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文献计量学论文 >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应用情况的文献计量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14 共3972字
论文摘要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临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以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为主症,具有慢性、复发性、难以缓解性等特点,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我国消化不良患者约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0%,占消化内科门诊的50%。杜元灏等研究显示,针灸是目前治疗FD的有效干预措施,且对照国际公认治疗药物如西沙比利、多潘立酮等均有治疗优势,有较好的改善胃动力、缓解不适症状的效果,且安全无不良反应,被列入I级针灸病谱。

  查阅1993—2013年中国知网(CNKI)有关文献可见,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或报道逐年递增,方法日趋丰富,但缺乏全面的整理。本文借助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对针灸治疗FD的应用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处方取穴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文献来源

  笔者以针灸治疗FD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RCTs/CCTs)为对象,文献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3—2013年的文献。检索主题词为“针灸”“针刺”“电针”“灸法”“功能性消化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非特异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上腹疼痛综合征”。试验类型限于人类临床试验。

  1.2 研究方法

  文献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②以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为主要腧穴,以针刺、灸法、电针、激光针、皮肤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敷贴、耳穴贴压、耳针、经皮电刺激等针灸疗法为治疗手段,单独或结合其他方法治疗FD。

  文献排除标准:①无具体用穴。②重复发表的文献,保留发表年限最近的1篇,其余排除。③同一项长期临床研究中的不同时期分阶段报道,保留最终发表文献或最近发表文献1篇,其他排除。④针灸治疗FD研究进展、文摘等。

  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指导下制定检索策略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逐篇阅读并评价检索出的文献,最终纳入合格文献97篇,其中RCT文献17篇,CCT文献80篇。将纳入合格的文献分类整理,按编号、题名、文献来源、发表时间、治疗所用穴位、治疗方法、观察指标、是否辨证治疗、研究类型等设计资料提取表,将相关数据输入Excel电子表格进行保存,提取临床对照文献中使用的腧穴,按照其归经、所在部位、所属特性等归类、整理,最后用Access数据库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各年度临床文献总量与核心期刊载文量分析

  将97篇临床文献按年度分别进行发表数量统计后,从文献数量分析,1993—1995年,未见相关文 献;1996—2003年,每 年1~4篇,共13篇,年 均1.6篇;2004—2009年,每 年4~9篇,共35篇,年 均5.8篇;2010—2013年,每 年10~15篇,共49篇,年均12.3篇。一种治疗方法的成长进程多与该疗法文献的发表数量密切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它在某一领域的应用水平和发展状况,而治疗量和临床份额的发展变化又必然与临床疗效、社会认知和需求等方面密切相关。总体来看针灸治疗FD的临床文献量呈上升势头,尤其是近4年,每年均为10余篇,占二十年来总文献量的50.5%,表明针灸在治疗FD领域内的应用逐年增加,针灸疗法在干预FD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知和关注。

  进一步将文献进行核心期刊所载文献数量及比例分析,97篇中有74篇发表在核心期刊,占文献总数的76.3%,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载文量为16篇(16.5%);科技核心期刊载文量为58篇(59.8%)。

  文献发表的期刊类别及其所占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文献的质量及研究的深度和规范性,从上述统计结果表明,以核心期刊居多,文献质量良好。
 
  3 处方选穴特点分析

  根据97篇针灸治疗FD现代临床研究文献的选穴情况统计,结果见表1。【表1】

论文摘要

  
  合计用穴52个,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依次为足三里(90次)、中脘(73次)、内关(61次)、太冲(39次)、胃俞(38次)、天枢(32次)、脾俞(32次)、肝俞(24次)、三阴交(22次)、关元(15次)、气海(14次)。

  3.1 分经选穴分析

  本次检索的文献分析显示,针灸治疗FD所用经脉较广,涉及11条。使用穴数最多为足阳明胃经10个和任脉10个,其次为足太阳膀胱经8个(均为背俞穴),足太阴脾经6个。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其病机为多种内外因素导致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其病位主要在胃和脾。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行于肚腹,与脾经腧穴表里相配,功善健运中焦,和胃健脾,与本病病机相合,故是治疗本病的主要经脉,说明针灸治疗FD腧穴运用有显着的循经特点。

  任脉循行胸腹正中,经上腹、中腹及下腹,上脘、中脘、下脘等治疗胃病之要穴以及关元、气海、神阙等具补虚调气健中之效的腧穴均在本经,因此亦为临床所常用。背俞穴均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可见取该经旨在通过背俞穴以调理相关的病变脏腑。

  其它经脉穴数较少,多集中于某一腧穴,如心包经的内关,肝经的太冲,胆经的阳陵泉。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主治胃心胸诸疾,其理气和胃、止痛除痞功效卓着。研究发现精神因素和应激与本病有密切关系,不少患者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陈寿菲等对2118例FD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后认为本病病变部位除胃、脾外,还涉及肝,表现为虚实夹杂。肝主疏泄,肝经“抵小腹,挟胃”,故多取肝经原穴太冲,合以相表里的胆经合穴阳陵泉,共奏疏肝理气和胃之效。

  3.2 分类选穴分析

  据 表1所 示,52个 经 穴 中 有43个 是 特 定 穴(82.7%),可见特定穴是针灸治疗FD的主要类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具有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据临床研究表明,本病选用特定穴具有优于非特定穴的疗效优势。如严洁等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与非经非穴对照治疗FD,以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消化不良症状积分(FDI)、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进行评定,结果表明特定穴组不仅改善症状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较好,且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相对非经非穴组的疗效有特异性。杨敏等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与胃经非特定穴及伊托比利对照治疗FD,同样表明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可显着提高胃电图的频率、振幅及节律,改善胃动力。

  特定穴分为10类,本病的针灸选穴,局部近取以俞、募穴为主,循经远取以合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原穴及交会穴为多。

  近取俞募穴:俞穴分布于背腰部,属阳,主动;募穴分布于胸腹部,属阴,主静;二者均据其脏腑所在的解剖位置上、下依次排列,形成俞穴—脏腑—募穴的前后对应关系,体现了俞、募穴之间刚柔相济、阴阳相通、以脏腑为本的特点。本次统计胃俞与中脘共使用111次,占总使用频次18.05%,胃俞与中脘配穴的文献有35篇,占总文献量36.08%,是治疗本病的主穴。如方芳选取胃俞中脘等穴埋线联合中药治疗26例肝郁脾虚型FD患者,与中药对照,总有效率89.66%,在改善胃纳减少、脘胁隐痛、食后腹胀、咽部梗阻感等症状优于对照组。梁谊深等针刺中脘、胃俞、脾俞等,隔姜灸中脘联合中药治疗40例FD患者,与多潘立酮对照,4周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远取合穴、八脉交会穴等:本次统计下合穴及合穴共使用206次,占总使用频次33.50%,从临床角度证明了“气邪在腑,取之合”(《灵枢·四时》)以及“合治内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的临床指导意义。根据八脉交会穴理论,“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合于胸心胃”,据统计内关、公孙共选用71次,占总使用频次11.54%。赵亚萍等针刺八脉交会穴和下合穴与莫沙比利对照治疗FD,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

  远近相配: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为治疗原则,远近相配,是针灸治疗本病的主要处方选穴思路。

  健脾和胃,近取常用中脘(胃募)、章门(脾募)、天枢(大肠募),合以胃俞、脾俞、大肠俞,俞募配穴,佐以关元(交会穴),注重调理脾胃肠的脏腑功能;远取足三里(胃经合穴、下合穴)、阴陵泉(脾经合穴)、三阴交(脾经交会穴)、公孙与内关(八脉交会穴),以疏经通络,通调脾胃经气。疏肝理气,多近取期门(肝募)、肝俞,远取太冲(肝经原穴),远近相伍,协同增效。

  此外,中脘、内关、足三里3穴组合,被称为“胃病基本方”。据本组资料统计,有46篇文献所选腧穴中含有此三穴,占总文献量47.42%,提示该组穴方在FD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王全权等通过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选穴为胃病方加三阴交)结合耳压治疗FD患者40例,与多潘立酮、维生素B1口服治疗40例对照,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冯国湘等用胃病方加太冲联合耳压治疗30例FD患者,普通针刺30min,与多潘立酮对照,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HAMD量表评分有效率为82.86%,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0.0%和16.6%。周圆等以胃病方为主,电针治疗64例FD患者,与多潘立酮对照,针刺1周及21次后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治疗FD起效快且疗效稳定。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可使胃动力障碍患者的胃电图不规则波明显减少,胃动频率紊乱趋于平常。陈建永等选取胃病方针刺治疗FD,与西沙比利及安慰剂对照,7d后治疗组和对照1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胃动素水平及B超胃排空优于对照2组,说明针刺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还可调节胃肠激素水平和促进胃排空,从而改善患者胃动力。

  综上可见,经过多年临床实践,针灸已成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方法,其临床应用率逐年攀升,并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文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2):91-97.
  [2] 杜元灏,徐彦龙,熊俊,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所属针灸病谱等级的分类依据及其思路[J].中国针灸,2011,31(2):189-192.
  [3] 陈寿菲,黄可成.功能性消化不良2118例临床治疗特点分析 [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3):139-141.
  [4] 严洁,常小荣,兰蕾,等.针刺足阳明经特定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8):839-844.
  [5] 杨敏,张红星,邹燃.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及胃动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9,24(2):100-102.
  [6] 方芳.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0):1568-157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献计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