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拟从庄子本人的人生际遇谈起,探讨庄子在逆境中消解负能量的方式方法,以期对当下的社会与人生有所裨益。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庄子如何面对人生中的负能量”的哲学与人生论文。
原标题:论庄子消解负能量的方式方法---从庄子人生际遇说起
摘要:负能量是人生困境中消沉、沮丧、焦躁、自我怀疑等不良情绪带来的人生阻力,及时地、有效地消解负能量是一种人生大智慧。作为乱世之民、弱国之民,作为没落的失势的贵族的后裔,生活贫困的、被人轻视的庄子在他的思想世界里表现了他的怨愤。为消解人生中的负能量,庄子继承老子道家思想,从负的思维方法即否定的方法出发,对人生的价值、人世的功名利禄、儒家的学说体系进行了解构,在价值取向上指向了无。在此基础上,庄子从安时处顺、安贫乐道、死生一体、心性修养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消解负能量的具体方法,构建了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的心灵境界。
关键词 庄子;消解;负能量;方式方法
当下,由于社会上存在诸如信仰危机、诚信缺失、人性堕落、精神颓废等问题,人们常常谈论、倡导甚至鼓吹社会“正能量”,希望能够改变人们生存发展面临的困境。所谓正能量,一般指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与动力,社会的发展需要正能量。与正能量相对,则为负能量,指人生困境中消沉、沮丧、焦躁、自我怀疑等不良情绪以及这些不良情绪带来的人生阻力。在实际生活中,负能量如果得不到及时宣泄而积聚、沉淀而后爆发,往往带来不可估量的可怕后果,及时地、有效地消解负能量是人生大智慧。在中国古代,儒家弘扬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自然是社会的正能量; 道家思想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旨归等方面表现却与儒家明显不同。在这方面,庄子思想尤为突出。它产生于逆境、困境之中,以无、静、虚为支点,消解逆境困境中的负能量。文章拟从庄子本人的人生际遇谈起,探讨庄子在逆境中消解负能量的方式方法,以期对当下的社会与人生有所裨益。
一、庄子的“世界”
思想的芦苇需要深厚的土壤才能够生长。庄子所处的时代、社会以及他家族、个人的遭遇,是他思想产生的“土壤”.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史书中记载不多,但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及相关研究成果看,庄子的生活乃至他的生命体验充满了负面的因素。
乱世之民。庄子所处的时代,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国君权贵横行无忌,人民朝不保夕。如庄子所在的宋国,“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 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庄子·列御寇》①) ,宋国的黑暗与宋王的残暴可见一斑。宋国之外,历史上的楚王“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则阳》) ,鲁侯“以己养养鸟”(《至乐》) 愚蠢可笑,卫灵公则是“饮酒湛乐,不听国君之政; 田猎毕弋,不应诸侯之际”(《则阳》) ,天下动荡不安。
弱国之民。庄子生活的宋国,本是殷商灭亡后旧贵族的封地,成王败寇,宋人的地位本就尴尬,《韩非子·五蠹》中“守株待兔”、《孟子·公孙丑上》中“揠苗助长”等故事,嘲笑的对象都是宋人; 而在战国时期,宋国在齐国、楚国等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常常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国势更是衰弱。
没落贵族。关于庄子的身世,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庄子的学识渊博,司马迁说他“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应该在小时候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根据战国中期的教育状况,虽然私学已经兴起,但受教育的对象还是很有限的。所以,一些学者推断庄子是贵族的后裔。崔大华先生认为,庄子“可能是在楚国吴起变法期间( 约在楚悼王十五年至二十一年,即前387-前381年) ,被廹迁移到楚国边陲,最后流落到宋国的楚国公族后裔。”[1](P29),而王葆玹认为:“然而从庄子的姓氏来看,他应当是宋庄公的后裔,是宋国公族庄氏的不得意的子孙”[2](P154),刘生良也认为“庄周乃是一位出身于宋国公族、由贵族沦为平民的人物”[3](P64)。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庄子很可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家族由显贵而势衰。
生活贫穷。《庄子·外物》篇中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家中甚至连饭也吃不上,去找别人借粮;《山木》篇中说“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而庄子在反击魏王时也说自己“衣弊履穿”---穿着带补丁的粗布衣服、磨破了的鞋子,其生活可谓是穷困潦倒。
朋友背叛。惠子是当时有名的政治人物、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庄子》中,庄子与惠子可以说一对辩友,二人经常就某个问题展开辩论,如《逍遥游》篇中就“无用之用”的讨论、《秋水》篇中的“濠梁之辩”等。在《秋水》篇中,说惠子在梁国做相时,庄子去拜访他,但惠子听信别人谗言,认为庄子到梁是想谋取他的相位。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惠子在国内大肆搜捕庄子。庄子径直去见惠子,并以“鸱吓鹓鶵”的寓言抨击惠子。②此事若真,以庄、惠二人的关系,对庄子则是重大的打击。
丧妻丧友。庄子生卒年不详,依曹础基先生《庄子活动年表》,庄子大概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4]《至乐》篇中有“庄子妻死”的寓言。庄子妻子去世后,惠子前去吊唁。惠子死于公元前310年,《徐无鬼》篇中,庄子用“运斤成风”的寓言,来表达他与惠子间的密切关系; 并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表达了对惠子的深切怀念。如此,庄子在60岁之前死了妻子、挚友。
世人冷眼。由于贫困落魄,庄子还遭到世人的冷眼,有人甚至当面挖苦他、嘲笑他,当然他也予以猛烈回击。庄子因家贫借贷于监河侯,监河侯却说“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子以“涸辙之鲋”的寓言嘲讽他的虚伪(《外物》)。宋人曹商,为宋王使秦,得车百余乘,在庄子面前趾高气扬,庄子以“舐痔得车”的寓言来反击他的狂妄自大(《列御寇》)。宋人因宋王赏赐得车十乘,并“以其十乘骄稚庄子”,庄子以“探骊得珠”的寓言告诫他不要自鸣得意(《列御寇》)。
其实,一个人即是一个世界。作为乱世之民、弱国之民,作为没落的失势的贵族的后裔,生活贫困的、被人轻视的庄子在他的世界里表现了他的怨愤。明人陈子龙在《庄周论》中说:“庄子,乱世之民也,而能文章,故其言传耳。夫乱世之民,情懑怨毒,无所聊赖,其怨既深,则于当世反若无所见者。……而辨激悲抑之人,则反刺诟古先,以荡达其不平之心,若庄子者是也。”庄子的世界里充斥着负能量,需要排解、宣泄。
二、庄子负的思维方式
从思维角度来讲,冯友兰曾经说:“真正形上学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正底方法; 一种是负底方法。正底方法是以逻辑分析法讲形上学。负底方法是讲形上学不能讲,讲形上学不能讲,亦是一种讲形上学的方法。犹之乎不屑于教诲人,或不教诲人,亦是一种教诲人的方法。”[5](P281)就儒道思想而言,儒家在西周礼乐文化的基础上,用正的方法即“什么是什么”的逻辑方法,构建了仁、义、礼、智、信等人生价值体系;道家尤其是庄子则采用了负的方法即“什么不是什么”的逻辑方法,从解构人生价值出发,构建了自己的学说体系。
负的思维方法即否定的方法,亦可称为否定思维、逆向思维。李炳海在《道家与道家文学》中指出:“道家对现实社会处处看不惯,对历史的评价也与儒家的传统观念截然不同,无论在历史观上,还是价值观、美丑观上,它的对立心理都是极其明显的。”[6](P53 - 54)指出这种思维方法是一种倒转的思维;[4](P413)林庚在《中国文学简史》中具体谈到庄子思维特点更明确说:“庄子思想方法的特点是否定……庄子如果真有所肯定,那就是执此否定的智慧。”[7](P53 - 54)庄子负的思维方法形成了负的价值取向,消解了人生、社会的价值体系,为排解、宣泄负面情绪及其带来的负能量提供了一个“闸口”.
庄子认为,人生短暂,充满了苦难。《知北游》中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 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人生刚开始生机昂然、青春洋溢,转眼之间即日薄西山、垂垂老去,就如白马穿过缝隙一样短暂,怎不令人哀叹。人生的百年间又如何呢?《齐物论》中说:“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弛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耶! 人谓之不死,奚益!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人生在世,即为外物所役,挣扎有时,彷徨无端,到头来只是白忙活一场。在这方面,庄子把孔子树立为典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庄子》三十三篇中出现最多的人物。《天运》篇中说他“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山木》篇中孔子自言:“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渔父》篇也有相类记载) ,并且“亲交益疏,徒友益散”;《让王》篇中类似的情节记载地更为详细: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儒家在先秦被称为显学,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中国私学的开创者,在去世一百多年后的庄子时代,在社会上应该有广泛的影响力,但他的遭遇竟然这样凄惨,以至于连跟他东奔西走的弟子都觉得他有些无耻,生命是何等地悲摧!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