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

《上帝之城》中的“人生不公”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12 共5155字
  摘要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似乎从来不缺乏对于“人生不公”的抱怨与争论,由于绝对完美的解决方案历来难觅,因此“公平正义”这一主题很早就进入了哲学家们的视野,它也成为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状态。从毕达哥拉斯[1]到柏拉图,从马克思到罗尔斯[2],哲人们大多通过对公平正义的内涵做出预设的方式,希望以此达成以道御术的目的。然而,好人不能长命,坏人寿终正寝,义人磨难重重,恶人安享富足的现象从未消失过,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对这一现象做出了基督教神学的解释,这位拉丁教父并未天真地给出“地上之城”中不公之对立面的应然模型,亦未提出消除“地上之城”中不公现象的具体方法与对策,而是引用并诠释《圣经》原文中涉及这一问题的经文,对于基督徒应如何对待这一问题进行了很好的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古斯丁的做法更具备现实性和直接性,因为改变世界应始于改变自身,这与我国儒家思想中“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所蕴含的由内而外的秩序也是不谋而合的。需要指出的是,“地上之城”中的“不公”问题并不能涵盖《上帝之城》这部鸿篇巨制所论述的丰富思想,但以此为线索可以串起奥古斯丁神学中诸如善恶、死亡、审判、苦难与幸福、原罪与自由意志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以下分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1“地上之城”中好人与坏人所共同的事
  
  1.1 尘世中好人与坏人所共有的利与弊。
  
  奥古斯丁认为,好人与坏人共同拥有很多事,比如甘美、苦难、意志、谨慎、喜悦、甚至肉体的死亡等都会存在或发生于“地上之城”中的每个人身上,无论义或不义。奥古斯丁本人将《上帝之城》这部作品分为两大部分,共二十二卷,其中前十卷为第一部分,后十二卷为第二部分。关于“地上之城”中好人与坏人所共同的事这一话题在《上帝之城》前后两大部分中都有所涉及。奥古斯丁写作该书的主要目的在于驳斥异教徒将西哥特人公元 410 年入侵罗马,使罗马城生灵涂炭的灾难归罪于罗马人因皈依基督教而放弃了对原有诸神的崇拜这一事实[3],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开篇第一卷中就阐明了这一主旨,他认为这一灾难的发生既非由于基督教本身不义,也非由于罗马人信仰基督教这一行为不义,而是因为灾难原本就会不分善恶地降在地上之城中的每个人身上,即便当时罗马人没有皈依基督教,或在从前罗马人崇拜诸神的时代也无法阻止苦难的来临。奥古斯丁在这一卷中引用了《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话语:“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4],这句话可以说是奥古斯丁对这一现象描述的依据所在。
  
  除了第一部分驳斥异教徒这一主题之外,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的第二部分中主要探讨了“天上之城”与“地上之城”这两个城的起源、变迁与结局[5],在全书第二十卷中奥古斯丁再次提及了“好人与坏人所共同的事”,试图为这一现象进一步在《圣经》原文中寻找根据。奥古斯丁引用了《圣经·旧约·传道书》中所罗门王的话语:“智慧胜过愚昧,如同光明胜过黑暗,智慧人的眼目在他头上,愚昧人在黑暗里行”[6];“有一件事,凡是在日光下过日子的人都会遇见”[7];“世上有一件虚空的事,就是义人所遭遇的,反照恶人所行的。又有恶人所遭遇的,反照义人所行的。我说,这也是虚空。”[8]这里所说的日光下过日子的人都会遇见的虚空之事,就是指人生中的坏事、苦难或不幸。因此根据奥古斯丁对《圣经》的理解,人生中的不幸之事只是一种表象,其本质是虚空的,在此岸世界中苦难的降临对于义人与歹人并不做出区分,也无规律可循,一切皆来自上帝隐秘的意志。除了利益与不利这些外在的好坏是义人与恶人所共有的,在《上帝之城》第十四卷中奥古斯丁还提出意志、谨慎和喜悦,即欲、惧、乐等内在的情绪也是好人与坏人所共有的。他反对西塞罗将前三者归为情感,而将后三者加上“哀”归为搅扰的说法,认为这与圣经不符。奥古斯丁认为这些词语本身是中性的,正如好人可以依着神意而忧愁,不敬神的人也可以因坏事而乐一般,一切取决于使用之人的方式之好坏,这就带出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人有选择作恶的自由,也有选择从善的自由。上帝将选择权交在了人类手中,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因为无论在此岸世界中还是彼岸世界中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评判体系,只不过真正意义上完全公正的评判体系只存在于彼岸世界中。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人生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