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免疫学论文 >

过敏性鼻炎的免疫学检测指标研究现状

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张静
发布于:2020-05-06 共3601字

  免疫学检测论文(8篇知网范文)之第五篇

  摘要:过敏性鼻炎作为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治疗之前必须明确患者过敏原, 才能提高临床诊治准确性与有效性。因此, 其免疫学检测指标研究得到了人们高度关注。通过对相关内容研究进展的研究分析, 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免疫学检测,研究进展

免疫学检测论文

  过敏性鼻炎属于临床常见与多发慢性疾病, 患者临床表现以鼻塞、水样清涕、打喷嚏等为主。其主要是因机体受外界刺激出现过敏反应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因其发病机制复杂, 目前, 临床上尚无特效疗法, 常用药物治疗。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国内外学者对其免疫学检测指标给予了高度关注。本文综述了过敏性鼻炎免疫学检测指标研究现状及进展, 旨在指导临床实践, 为其奠定理论基础。

  1 过敏性鼻炎免疫学检测方法概况

  通过免疫学检测, 不仅可明确患者是否过敏, 还可确定其过敏原, 日常生活中通过与过敏原少接触或不接触, 以此降低疾病发生率。此项检测属于生理功能检测, 主要是检查机体识别其自身及非己抗原, 过敏性鼻炎患者其免疫学检测主要有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 (Ig E) 、过敏原皮肤试验、特异性激发试验及嗜碱粒细胞释放介质能力检测等。目前, 检测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与普遍的为过敏原皮试, 其与激发试验均为体内试验[1,2]。

  2 过敏性鼻炎免疫学检测指标研究现状及进展

  2.1 血清特异性Ig E检测

  血清Ig E检测指标主要有两个, 一是血清特异性Ig E, 其为对某种过敏原所出现的Ig E, 通过检测, 可判断患者对某过敏原是否过敏。二是血清总Ig E。在实际检测中主要利用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具体方法有放免法、金标法、酶标法及荧光酶标法等。正常人的血清Ig E均不足150IU/ml。上述方法中放免法的应用相对较少, 虽然其检测结果准确, 但其对设备有着较高的要求, 并缺少经济性, 不便于全面推广应用。此外, 实际检测中还极易出现放射污染, 危及环境及人体健康。酶标法应用频率最高, 将其用于检测Ig E, 其特异率、灵敏率及准确率均与放免法基本一致, 并且其具有经济性与简便性等特点。金标法虽然操作简便、检测快速, 通常15min左右便可获取检测结果, 但其灵敏度较低, 多应用于初筛试验。

  血清特异性Ig E主要是指机体对某一种过敏原刺激所出现的Ig E, 此项检测在过敏性疾病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3]。如今, 国内主要使用敏筛检测系统, 具体方法为免疫印迹法, 以便于明确受检者血清内过敏原特异性Ig E抗体。该检测方法优势显着, 如:敏感度、重复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相对较高, 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

  从免疫学角度出发, Ig 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是诱发过敏性鼻炎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研究指出Ig E直接受IL-4的影响[5,6], 以过敏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其血清IL-4与Ig E, 分析了二者关系, 经对照分析发现, 与正常组相比, 研究组的血清IL-4与Ig E水平偏高, 差异显着。此结果表明, 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发病与IL-4、Ig E有关, 其免疫发病机制为IL-4促进了Ig E产生。有关学者经动物实验研究证实, 以小鼠为研究对象, 缺乏IL-4组的Ig E合成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小鼠, 差异显着[7]。此结果显示, IL-4对Ig E有着一定调节作用。近几年, 在变态反应研究中关于IL-4的报道较多, 其源于TH2型细胞, 此外自然杀伤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等也常见IL-4。因此, 在变态反应中研究IL-4具有重要意义。在B淋巴细胞合成Ig E时, IL-4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其使众多Ig E和肥大细胞表达Ig E受体结合, 激活了肥大细胞, 释放了炎症介质, 增加了粘液分泌, 导致了黏膜水肿。有关学者经研究指出[8], 变态性鼻炎的严重程度和Ig E水平呈正相关, 即Ig E越高, 患者疾病越严重, 当抗原递呈细胞受Ig E影响后, 其抗原递呈能力将进一步扩大细胞应答。因此, 可推断过敏性疾病的潜在靶物便是IL-4, 实验中选用抗IL-4抗体, 其可抑制Ig E合成, 不同程度上影响着Ig A、Ig G及Ig M等合成。

  2.2 嗜碱粒细胞释放介质能力检测

  血清Ig E检测指标仅可证明患者血清内是否有过敏性抗体, 但未能明确与过敏反应有关的因素, 例如:Ig E和其他细胞的结合能力, 以及肥大细胞、嗜酸性细胞等在过敏原和Ig E结合后, 所释放的介质能力。因此, 相关检测十分重要。嗜碱性细胞和肥大细胞有着较多的相似性, 特别是在功能方面, 如:过敏反应机制, 而且检测仅需采集少量静脉血后便可分离获取[9]。

  有学者[10]研究显示, 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炎症位点嗜酸性细胞中存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经对照研究, 选取健康志愿者及过敏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检测其血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MIF) 浓度, 分析其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是否有关, 其结果为患者炎症位点存在MIF细胞, 证实了其在过敏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根据免疫组化分析可知, MIF仅在细胞浆中, 约80%MIF阳性细胞属于嗜酸性细胞。

  嗜酸性细胞具有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作用, 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而言, 其嗜酸性细胞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如:IL-4与TNF-α等, 其激活了白细胞、促进了纤维母细胞增生。有学者[11]以过敏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并选取了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 将其纳入对照组, 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 对IL-4、TNF-α等进行了测定, 其结果为研究组的血清IL-4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着, 深入研究发现, IL-4改变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一定联系。在炎性疾病中TNF-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过敏性鼻炎患者, 其鼻粘膜下组织中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单核细胞等数量均相对较多, 其均可生成TNF-α, 因此, 研究组的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着。上述研究证实,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与IL-4及TNF-α均有关系。

  2.3 血清VCAM-1与IL-6检测

  国内学者[12]以过敏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对治疗前后的血清VCAM-1与IL-6水平均进行了测定, 同时与健康人展开了对比分析, 其结果为与正常组相比, 研究组的血清VCAM-1与IL-6含量偏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 研究组的血清VCAM-1与IL-6含量低于治疗前, 差异显着, 同时患者鼻腔组织VCAM-1与IL-6等有相关性, 呈正相关, 差异显着。此研究证实, 过敏性鼻炎发生与发展与VCAM-1与IL-6含量有关, 可以将其视为临床治疗评估指标。

  随着免疫学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可Ig 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重要因素, 为了深入探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 有关学者探讨了其与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因子等联系[13]。VCAM-1属于细胞黏附分子, 其与嗜酸性粒细胞结合后, 促进了其迁移。而IL-6作为细胞因子, 其拥有多功能, 其在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方面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检测过程中, 采集空腹静脉血5m L, 经定量分析, 记录VCAM-1、IL-6含量。表明PMA可刺激VCAM-1释放, 其黏附需要借助第二信号, 常见的巨噬细胞、粒细胞等, 而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炎性组织中聚积着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在明确嗜酸性粒细胞和VCAM-1黏附作用后, 可抑制过敏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外渗。白细胞介素为小分子量活性多肽, 具有较强的趋化及激活作用。其中IL-6是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等诱导下出现的细胞因子, 可直接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与炎性细胞, 具有一定的毒性, 还可促进急性期蛋白合成, 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炎性反应。

  综上所述, 过敏性鼻炎具有高发病率及高复发率等特点。其直接影响着患者身心健康, 降低了其生活质量, 但因其发病机制不明确, 导致临床治疗缺少针对性与有效性。本文研究了过敏性鼻炎免疫学检测指标, 证实各检测指标与疾病的关系, 但相关研究仍缺少完整性与系统性, 日后应对其展开大样本、多中心及长期随访研究。

  参考文献
  [1]蒋聪利, 肖小军, 马莉, 等.软叶针葵花粉疫苗治疗小鼠过敏性鼻炎的效果和机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4, 14 (02) :113-116.
  [2]曹伟, 王小媛, 翟晓艳, 等.不同过敏原检测方法在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6, 15 (2) :89-91.
  [3]李鸣婧, 张晓阳.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关系[J].医学研究杂志, 2012, 41 (4) :175-177.
  [4]Feng GF, Han ZL, Wang F, et al.Comparison of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therapy under nasal endoscopy guidance versus first-line drug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llergic rhinitis[J].Genet Mol Res, 2015, 14 (3) :9865-9871.
  [5]邹超鹏, 陈颖.鼻内激素联合割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对IL-4、Ig E水平的影响[J].医学综述, 2016, 22 (17) :3494-3496.
  [6]张茂华, 薛均来, 赵虹, 等.变应性鼻炎血清总Ig E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 16 (6) :1063-1065.
  [7]庞文会, 时光刚, 时蕾, 等.调节性T细胞与Ig E、IL-4、IL-5在变应性鼻炎小鼠和鼻用激素抗炎中的实验研究[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3, 27 (2) :29-33.
  [8]Akdis M, Burgler S, Crameri R, et al.Interleukins, from 1 to 37, and interferon-γ:receptors, functions, and roles in diseases[J].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1, 127 (3) :701-721.

点击查看>>免疫学检测论文(8篇知网范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学院
原文出处:张静.过敏性鼻炎免疫学检测指标研究现状与进展[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06):115-11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免疫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