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

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1-01 共2538字
关键词

  有关企业的基业长青一直是一个长盛不衰的研究课题。在中外众多的著作中都对其进行过深入的剖析,并得出了一系列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都影响深远的结论。“4+2 法则”总结出了“4+2 成功方程”,即企业成功的四个必备要素是聚焦战略、执行能力、业绩文化和扁平组织 ;两个任选要素是从精英人才、领导能力、行为创新和购并合作中任选其二。威廉·大内在其 1981 年出版的《Z 理论》一书中,通过研究日本企业的文化提出了实现基业长青需要关注的七个方面,即长期雇佣制度、强调员工的参与、缓慢的晋升、组织内的家庭氛围、较少的层级、工作小组式的工作方式以及非正式的管理方式。汤姆·彼得斯在其著作《追求卓越》一书中则突出了崇尚行动、价值驱动、贴近顾客、不离本行、自主创新、精兵简政、以人助产和宽严并济的管理理念。1994 年,吉姆·科林斯的著作《基业长青》问世,书中通过对卓越企业和普通企业进行比较,从而概括出了卓越企业的一些共同点。

  但是,随着费兰克·奈特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与德鲁克的《不确定时代的开始》相继问世,我们迎来了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特征的影响下,以上归纳出来的规律则不再一定能够放之四海、跨越时代而皆准。

  战略管理的鼻祖安索夫注意到,1970 年代末美国市场竞争环境的总体特征可以归纳为“动荡”,环境从稳定、可以预测,逐渐变为扩张、变动、不连续乃至突变。随着企业的发展,其风险不是逐渐缩小,而是在持续放大。面对不确定的环境,组织往往是不稳定的、不可持续的,且不能做到及时变革。甚至是,当下企业组织得越好,这种转变就发生得越困难。

  企业要持续存在下去离不开理念和能力。

  在不确定时代,企业无法再通过赌未来的方式来决定自身的命运,这种投机的心态能够赌赢的几率会越来越小。只有转为通过有组织的努力,确立核心理念,增强“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才能寻求长足的发展。企业在规模小的时候尚可依靠老板的战略、眼光、胆识和洞察力来做出决议。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则必须依靠打造组织理性和组织能力,通过扩展企业的“战略自由度”走向未来。

  那么 ,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 , 企业的源动力来自哪里呢?

  1. 激励性

  巴纳德认为,企业实现基业常青的源动力来自于组织成员贡献的意愿与能力。一直以来,企业激励员工的手段有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 :金钱报酬、成长机会、肯定与赞赏、内在的满足。其中,金钱报酬、成长机会、肯定与赞赏都属于外在激励手段。只有内在的满足才是作为最终激励手段的内在动机。正如乔布斯所说的“过程即是奖励”。

  从诸家学者对激励命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对激励的本质理解。正如《基业长青》中所说“优秀的企业都是高瞻远瞩的,即都有一个比利润更为高远的使命,当向这样更为高远和理想主义的目标去追求时,利润自然就成了副产品。”所以,激励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基于利润之上的追求,激发员工内在贡献的意愿。德鲁克将其归纳为“让组织有前途,让系统有效率,让员工有成就。”

  2. 领导力

  领导力本身是一种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并非是由职位的高低所决定的,而是一种在除去了所有的外在化标签后依然能够让人追随的能力。一位好的领导犹如一面镜子,用他的人格无声地命令着下属,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追随,并心甘情愿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价值和行为。

  这样的领导在下属心目中往往具有较高的名望和威信。

  要成为有这种场力的领导,最重要的是能够换位思考,顺畅沟通,做到动机至善,私心了无。常常反思自己在做企业、带队伍的过程中,有没有私心在时时作祟。有“私”,则其自身的影响力就会因此而大打折扣。稻盛和夫带领企业秉持“不忘初衷,方得始终”的信念,他认为“所谓经营,就是经营者倾注全部力量,为员工的幸福而殚精竭虑;公司必须树立远离经营者私心的大义名分。”同样的,曾国藩一生齐家、练军、治国,功绩赫然的核心原因也在于他的时刻慎独,心地干净,从而感动了他人。这份感动,基于一个家庭,便可以使全家上下都自觉地遵循他的教诲;基于一个军队,便可以使全军上下都自觉地服从他的约束 ;基于一个地方,便可以使地方人民都自觉地谨守他的教化。

  3. 次第与序位

  《礼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讲的就是次第与序位。运用到企业中也是一样。稻盛和夫说 :“经营企业,并非是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是要维护员工及其家庭的生活,不仅是现在,还包括将来。企业经营的首要目标是谋求全体员工及其家属的共同利益。”柳传志强调要维护好人生中的三个圈。第一圈是自己的家人,第二圈是联想的员工和员工家属;第三圈才是更大范围内的社会。

  这种次第与序位就是从能够得着的地方出发,由内及外,由近及远。把员工放在首位,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因为在稻盛和夫看来,企业只有把“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放在首位,才能促使员工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出来,也才能达到“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终极目标。

  反过来讲,如果经营者忽视自己企业的员工,不与他们进行感情的交流,不把他们的苦乐放在心上,也不去激发他们的潜能,甚至于去欺辱和压榨他们。而嘴上却一直在奢谈着“客户第一”、“股东第一”、“产业报国”、“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诸如此类的豪言壮语。那么经营者将永远无法让员工与他们产生共鸣,上述奢谈也将永远无法成为员工们的共同信念,无法落到员工们的行动中去。而使这一切变得空乏抽象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经营者的“自己个人第一”主义。由于颠倒了次第与序位,从而得不到员工的由衷配合,企业自然不可能做到长盛不衰。

  4. 组织文化

  文化对于一个组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组织文化的内涵可以有三个部分。一是在外部环境中求得生存 ;二是整合人的组织 ;三是关于现实、时间、空间、真理、人性和人际关系的深层次假设。

  真正到位的企业文化,并不仅仅是让员工知道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并为之努力。也不仅仅是关注内部整合的诸多问题。而是从更深层次的假设出发,让员工彻底理解创始人和早期的领导者为什么要创建这家企业,从而在达到共鸣的前提下,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的运营中去。在成功的企业看来,利润永远只是副产品,而非很多课本上写的“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终极目标”。所以,管理不等于管理学。

  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有时也要敢于破除专业迷信甚至技术膜拜,回归到问题的本质。“向后退,向内求”也是管理的重要心法之一。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