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

系统内与跨系统数字图书馆的协同管理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29 共6909字
摘要

  1研究背景

  "协同"最早是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着名物理学家哈肯(Haken)于1971年提出的概念,"协同学即协调合作之学".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协同学的研究对象是系统,故数字图书馆可以作为协同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说协同理论是可以适用于数字图书馆的。当前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存在资源重复建设问题.作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核心的数字图书馆,需要从社会事业整体的角度来构建,本文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或已经开展了的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实践进行了回顾,指出各个层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推进新形式的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提供经验。

  2数字图书馆具体服务的协同

  数字图书馆具体服务工作的协同发展很早,形式也很多样,除传统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合目录外,新型的协同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检索的协同

  大数据时代,数字文献资源海量增长,图书馆用户要获取精准又全面的信息,只对单一图书馆进行检索是不够的,但作为非专业人员的用户不可能对每个图书馆的资源状况及其检索系统都十分熟悉,而且他们在使用各个系统时每次都要进行登录和认证,那么这就给用户检索和利用数字资源带来极大的不便,异构资源的协同检索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异构资源协同检索涉及到不同系统、不同资源结构,这就需要图书馆协同合作,目前,实现异构资源协同检索的方式有如下两种:

  (1)跨库检索:即系统整合不同的数据库作为数据源,在用户提交检索需求后,对本地和远程数据库的各种异构资源的检索,并将检索结果在统一界面以统一语言输出,使用户通过单点登录即可访问多个图书馆不同系统,享受高效、多元的服务.

  目前我国已构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跨库检索平台为清华同方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USP,UnionSearch Platform).USP提供包括简单检索,高级检索等在内的多种检索方式,支持多种检索技术,例如布尔逻辑检索、截词检索、模糊检索等,目前支持几十种国内外常用的搜索引擎或数据库,并且在不断的增加。此外,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跨库检索平台代表还有:CALIS统一检索平台、金鑫统一检索平台、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开发的统一检索平台HUSTLIBURP和HUSTLIB-UNION RETRIEVAL PLATFORM.

  通过这些平台的使用的反馈来看,我国跨库检索还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检索效率、查全率、查准率有待提升;此外,跨库检索平台对系统所包含的子数据库没有详细介绍,造成用户选库的盲目;检索界面不够友好、缺乏人性化服务;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跨库检索要各图书馆协同联合,就要靠相互之间的某种协议对检索的质量应该达到的水平进行限定。

  (2)数字图书馆门户集成:数字图书馆门户就是"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集成到一个整体中,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的信息检索入口和服务入口".实质上是一种协同资源组织平台,其构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息资源的集成,这里的资源除了各馆馆藏自建资源和购买的数据库资源外,还包括网络上一些可以免费获取的资源;二是管理的集成,主要是权限管理、采集服务管理等;三是服务集成,包括资源检索、信息推送、导航服务等.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图书馆门户集成系统是Exlibris公司的Metalib资源门户,它拥有丰富的资源量、强大的检索功能、高效的管理功能和人性化的界面设计,我国"985工程"高校图书馆中有8所均采用该系统.此外,基于Mashup技术的轻量级应用集成框架也是很有潜力的数字图书馆门户集成框架.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门户集成应该建设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社区,但就我国目前建设情况看来,门户网站往往缺乏与用户互动性的设计,没有订阅和分享功能,不能调动用户的检索兴;此外,还存在网站提供的链接与链接对象内容不对等,不能对检索结果进行批量处理等问题。

  2.2 参考咨询的协同

  随着图书馆核心从"以藏为主"到"以用为主"的转移,参考咨询服务逐渐成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近年来,合作数字参考咨询(简称CDRS)成图书馆协同服务的一个研究热点,CDRS是以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为基础,由多个图书馆或咨询机构建立起协作关系,充分利用各自的信息资源特色和人才优势,并协调服务时间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目前,我国已开展的对CDRS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技术和实践两个方面:在技术上,有学者提出了基于一个可以被检索的集中式问答知识库的协同式数字参考咨询模式,该模式集自助服务和请求服务于一体,支持异步咨询和实时交互咨询;吉久明等人提出了基于知识库的协同式虚拟参考咨询平台,并引入了反馈机制.在实践上,有2005年启动的CALIS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服务项目(简称CVRS),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中心,12家核心图书馆参与的提供双语种支持的目前国内最着名的CDRS项目;此外还有以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为中心,湛江、东莞等多所图书馆参与的图书馆联合参考咨询网.

  目前我国协同参考咨询服务已经初步开展起来,但是从整体看来,各图书馆的参与度还比较低,协同咨询服务成果不明显,尤其是同国外相比,参考咨询服务层次较浅、及时性较差,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同时由于服务质量、宣传推广等操作方面的问题,用户对这种协同式的参考咨询并没有很高的认同度,这是我们急需改善的。

  2.3 协同过滤信息推荐

  协同过滤信息推荐最初是应用于电子商务领域,根据用户相似的行为推断用户的相似爱好。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海量数据中帮助读者找到需要的信息成为图书馆面临的一个挑战。为此,数字图书馆开始了对协同过滤信息推荐服务的探索。

  通过对用户共性行为的研究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需要系统自身有较强的自我调整性,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根据用户反馈信息,提高推送准度,为此,有研究者将神经网络、数据挖掘、遗传算法等技术引入其中,创建了更多典型代表,例如,基于内容的最邻近算法;利用目标用户评分的平均值降低评分矩阵高维数据稀疏问题算法;平均加权策略预测评分的基础上,引入评分频度提高个性化推荐质量算法等等。

  尽管目前推荐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以及其推荐性能得到不断的提升,但是相对于国外成熟的"GroupLens"、MovieLens等推荐系统,我国还没有形成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推荐系统,同时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也面临着数据稀疏性、冷启动以及推荐的准确性等问题。各数字图书馆之间的数据由于技术、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很好的被协同起来集中利用,基于用户共性的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但对不同背景、不同阅读习惯和一些信息安全意识特别强烈的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推送准确性不高,此外,还面临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

  3系统内及区域内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

  3.1 同系统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可以分为三大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科研图书馆系统。目前各个系统内部开展的协同管理有:

  3.1.1 高校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

  目前,我国建设的全国范围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组织是CALIS.CALIS是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国家教育部领导下,由北大、清华、复旦等119所高校图书馆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其最新进展是在2010年推出的基于云计算、WEB2.0、社会网络、知识网络等核心技术的CALIS三期工程。目标是为成员馆提供标准化、低成本、自适应、可扩展的数字图书馆统一服务和集成平台,这些馆通过彼此互联构成全国高校数字图书馆三级共建和共享服务,以及多馆服务协作的联合体系,共同为高校师生提供全方位的文献服务、咨询服务、电子商务和个性化服务.此外,各省市也都在对建设地区性高校图书馆协同管理进行着探索,例如1997年启动的江苏高等教育保障体系JALIS、2004年启动的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TALIS、2007年启动的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BALIS等。

  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组织已在全国和各个地区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为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各个地区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协同程度明显高于西部;二是缺乏协同管理标准,没有统一的数据和技术标准,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三是协同体内部的服务项目还停留在馆际互借、联合目录等传统形式,不能适应和满足新时代读者的深层次的信息需求。

  3.1.2 科研系统数字图书馆的协同

  科研系统图书馆协同管理的代表是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作为一个虚拟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其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工程技术图书馆、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网上共建单位包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心设办公室,负责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

  NSTL通过建立基于SOA的架构,并通过SOAP协议嵌入到第三方图书馆系统,从而实现第三方图书馆与NSTL资源与服务的无缝集成. 此外,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展的面向用户工作流的协同服务、面向知识聚合的战略情报集成研讨服务和面向融会服务环境的协同服务探索也是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的建设实践.

  同国外相比,我国科研系统数字图书馆协同在管理体制、联盟服务功能、成员协同深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科研系统图书馆协同体大多是由一个或几个机构自发联合组织形成,没有统一稳定的资金来源;服务对象狭窄、服务方式落后,协同局限在与自身专业关系密切的机构范围内,在资源整合、创新技术等方面的能力都亟待提升。

  关于我国图书馆第三大系统--公共图书馆的协同,由于服务对象复杂,各馆业务水平差异大,利益分配不容易达成共识,公共图书馆协同管理主要是在区域内进行的。具体实践情况见下文"同区域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

  3.2 同区域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

  区域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是指一个地区内各数字图书馆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而组织起来协同发展。这里特指一个区域内同系统的(即同种类型的)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区域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典范有深圳福田"图书馆之区"、佛山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嘉兴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东莞总分馆等等。在地方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实例中,苏州地区独具特色、成果突出,2006年,苏州图书馆采取以协议的方式与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合作,联合建设社区分馆。目前已开设了115个社区分馆。苏州图书馆以自下而上,并以协议的方式推动分馆建设,探索出了一条"财政分灶吃饭"体制下政府购买图书馆服务,并以实际效果向政府示范,引起政府重视,获取了政府支持,实现了苏州地区图书馆之间的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通借通还,极大方便了社区居民的阅读,培养了一大批读者。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取得了不少进步,目前我国区域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缺乏统一的具有权威性、指导性的总体政策安排,成员馆合作的利益平衡机制尚不健全等等。

  4跨系统和跨平台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

  4.1 跨系统数字图书馆联盟协同管理

  在协同学理论的指导下,不同系统图书馆打破服务对象限制,通过协议建立资源共享的组织体系,充分开展联合知识导航和信息服务、网上数字资源共享等工作,产生实现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互补的序参量,进而改变各馆各自为政的无序状态,建立宏观有序的有组织的结构。对我国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信息服务模式最初探索是由上海发起的。

  2000年12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城市中心图书馆总分馆制和通借通还的一卡通服务,构建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市内各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为分馆的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整个协同体各个子系统分工明确,特色突出,公共图书馆以实现异地借还、参考咨询、文献集散为核心;高校图书馆以网络数字资源、外文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共享为核心;专业图书馆以联合采购网络资源、共建专业特色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及人力资源共享为核心。这一模式改变了过去松散性合作方式,实现了图书馆之间相对紧密的协同合作与共享。此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跨系统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联盟还有长春市"协作图书馆"工程、杭州"图书馆一证通"工程、吉林省图书馆联盟、哈尔滨共同管理总分馆联盟等等。

  但是,目前我国跨系统图书馆协同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领导层召集权限不足、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调动成员馆积极性的长效机制等等。因此要针对我国具体情况,从整个管理体制出发,从协同内容、协同层次、协同主体三个维度建立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体系,构建联盟的组织机构和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相应的法治基础等方面为协同管理提供保障,进而最大程度地挖掘整个数字图书馆协同体总体资源的使用价值,使跨系统数字图书馆协同体发挥出应有的协同规模效应。

  4.2 数字图书馆和其它开放知识平台的协同

  大数据时代,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获取,更多是参与知识创造。信息提供平台要以用户为核心,设置更多的互动和交流,除了允许用户能够彼此分享精彩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允许用户进行价值创造,可以添加、选择、评价甚至修改互联网的内容。于是,基于wiki、Tagging、Folksonomy技术的网站和软件系统便得到广泛的传播。

  wiki技术是一种面向社群的支持多人协作创作的社会软件,Tagging即对信息资源进行"标注",进而形成标注词表的过程,Folksonomy(大众分类法)指采用任意自由词对信息资源进行标注而形成的分类体系。数字图书馆在新时代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需要引进这些技术,和这类开放型的知识平台协同合作,组成的知识共享系统。可以从三个层面开展:

  一是资源协同,数字图书馆所拥有的资源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准确性,而开放知识平台的信息是海量的由大众提供的非正式信息,及时性好、资源量丰富,两者之间进行协同,可以优势互补,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二是功能协同,数字图书馆的重点在于知识存储和传播,而开放知识平台则更侧重于信息、知识的创造,将二者协同,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有效提高知识共享功能.

  但是,开放型知识平台的信息资源质量缺乏规范性的约束,准确率和权威性难以保证,如果不加以加工整理直接引入到数字图书馆中,或对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整体质量造成影响;对开放型知识平台的资源进行整合加工,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可能会影响信息的及时性。此外,引入大量非正式资源,如何快速检索到用户需要的信息也是一个问题。

  4.3 数字图书馆与其它科研平台的协同

  目前国外数字图书馆科研协同信息空间的构建实践比较丰富,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实践主要表现在高校数字图书馆和数据库商的合作上。这种合作还是以商业形式进行的,图书馆购买数据库商的资源,数据库商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到图书馆进行信息检索讲座,面向图书馆用户对本公司的数据库资源的使用进行培训。此外还有高校数据库的建立,高校提供知识资源,数据库商将其收集起来做成可便于检索的数字形式,供图书馆有偿使用。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开展的数字图书馆与科研平台的"协同",还只能算是一种"合作",并且是浅层次的合作,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合作各方的资源并不能完全实现自由共享、用户在利用资源时经常受到很大的限制;各方资源产权意识过于强烈,不愿意参与实现开放获取;各方的利益分配不能达成一致,影响协同效率等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后图书馆"、"云图书馆"等概念,其核心理念是建立一个跨语种的、可移动的、支持语义检索的、智能的数字资源网络,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我们可以进一步以此为导向深入探讨新的协同模式。

  5结 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开展的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实践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微观层次的协同管理,是数字图书馆内部具体工作或者服务的协同;二是中观层次的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参与协同的数字图书馆在类型或者地理位置上有相似性,同系统数字图书馆协同体一般拥有同种类型的用户,并且在提供服务上具有相似性;同区域数字图书馆协同体侧重于研究提高同一区域范围内信息竞争优势;三是宏观层次的协同管理,主要是跨系统或者跨平台的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等。

  通过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的实践进行回顾,可以发现,尽管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存在合作意识不强,协同层次浅薄,协同服务方式落后,跨平台图书馆协同体分布地域受限、资源重复建设,人、财、物等资源不能合理配置等问题。但是在现代日益开放的社会化大环境下,进行合作和资源共享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数字图书馆进行协同管理,可以实现图书馆自身与用户的双赢:对用户而言,可以使读者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对于参与协同的数字图书馆成员而言,可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我们应立足于数字图书馆组织外部视角,从国家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宏观角度,构建宏观的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打破区域、平台、系统等的限制,有计划地将分散在各地区、各系统、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组织起来,实现数字图书馆全方位的协同管理,形成全国范围的跨系统跨平台的数字图书馆协同体,形成强劲、持续信息的竞争优势,进而构成数字图书馆持续发展、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集群式的精确服务的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尹 达,郑建明.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构建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1,(7): 47-49.
  2郑建明,胡唐明.社会事业视野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J].情报科学,2011,(1): 6-10.
  3蒋 君.国内跨数字图书馆协同服务的现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7): 46-49.
  4庄青青.数字图书馆跨库检索系统的功能分析[J].
情报探索,2012,(7): 70-7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图书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