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

区域协同保障的产生背景、内涵、功能及评价机制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6-12 共4601字
论文摘要

  网络技术环境下,信息正以指数级的速度迅猛增长,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多元化,传播也更加方便快捷,但质量却参差不齐,“信息爆炸”已成为这一时代的基本写照。浩瀚无序的信息海洋为用户汲取知识营养提供了丰富的来源,但同时又给用户获取有用信息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干扰和焦虑。而切合用户需求,为其提供经过有效组织的知识信息服务、消除用户的“信息焦虑”则成为图书馆人当仁不让的责任。但随着资源数量指数级增加,特别是一些外文文献及数据库资源价格的节节攀升,一所图书馆不可能购买用户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寻求区域内各图书馆间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协同发展,以有限的经费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全面的文献资源保障已成为资源建设的新趋势和新动向。
  
  1 区域协同保障的产生背景、内涵及功能
  
  1.1 区域协同保障产生的背景:内外危机
  
  除了资源、经费限制等内部因素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在不断促进图书馆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的改善与创新,但同时搜索引擎、谷歌图书、免费网络资源等信息产品的出现也给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和挑战,图书馆面临的危机感愈加强烈。里克·安德森(AndersonR.)认为,现在图书馆以现有馆藏为基础来解决“信息稀缺”等问题已经“行不通”了。我国学者张晓林先生认为图书馆化解危机的关键是:“回归到图书馆根本任务上,建立新型知识服务范式、新型知识管理范式及新型合作交互知识服务范式。”
  
  危机的存在与扩张加快了图书馆的转型,信息服务系统之间不断突破现有系统的界限,相关联的系统间既存在竞争,又互相合作,构成了复杂的社会信息保障系统。在当今日益开放的社会化大环境下,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有人总结近十余年来高校图书馆最重要的成就是“从单位自给自足模式发展到协作生存模式”。
  
  近年来,区域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获得了较快发展,在资源共享及联合服务等方面都进行过不少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较好地满足了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譬如,尚未建立有效的资源协同保障与集成服务运行机制,执行力度及实施效果亦不理想,同时也缺乏一套较为完整的绩效评估机制对现有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对今后实践做出针对性调整提供参考,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立足点。
  
  1.2 协同学与区域协同保障
  
  协同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相比于其他关于系统的理论,协同学淡化了学科背景,提供了以统一的观点处理复杂系统的概念与方法,无论在概念还是方法上都具有更大的普遍适应性,因而为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视角。
  
  由图1可知,区域协同保障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协同采购,侧重资源协同建设,这是协同保障的资源基础;二是协同服务,侧重在资源协作的基础上联合提供集成化服务,这是协同采购的前提和保障。各成员馆通过协调分工,根据各自专业优势分别承担一定的采购任务,再通过联合集成服务为所有成员馆提供文献服务保障,从而为各馆自愿分工,大胆摒弃非优势性文献资源的采购提供“文献自信”和“服务自信”。正如图1所示,不论是A馆、B馆,还是C馆,各成员馆在“资源输出”及“获取服务”的过程中,并未额外增加投入,却能使有限的采购经费及现有的信息服务能力分别在宽度和深度维度上获得了增殖,产生了系统论“1+1>2”的功效。

论文摘要
  
  1.3 区域协同保障的功能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其目的主要在于努力提升面向区域整体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水平以及普遍均等服务的能力,最终达到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区域图书馆整体服务能力在质和量上倍增,最大程度地发挥和实现区域图书馆的整体服务功能。区域内各馆相互协作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功能大于各单个馆功能之和,是对区域图书馆整体服务功能的延伸,但这种功能的延伸是靠内部结构和关系的调整而非增加系统外额外投入而实现的。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区域协同保障主要是指相对区域内高校图书馆在自愿参与的基础上,根据各自馆藏优势,重点保障特色性资源,适当兼顾一般性资源,通过协调分工,尽可能将各自承担范围内的文献信息资源收集齐全,保证该类文献资源的系统性、新颖性和权威性,通过互通有无,使区域内各类型、各学科文献资源的收藏在整体上更趋于完整,分布更合理,最大程度地避免交叉重复,并在资源协作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服务共享,使得区域高校图书馆整体文献保障能力及服务水平得到大大提升。
  
  例如,2001年广州石牌地区华南理工大学等六校图书馆召开了外文期刊协调订购会,根据“分工采购、资源共享”的原则对下一年各馆拟新增订的外刊,特别是原版刊物进行了订购协调,在刊价上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反而增加了100余种新刊,并降低了复本率。次年六馆再次召开外刊紧急征订协调会,本着“协调订购、分工保刊、资源共享”的原则对3000元以上的外刊进行了协调订购,并鼓励今后开展以本校专业特色的收藏。该六馆在期刊价格上涨及不增加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却提高了期刊文献的整体服务保障能力,可谓区域高校图书馆资源协同保障的一个成功案例。
  
  2 区域协同保障绩效评估的必要性
  
  实现区域协同保障是为了通过协作分工,形成馆际文献资源的优势互补,有效地聚合文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因“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资源建设模式造成资源和经费的浪费,并基于区域合作共建馆藏,扩大为区域图书馆用户提供文献服务的范围,从而在提高文献利用率和保障率的同时,实现投入经费与产出效益之比的最大化。因此,为了保障信息区域协同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其进行效益评估至少具有下列几方面的意义:
  
  2.1 获取多方支持
  
  通过效益评估可以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区域协同保障的实施效果,包括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用户的满意度,从而增强区域内各高校图书馆尤其是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用户对于区域协同保障活动的认同度、认同感及支持力度,从而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包括资金、政策及舆论上的支持。
  
  2.2 便于查找问题
  
  通过效益评估,充分查找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比如各参与馆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投入与产出问题、文献服务整体保障能力以及影响活动持续开展的其他一些问题等,制定和总结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为下一阶段项目的实施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2.3 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搜集整理能够反映区域协同保障项目实施的相关数据,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比如文献利用率、文献保障率、各学科文献资金投入与产出比以及用户满意度等评价指标,帮助检验文献资源共建的效果,进一步明确用户的文献需求,以便通过协作采购提高文献供需之间的吻合度,找准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文献信息服务的切入点。
  
  通过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为文献资源协同建设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帮助实现信息区域协同保障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从而促进和保障资源共建共享项目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3 区域协同保障评估的原则及方法
  
  3.1 评估原则
  
  区域协同保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工程,对其进行绩效评估需要兼顾很多因素,也要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易操作原则。在进行评估时,应注意选择实用性较强的评估指标,注重操作方法的简洁性和易用性,保持评估工作的高效性。同时应该注意收集的各项相关指标是比较容易收集以及能够反映客观事实的数据,并确保所收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尽可能避免过于繁杂的计算。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一般来说,对于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定量指标往往更加客观、准确,因此应尽可能选择适当的定量评价指标,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准确。但对于一些不可量化或难以量化的要素进行评估,则需要设定部分定性指标进行补充说明。只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才能保障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正确性。
  
  可扩展性原则。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的载体及种类不断增加,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功能要求及利用方式也在不断拓展变化。因此,高校图书馆区域协同保障的功能定位、资源范畴、运作方式及发展目标需要做出一定调整,以适应新的服务环境。因而评估指标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应能够根据发展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以便能对区域协同保障的实施效果做出最及时、准确的反应。
  
  3.2 评估方法
  
  根据以上几项原则,对于该项目的评估具体可采用用户调查法、访谈法、专家评估法以及有关数据综合分析法等。
  
  用户调查法。用户需求是图书馆发展的永恒推动力,为检验高校图书馆区域协同保障的实施效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用户调查问卷,充分了解用户对该项目实施的满意度评价及支持力度,并发现存在的不足。此外,各成员馆的普通馆员是该项目的具体执行者,对项目的实施过程体会较深,因此也需要将他们纳入调查范围,以便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日后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访谈法。除用户及馆员外,各参与馆的主管馆长、各部门负责人对该项目的政策制定、操作流程、实施过程以及给该馆带来的正负面影响等情况较为熟悉。因此,效益评估需要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访谈,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对今后实践提供指导。
  
  数据综合分析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收集各种业务工作中的数据,比如用户到馆数、网站点击数、文献借阅率、馆际互借数、文献传递量、经费使用情况以及文献保障率等等,并对以上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挖掘,对参与馆的投入与产出比进行测算,通过数据分析证实该项目的优越性。
  
  专家评估法。除调查访谈外,还需要定期组织有关业内专家结合以上各种评估数据和指标对该项目的实施绩效进行全方位的测评和评估,最终形成较为全面、系统及权威的评估报告,为今后项目计划的修改、完善提供决策参考。
  
  4 区域协同保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体系建立是一种推动力,目的是使图书馆联盟服务符合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实现图书馆联盟高效优质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图书馆联盟的协同服务的反馈与评价是保证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正常运行,促进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改善的动力。协同服务评价是一个涉及各种复杂和不确定性因素的系统工程,评价主体应该是以用户考评为主,各成员图书馆自评、互评为辅,从信息的搜索处理、用户的满意度、协同服务对用户的影响等方面制定可操作的考评指标体系,定期对实际的协同服务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与分析。
  
  根据以上评估原则和方法,区域协同保障的效益评估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客观业务数据为基础,充分听取有关专家的建议,进行综合分析,设立具体详细、操作性较强的评估指标,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该项目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估,以便从中总结经验,找出问题,从而为今后区域协同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见表1)。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如上表所示,我们可以用字母“a”表示一级指标,用“b”表示二级指标,将经济效益(a1)、社会影响力(a2)、用户满意度(a3)、服务能力(a4)及服务效果(a5)5个要素设为一级评估指标,各项一级指标满分均为20分,总分为100分。在一级指标中,再根据全面翔实、便于操作的原则设置更为细化的二级指标,包括采购成本(b1)、经费效益(b2)、运行成本(b3)…服务效率(b15)15项二级指标,根据重要程度依此赋予6~7分的分值。具体评估计算公式如下:如果用“E”表示评估总分,那么:E=sum(b1:b15),当E达到90分或以上,为优秀;80~89为良好;70~79为一般;60~69为较差;60分以下为不合格。此外,该表还对每一项二级指标的具体内涵进行了解释和限定,并制定了相应的操作办法,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具有一定适用性的评估体系,以期能为今后高校图书馆区域协同保障实践进行效益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图书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