会互动语境开始,逐步扩展到口音和方言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最终分析了理论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
  Dabrowska(2012)则探讨了语言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她采用了大量的实验审视语言学家语法(如规则、图式或原则)与个体语法(个别语言使用者的语法知识)之间的关系,并致力于解决三个关键的实证问题:使用者脑中浮现的语言类型的抽象程度,语法知识的个体差异以及用法类型和个人语法之间的关系。结论涉及两方面:1)认知倾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塑造语言;2)文化和社会现象如交际的迫切需要以及两代间的传承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塑造语言。Luchjenbroers(2007)介绍了概念框架和基于框架的推理,以及这些结构是如何在如政治和媒体广告中得到系统应用的,然后分析了概念框架在法律文本中如何运用,以及宣称的受害者和罪犯在司法过程中是如何得到刻画的。
  语言变化的研究在Cuyckens、Shank(2009)和Steels(2011)的研究成果中也有所体现。前者在进行具体论述之前介绍了语法创造机制和语法词素遵循的普遍发展路径、研究语法化的启示、语言类型的词汇化、形式和意义的共时和历时分析,并展示了语法化过程在类型学、语言变化和构式语法中的认知研究中所起的作用。后者的研究涉及进化认知语言学,采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概念和语言系统的本质,一方面探索历史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和语言使用所提供的实证数据,另一方面发展出语言变化的主体模型,并证实使用计算模拟的可行性策略。
  
  二、发展趋势
  
  (一)认知语言学各个研究领域的结合更加紧密
  认知语言学多个研究领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研究领域之间的结合是大趋势,推动着整个学科向前发展。以Bergen教授的模拟语义学(simulationsemantics)研究为例,它与构式语法的结合,促进了体验构式语法(embodiedconstructiongrammar)的发展。而根据Cienki博士对模拟语义学与手势的研究,心理模拟是手势的潜在来源之一。模拟不仅是潜意识的神经过程,还涉及有意识地运用的意象。手势的形成和心理模拟之间的关系为:“语言加工--运动和视觉意象形成--动作和感知--手势临界点--手势形成”.由此可见,尽管模拟语义学目前还只是一个有关语言理解的理论,目前只涉及语言产出、对话互动、语用推理及多模态研究,但它有被应用到更广阔领域的潜力。
  (二)实证研究法的广泛运用
  实证性研究法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贯穿所有的研究领域。
  认知语言学的传统领域如隐喻和转喻研究,也大量地采用实证研究法。例如Rundblad博士的转喻研究就做了一系列的行为和神经实验,涉及转喻的习得与加工,特别是隐喻与转喻的在习得和加工中的先后顺序,以及特殊人群的转喻理解和习得。同时,实证研究方法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各项研究根据自身的特点,广泛开展语料库研究法、多模态研究法、神经和行为实验研究法,对理论进行验证和修订,几乎没有不涉及任何实证的纯理论研究。
  (三)对语境化的充分解读和语境多元素的融合
  Turner教授对多模态研究的介绍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他还提出了“多模态构式语法”,认为构式具有多模态性,除文本外构式的含义还可以通过视听因素表达。
  多模态构式的理念是,掌握一门语言就是知道构式的关系网络,以及它们是如何整合成听话者可以理解的表达式。听话者之所以能理解新创构式是因为他们能够在自己的语言的构式关系网络中找到现存的构式整合在一起产生这一新的构式。因此,多模态构式中的“构式”是关于构式的知识以及如何将构式整合起来。多模态研究法为构式语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许多其他的相关研究也显示,手势语、伴言手势、言语交际及共同注意力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同一语言理论的不同分支和多元化研究
  以构式语法为例,Evans教授介绍的体验构式语法侧重于心理模拟的作用,而Michaelis教授倡导的基于符号的构式语法则将中心语驱动的短语结构语法(HPSG)和伯克利构式语法(BCG)相结合,属于构式语法理论中较为形式化的分支,是从不同侧面对构式语法的发展和深化。
  
  三、结语
  
  上述分析显示,认知语言学研究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都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国内外的认知语言学会议和讲习班不仅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交流研究成果、了解该学科最新发展提供重要平台,而且能为参会者将来的研究提供指导,从而有益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国内学者们对这类活动的积极参与,定能促进中国认知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普通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