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论发展与社会意义

来源:学理论 作者:何心
发布于:2021-02-01 共3717字

  摘    要: “知”与“行”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王阳明的知行观揭示了“知”与“行”之间的联系,本文主要对“知行合一”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在梳理“知行合一”思想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和分析,最终从历史影响、社会意义和方法指引探究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王阳明; 知行合一; 现实意义;

  从古至今,“知行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知行合一”思想包含深刻的理论内涵,在当今其思想的历史影响、社会意义和方法指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论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行论

  孔子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哲学上的概念,《论语》中对“知”的解释是:“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孟子对知行关系的理解包括知先行后与知行分离。《孟子》中写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2]荀子认为知与行应该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不知地之厚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3]。

  (二)宋明理学的知行论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学派,宋代程颐提出知行关系中有了知,便自然而然能够实现行。朱熹继承了这一观点,主张“知先行后”,但行的作用大于知,因为“行”是“知”的努力完成的最终目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针对程朱理学中“知行二分”说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活动的统一,他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黄宗羲继承发展了王阳明的思想,进一步把王阳明的“致良知”改造为“行良知”,他强调“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致字即是行字,必以力行为工夫”[4]。王夫之则提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行相资以为用”等论断,主张行优于知、行高于知[5]。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论发展与社会意义
 

  (三)现当代的知行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这样写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6]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传统哲学的知行观进行了归纳。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和实践统一的理论总结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知行合一”,并对知行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他在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提出,“要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他还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教育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形成背景

  为了挽救明朝的危机,稳定社会秩序,王阳明以“人心”贯彻“天理”,他主张“仁义礼智不只是客观的道德规范和统治阶级对人们的制约,更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要求,是人心固有的天然本性。”[7]

  正德三年,王阳明因得罪宦官而被贬,经历生死之难后他在贵阳龙场大悟,揭示“知行合一”。他的这一思想是针对明朝中期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水准低下的情况。为了纠正世风,恢复即知即行的学风,他想要改正程朱理学的格物说,推行“知行合一”[8]。王阳明为解释提出“知行合一”的目的说:“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9]

  (二)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主要内容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可分。王阳明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道德教育方面,他认为“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道德认知离不开道德实践,道德实践也离不开道德认知,二者相互连接,相辅相成。另一方面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前提。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道德是行为的指导思想,行为要在“致良知”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借口。

  三、“知行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1. 纠正程朱理学的局限,消除知行脱节的弊病。

  程朱理学是官方统治思想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失去了原本的生命力,从而引发社会矛盾激化。明朝中期,社会矛盾尖锐,“知”“行”分离的情况愈发显现。王阳明认为知行本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由此改变了格物致知的古板求学方式,消除了知行脱节的弊病。

  2. 反对空谈盲思,主张学以致用。

  明朝中期空谈之风盛行,功利主义日益严重,王阳明描述当时社会是:“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主张学以致用,学习不能空谈死背,要在实践中应用并通过实践探求真知。

  3. 超越中国古代知行观,使其实现阶段性新发展。

  中国古代哲学家更多的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研究知行观,因此,“知”指道德修养;“行”是指道德践行,这种道德践行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强调内心道德水平的提高与道德修养的提升。王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地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克服了知先于行和行先于知、知高于行和行高于知、知难于行和行难于知等片面的观点,对知行关系做了进一步深入系统的探究,把中国古代哲学知行观的认识推向了历史的较高水平。

  (二)“知行合一”思想的社会意义

  1.“知行合一”思想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以“知”促“行”,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行”促“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11]。

  2.“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知行合一”思想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现了以人文精神教育人民,养成良好社会风尚的文德教化理念,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对推进中华文化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知行合一”思想的方法指引

  1.“知行合一”思想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看,“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内涵相一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一方面提出实践在认识活动中有决定作用,具体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提出,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知”是主体对客体观念的把握,属于认识的范畴,“知”是指隶属于人文社科层面的道德知觉,“行”是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活动,属于实践的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把认识看成一个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知行合一”就是“知”与“行”的相互融合、转化和促进的过程,理论上的道德认识需要通过道德实践才能进一步深化,道德实践需要在道德认识的指导下实现。

  2.“知行合一”思想提供了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

  “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体现了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积极投身实践。实现“知行合一”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参考文献

  [1] 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4:108
  [2]孟子.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4:248
  [3]荀子.荀子[M].安徽:黄山书社,2015:107
  [4]黄宗羲.黄梨洲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王夫之.船山全书[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2011.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
  [7] 吴光.儒家“知行合一”的内涵与现实意义[N].光明日报,2017-04-10.
  [8]王国良.明清时期儒学核心价值的转换[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9] 王阳明.传习录下[C]//王阳明全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0]习近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8-08-30.
  [11]袁爱宁.试论如何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4):156-158.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何心.“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及现实意义[J].学理论,2020(06):53-5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价值观论文
返回:人生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