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

学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模式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19 共723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绪 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移动通讯技术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之后,移动互联网变成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自 2000 年起,移动信息网络发展迅速,手机短信、无线上网、依托网络的各种社交软件如微信、QQ 等移动信息服务迅速且广泛普及,国外一篇名为《调查显示移动互联网流量逼近固定互联网》的调查报告显示,无线网络产生的流量正在接近传统固定互联网产生的流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 2014 年 7 月发布的《2014 年第 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5.27亿,占整体网民比例的 83.4%,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越传统 PC 上网比例,可见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发展是未来网络发展的新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移动阅读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图书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逐渐向数字图书馆转型,以高校图书馆为首发阵地,在向数字图书馆转型的征途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大力发展移动阅读服务。高校图书馆的受众群体更加特殊,以大学生和教师为主体,对移动阅读的需求更加具体化,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内容质量要求更为严苛。因此,服务大学生的高校图书馆,应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积极探索适应高校读者阅读习惯、阅读方式以及阅读内容的新方式,打造移动阅读新阵地,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方向。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国内移动阅读的发展现状以及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发展模式,探讨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现状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师生进行调研,并在调查现有的高校图书馆提供移动阅读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深度剖析高校读者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需求特征,结合国内外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的基于读者调研的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策略。

  (二)研究意义

  在移动互联网的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提供满足读者个性化阅读需求的移动阅读服务是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各种新型阅读形式以及新型出版模式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中国图书馆界的领跑角色,应更加重视读者的移动阅读需求,改善当前阅读形态分散化、碎片化、泛泛化的负面影响,重视移动阅读服务的技术与功能,更加便捷、及时、准确地为高校读者提供移动阅读服务,积极探索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移动阅读服务新形势以应对发展迅速的移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师生的阅读需求。

  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是图书馆学研究的新领域,尤其是从用户阅读需求的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内容与模式。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读者的阅读需求与阅读行为有着新的特点,移动阅读服务不同于传统阅读服务,不能简单地照搬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而是需要研究移动阅读技术与服务的特点,需要调查分析读者用户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需求特征。本研究将系统地分析、总结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基本理论,进一步丰富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是图书馆向数字化发展的新方向。目前,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系统在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应用,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应用探索。本研究旨在对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在移动阅读服务方面的实践与探索进行调查与分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发展对策,切合当前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促进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 2000 年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开始了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移动图书馆进行研究,现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主要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学者及高校科研机构对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移动图书馆服务探究较早。从 2000 年开始,日本图书馆基于“i-mode”开展了图书馆移动服务,2002 年根岸正光撰文介绍了“i-mode”在日本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的情况,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于 2000 年 9 月开发出基于“i-mode”手机的书目查询系统,东京大学图书馆也于 2001 年 5 月开通了“i-mode”手机书目查询系统。几乎同时,芬兰赫尔辛基技术大学图书馆 2001 年秋季开始使用手机服务,应用了芬兰 portalify公司开发的 LibletTM 系统,既提供短信服务,又兼顾无线应用协议以及其他接入技术。“i-mode”系统与 LibletTM 系统提供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是早期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前身,此后,关于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移动阅读服务的研究逐渐增多。

  2006 年美国学者韦斯特(West M.A.)等人发表文章《Expanding access to librarycollections and services using small-screen devices》介绍了美国鲍尔州立大学图书馆(Ball State University Libraries,BSUL)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项目,同时提出图书馆的 Web 网站是可以改编适应移动终端的,移动终端信息服务需要方便阅读、方便导航、能够提供及时信息①。2008 年美国休斯敦大学图书馆 Web 服务部卡伦(Karen Coombs)发表文章指出移动设备能够剧烈影响图书馆服务用户的方式,随着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图书馆应该将其信息资源传播到各种手持移动设备上去②。2009年5月英国剑桥大学和开放大学联合发布了题为《M-Libraries:InformationUse on the Move》的项目报告,列出了两所大学被调查学生所认为的最有用的图书馆资源与服务。2010 年,美国学者迈瑞迪斯(Mersdith Farks)提出图书馆要重视为移动用户提供服务,不仅限于开设移动 Web 与应用服务,还要开展移动参考咨询服务、移动指导服务、目录查询、基于位置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等。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10 年发布报告,将“移动设备指数增长,新的应用将推动新的服务”列为研究型图书馆十大发展趋势之一,并指出图书馆员为持有移动设备的用户进行服务时要有创新性思维,需要考虑用户需求、用户偏好以及机构学术研究项目提供的服务之间的关系。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在 2010 年 6月的报告《Libraries Gear Up for Mobile》中也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新的服务要求,要满足读者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检索馆藏文献的需要,并且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帮助读者的优势。

  随着国际上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关注与研究的增多,关于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国家交流会议也逐渐成为新的热点。第一届、第二届国际移动图书馆会议(The International m-Libraries Conference)分别于 2007 年 11 月和 2009 年 6 月在英国开放大学和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第一届会议在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技术和服务的基础上,还涉及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移动社会(mobile society)等方面的内容。第二届会议的内容与规模均有所扩大,研讨主题也更加丰富细化,还进行了有关移动用户、移动阅读服务技术开发、远程学习用户的服务等分会场讨论交流,分享世界各地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工作经验。有关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领域的另一个影响较大的会议是移动图书馆员联机会议(Handheld LibrarianOnline Conference),该会议致力于开创以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为核心的广泛合作、学习与网络交流活动。参与者包括图书馆员、信息技术公司、网络数据库厂商等不同层面的人士,大多集中讨论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构建与应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笔者以中国期刊网学术文献总库(中国知网 CNKI)为检索平台,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相关研究进行了统计,检索时间为 2015 年 1 月 30 日,设定检索条件为篇名=“高校图书馆”并且“移动阅读服务”,检索出相关文献 76 篇,经过对检索结果的内容进行分析,去除重复性文章以及与本文写作范围不符的文章,计 49篇;设定检索条件为篇名=“高校”并且“移动图书馆”,检索出相关文献 385 篇,经过对检索结果的内容进行分析,去除重复性文章以及与本文写作范围不符的文章,计 118 篇。

  我国关于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理论研究大致始于 2004 年,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吴志攀发表文章《移动阅读与图书馆的未来--“移动读者的图书馆”》,提出了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是用户依托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移动阅读,并提出了手机移动阅读的服务理念①;同年,学者杨晋升发表文章指出手机在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中发挥的功能,并将此功能细化为信息获取与信息定制②;学者沈向若发表文章《多媒体短信技术实现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通过手机短信实现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新方式;胡振华、蔡新在文章《移动图书信息服务系统》中提到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将是图书馆自动化的延伸③;黄群庆在文章《崭露头角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中指出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实现的四种模式④,开创了国内关于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理论研究先河。此后,关于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研究论文逐年增多。

  对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探究主要是从 2006 年起,张力在文章《基于诺特网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中清晰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概念,说明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随后,研究论文数量明显增多,研究内容也更加深入,截至目前,对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理论研究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探索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模式与功能,包括研究手机短信在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中的应用情况、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业务与功能、移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模式等。如傅俏等人的论文《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以方正阿帕比移动阅读解决方案为例》,柴韬的论文《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甘平的论文《移动阅读与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等。

  2.探索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技术,包括研究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短信息与 WAP 技术、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中涉及的云计算技术、移动检索与全文阅读等。如焦玉英的论文《基于 Web 的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夏翠娟的论文《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新契机_HTML5 和 CSS3》,孙一钢、王安生的论文《移动数字图书馆集成服务的体系结构与表现形式》等。

  3.分析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中的用户需求及用户行为,包括分析读者对移动阅读内容的需求、用户对移动阅读时间的分配、移动阅读的频率与目的、用户对移动阅读服务系统使用的基本情况等。如文秀华的论文《基于读者碎片时间的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叶甜的论文《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学生移动阅读使用偏好分析》,鄢小燕的论文《基于移动阅读特征分析的图书馆移动服务思考》等。

  4.研究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终端设备,如研究移动阅读终端的种类、发展状况与性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程度、终端在移动阅读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

  现阶段主要是以手机阅读为主,如马爱芳、杨国美的论文《我国高校图书馆手机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卢颖的论文《“985 工程”院校手机图书馆服务比较分析》,崔莎的论文《手机图书馆在高校的应用--以北京“211 工程”院校为例》等。

  除理论研究外,近年来我国学者们也开始关注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并以此为主题召开研讨会或论坛。2010 年 1 月,以“移动图书馆--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未来”为主题的会议在北京邮电大学成功举办,部分北京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代表参加了会议,主要就图书馆利用短信平台开展移动阅读服务进行了交流研讨。2010 年 6 月末,移动、无线通讯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办,北京书生公司与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联合举办,参会人员就图书馆无线通信技术、如何满足读者的随意性阅读习惯等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

  (三)中外研究评述

  纵观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技术研究、应用现状三方面开展研究讨论,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学术界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理论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给我们在进行理论研究时提供了很多研究资源,保障了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理论探索,促进了图书馆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但同时,在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研究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概念探究、可行性分析、功能实现、特征分析、用户需求等一般内容上,缺乏对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系统化探讨。

  2.对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终端的研究多集中在手机阅读上,对其他移动阅读终端如亚马逊 kindle 阅读器、平板电脑等的关注研究不够。

  3.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入的剖析,提出的解决对策针对性不够强,需增强解决对策的可操作性。

  4.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用户的阅读需求、阅读心理、阅读习惯与阅读行为的把握不甚准确,就无法切实推动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针对性、个性化地开展,不能很好地突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移动阅读服务。

  通过对以上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外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发展较国内更加完善,且研究成果偏多。国内对移动阅读、移动图书馆的研究文章虽多,但具体研究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文章较少且不够系统深入。本文希望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用户的调研分析,寻找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发展的新策略,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新型阅读服务功能。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研究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同时在绪论中概述了国内外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理论研究情况及相应研究成果,并将国内外的研究进行简单总结,同时也是对本文写作思路的一次梳理,希望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自省自勉。

  2.第二部分是对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进行概述。明确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内涵,了解其组成要素,从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内容、服务模式、理论、实践意义进行系统的理论解释,更加明确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势在必行;此外,本章对移动阅读终端进行分析,扩展对高校移动阅读服务技术支撑平台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夯实基础。

  3.第三部分开展用户调研,实际了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移动阅读行为及需求。用户是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对象,移动环境下图书馆用户对信息内容有着与传统阅读模式不一样的需求,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图书馆用户进行实证调查,分析调研结果,总结其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需求特征,探索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新模式。

  4.第四部分在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馆在移动阅读服务技术、服务内容、服务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当前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有助于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积极探索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移动阅读服务新形势以应对发展迅速的移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师生的阅读需求。

  5.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对本研究进行总结,总结论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局限性进行说明,最后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未来的发展与研究进行展望。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开放性研究以及泛在图书馆服务理念将成为日后图书馆学研究探讨的重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研究、比较分析、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模拟体验等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文献统计的方法获得不同阶段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情况,通过文献检索与研究,了解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最新动态与理论研究,便于本文参考借鉴。

  2.比较分析法:将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与数字图书馆服务、图书馆传统阅读服务环境下用户的阅读行为与需求进行对比研究,分析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新机制。

  3.问卷调查法:利用实地调研及调查问卷,探析目前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工作的现状及遇到的问题,了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移动阅读行为习惯与需求。

  4.个案访谈法:通过面对面访谈和电话咨询的方式,对不同阅读需要的个体,进行深度剖析,深入了解其对高校图书馆提供移动阅读服务的需要。

  5.模拟体验法:通过手机 App 或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模拟高校图书馆用户登录、访问一些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系统,切身体验,以便于及时了解、掌握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发展的新动态。

  四、创新之处

  本文从用户需求的角度进行研究,系统地研究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相关理论,并根据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对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新的认识。本文总结了关于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移动图书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等概念界定的一些代表性的观点,将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内涵总结为三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主体是图书馆,客体是用户,主体、客体与图书馆移动阅读的内容、服务模式等组成了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要素;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实现以无线网络、多媒体技术等为技术依托,同时要有接收阅读信息的设备,并会随着移动技术的更新而发展;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连同图书馆其它服务共同推进图书馆建设。

  二、研究内容较为系统全面。为了对高校图书馆用户的移动阅读特征及需求进行更加客观合理地分析,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广泛地选取调研对象,涵盖了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的部分高校,在院校层次上涵盖名牌院校以及一般院校,避免了地域限制或院校层次限制。发放 2000 份问卷,样本量较大,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使问卷结果更加综合、全面,充分基于用户移动阅读服务需求,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服务内容与模式,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发展现状以及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发展策略。在充分满足用户移动阅读需求的基础上,从重视宣传推广、完善服务技术、丰富服务内容以及建设智能化服务模式四方面提出具体详细的发展对策,重视移动终端设备的技术完善,以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以图书馆 3.0 为服务理念,实现泛在网络环境下的泛在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图书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