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哈尔滨长春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困境探析
【第一章】哈长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建设研究绪论
【第二章】城市群基本理论及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经验
【第三章】哈尔滨长春城市群范围界定
【第四章】哈长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五章】哈长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构建对策
【参考文献】哈长城市群一体化体系创建研究参考文献
第 4 章 哈长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4.1 哈长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现状
4.1.1 哈长城市群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哈长城市群跨越黑龙江、吉林两省,是以哈尔滨、长春为中心城市,辐射周边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绥化市、牡丹江市以及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延边州等八个城市组成的东北地区重要的城市群。随着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吉林中部城市群、延吉图一体化等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初步呈现出了城市群的等级体系,即是以哈尔滨、长春为核心,其他城市为次级核心,并同时辐射影响周边市镇等,这也与国际国内各大城市群的发展轨迹基本吻合。
关于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总结,虽然诸多学者对发展阶段的划分有着不同的解释,但总结来说均包含以下的共同之处:城市群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关系由疏松到紧密、城市群内部分工合作逐渐增强、城市群结构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借鉴生命成长规律,本文把城市群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雏形发育阶段、快速发育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见表 5)。
在黑龙江省以及吉林省两省的城镇体系规划中,都各自提出了与对方省份发展相联系、对接,目前正在编制的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也必将对未来城市群的发展起到良好的高端指引的作用。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使得两省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都具有协调的良好基础,而随着规划的编制及实施,在省域间的分工合作也必将得到加强,变的更加合理。这也将对跨越黑龙江、吉林两省的哈长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的共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1.2 哈长城市群功能结构逐步合理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发展格局的科学调整,哈长城市群的功能结构逐步变得科学合理。在城市群内部,开始出现区域性功能协调的结构格局,这主要体现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延吉图一体化等黑龙江、吉林两省内部各自结合自身优势条件所制定的发展策略。以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重工业及石油化工相关产业为主要发展产业的黑龙江省内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吉林省则依托汽车等相关延伸产业逐步发展自身经济。近年来,哈长城市群内部依托大学教育资源以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逐步增强,科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愈发重要。第二产业所占比例逐渐降低,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这也与我国已发展相对成熟的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等发展历程相一致。
在哈长城市群区域内,各城市分工合作更加有效,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群内的核心,经济等各方面相对发达,其中主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城市群内其他城市则依托中心城市合理分工、明确城市定位,产业选择与核心城市相辅相成,多级城市群功能空间结构逐步得到完善。此外,随着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对城市群内部各个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功能以及产业布局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哈长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城市群范围内各个城市的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的发展,只有当城市群内部城市的产业形成良好的产业链的同时,才能呈现出区域协调、一体化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4.2 哈长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才流失,阻碍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地区间的竞争最终都是关于人才的竞争。哈长城市群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北端,以重工业为主,虽然近年来国家提出多项带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但仍旧未能有效的引进和保留人才。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逐步加快,但相比较于京津冀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市政设施、生活条件;珠三角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等,哈长城市群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吸引力就显得不足。导致“孔雀东南飞”,使得区域内人才流失严重,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工资等各方面待遇不如南方的城市群。统计显示,东北三省每年流失的人才达到了 200万。2015 年 3 月,黑龙江省为挽留各行业人才,提出并实行了现金补贴政策:全日制硕士、博士毕业生到企业以及市(地)以下急需紧缺人才的事业单位工作,并签订五年以上合同,用人单位分别按照不少于 3 万元、5 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尽管采取了许多补救性的措施,但人才的流失不可避免的严重的制约了哈长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东北地区的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4.2.2 经济总量偏小,城市群一体化基础薄弱
截止2012年末,哈长城市群所包含的黑龙江省5个城市总人口为2670.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 11772.0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总量的 86.0%,其中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 15.4%、44.1%、40.5%;吉林省 5 个城市总人口为 2027.0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 9831.3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总量的 81.9%,其中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 11.8%、53.4%、34.8%;哈长城市群生产总值总量达到21603.3 亿元,占两省生产总值总量的 84.1%,总人口为 4697.9 万人,占两省总人口的 71.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45985 元。由这些数据可分析得出哈长城市群在经济、人口总量均占到两省总量的绝大部分,人均生产总值也高于两省各自的 35711元和 45000 元,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范围内占据绝对的经济、人口发展有利条件;但相比较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经济总量还很小,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总量 2012 年末约为 10 万亿元,占到了全国同期的 17.2%,本研究将黑龙江、吉林两省的 GDP 与我国较发达地区江苏、浙江、上海的 GDP 做了比较(见图 4),从对比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哈长城市群仍处于初步阶段。
4.2.3 城镇等级结构不合理,不利于一体化发展
哈长城市群尚处于城市群发展的初步阶段,各级城镇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城镇规模较小,各级城镇等级结构目前没有形成合理的体系。这主要由于中心城市哈尔滨、长春的综合经济实力不足,对周边经济辐射能力较弱,区域内部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优势互补等还未有效合理的组织;小城镇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相比于南方小城镇,哈长城市群内部的小城镇经济、生活、基础设施等多方面都有所不足的地方。小城镇的规模小,资源集中能力弱,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于城市来讲则显得不足,项目建设等多方面受到很大的发展限制,应有的服务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未能合理的实施。
截至 2013 年,黑龙江省下辖 13 个地级市行政辖区,其中区域性中心综合型城市四座: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资源型城市七座:大庆、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伊春、大兴安岭;农业城市一座:绥化;边贸城市两座:
黑河、绥芬河。吉林省下辖 8 个地级市行政辖区:长春、吉林、四平、通化、白山、辽源、白城、松原以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山管委会和 2 个县级市行政辖区:梅河口、公主岭。可以看出,两省的城市性质以及主要功能、产业存在多个相似或者重复的,在未来发展中应当很好地处理不同城市之间的关系,做好产业分工,从总体规划的角度合理安排,合理的确定不同等级城镇的数量、位置和未来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完善城市群结构。
4.2.4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慢,延缓了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规模、运营状况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城市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
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诸多内容:给排水、道路交通系统、市政公用设施、绿化环卫、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由于哈长城市群位于东北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基础设施各方面建设也不及南方城市完善,主要体现在交通,包括公共交通、道路及轨道交通等方面。哈长城市群内部联系的交通方式主要依赖公路及火车,而在南方较为城市的地区则主要依靠高铁,这就大大的促进了城市间联系,缩短了来回时间,突出的增强了城市群的凝聚力。近年来主要城市如哈尔滨、长春之间的交通逐步完善,但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内部其他城市间的交通仍未得到很好地改善,这也是由于城市群发展阶段及实力所导致的。
截止到 2013 年年末,黑龙江省全省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货物周转量2020.7 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 1.8%.其中铁路 1041.1 亿吨公里,下降 4.7%;公路929.0 亿吨公里,增长 10.1%;水运 7.6 亿吨公里,增长 1.9%;航空 1.8 亿吨公里,增长 13.3%;管道 41.3 亿吨公里,增长 3.3%.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 733.9 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 8.2%.其中铁路 254.7 亿人公里,下降 1.9%;公路 296.8 亿人公里,增长 8.4%;水运 0.4 亿人公里,与上年持平;航空 182.0 亿人公里,增长 26.1%.
年末公路线路里程 15.9 万公里,比上年增长 2.2%,其中高速公路 4083.5 公里,增长 10.1%.吉林省全省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 1813.53 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 4.9%;货物发送量 5.95 亿吨,增长 0.8%.全年各种运输方式旅客周转量609.12 亿人公里,增长 6.4%;旅客发送量 7.64 亿人,增长 4.7%.民航集团全年共保障运输起降航班 6.95 万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 816.4 万人次。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4222 公里;公路总里程 9.42 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总里程 8.67 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 92%.全省公路总里程中,有高速公路 2326 公里;有等外公路 7559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 8.0%.从以上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哈长城市群所处的黑龙江、吉林两省的交通设施以及联系强度较我国发达地区还是有很大差距,但其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之中,也能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4.3 哈长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
4.3.1 经济稳步增长,一体化发展动力增强
近年来,黑龙江省、吉林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其中黑龙江省2012年GDP为13691.6亿元,相较之于上年增长了十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 2113.7、6456.4、5121.4 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 6.5%、10.2%和 10.7%.三次产业比例为 15.4:47.2:37.4,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百分之 7.8、51.9 和 40.3.人均 GDP 为 35711 元,相较之于上年提高了 9.9 个百分点。吉林省 2013 年 GDP 为 12981.46 亿元,相较之于上年增长了 8.3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09.34、6858.23、4613.89 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百分之 4.0、 8.8 和 8.7.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 47191 元,比上年提高了 8.2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为11.6:52.8:35.6,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分别达到了百分之 5.0、57.5 和 37.5.综合以上经济发展数据可以看出,哈长城市群所覆盖的黑龙江、吉林两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逐年稳定持续的增长,也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经济基础的支持以及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和建设基础。
4.3.2 空间结构优化,城市间联系紧密
哈长城市群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形成以及初级阶段,在国内外相对发达的城市群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出,在城市群初步形成的时期,一般学者并不把这一时期归纳为城市群,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对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基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哈长城市群位于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资源优势明显,在早期发展阶段,各城市为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均致力于发展自身的优势产业,这主要包括重工业、能源、林业等,使得城市快速的发展,积累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进一步消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国际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变,单一的城市已经不再具备参与市场激烈竞争的能力,于是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各自依托交通、区位等优势,因地制宜的制定了局部区域的协调发展,主要包括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规划建设、长吉图经济区的形成,地区的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产业分工开始逐步的形成,以核心产业带动区域的产业链形成。以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长春市等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依托区位优势,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形成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良好发展格局,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减少并逐步避免的内部的同质发展,城市间产业和经济错位发展。并且逐步带动地区内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共同发展。基础设施、城市间联系的交通等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机遇,随着哈长城市群的提出和规划制定,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宏观制定发展计划和措施,并逐步细化、因势利导,城市群空间结构、城镇布局、产业分工更加的趋于合理和成熟。
4.3.3 经济协作呈现,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因此,推动产业按照比较优势分工协作,是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任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主体归根结底是企业,主要的动力来自市场经济机制的调控,政府主要从宏观层面把控和引导,并积极创造优化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主要是以下三方面进行把控和引导:一是明确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努力形成中心城市、次级城市、小城镇的产业分工协作的良好格局;二是明确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通过税收、土地优惠等措施引导产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形成集聚发展的格局,这对于产业链条的形成也有积极地作用;三是积极的为生产要素、人才共享、信息互通等的流动升级现有平台,并积极探索、建立更加符合发展需要的平台,减少区域内的行政壁垒、信息阻塞、交通不便等不利于一体化发展的要素。
在国家提出建设哈长城市群之前,黑龙江省、吉林省就已根据各自的发展策略及地区优势建设发展了哈大齐工业走廊、长吉图经济区等省内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带,并已取得较好的成效。其中哈大齐工业走廊是以哈尔滨为核心,以大庆和齐齐哈尔为主要城市,并辐射带动沿线主要市镇安达、肇东等在内的经济发展区域,主要以高新技术开发、石油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轻工业为主的黑龙江省内经济实力强、工业水平高、经济辐射强、科研优势集聚的经济发展轴线,并以此为引导,带动辐射周边区域经济发展。长吉图经济区主要包括长春、吉林、延边以及松原等地区。是全国的设备制造、石化、生物、光电子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同时也是吉林省内区域性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发展区,由于其地理位置优势,同时也作为我国参与图们江国际合作开发、连接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合作的重要先导区。在两省各自经济发展、区域合作的基础上,借助国家提出发展哈长城市群的契机,城市群内部所包含的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经济发展、优势互补、市政共享等多种一体化举措也得到了加强。
第一章绪论一选题依据和意义。(一)选题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其中最受人关注...
第2章区域经济差异及相关理论2.1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概念。2.1.1区域的概念。目前为止,经济学中对区域的定义尚未统一。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艾德加M胡佛指出,如果把区域看成一个整体可以对研究人员所需处理的数据和事件进行很大程度上的降低,这样就可...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服务业的作用和影响逐渐由弱变强,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目前世界上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多在70%以上。与农业和工业不同,服务业部门不仅对经济增长的产值方面的贡献会越来越大,而且对经济增长的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影响也会越来...
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面貌,但由于区域间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
本文中将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从而提出如何通过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结构,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希望能够对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主要从东北亚区域概况角度出发,阐述了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叙述了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途径,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题目:我国区域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引言1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及基本分块1.1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分块1.2我国各区域城市化的特点2我国区域城市化的问题2.1我国城市化评价体系的建立2.2我国城市化共同存在的问题2.3我国各...
临空经济企业也可以称之为空港经济。这种新兴高端区域发展模式首先是以机场的正常运营为主要依赖。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率先在发达国家出现。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国家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发展模式也正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各大机场周...
摘要随着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京津冀一体化引起了各界的激烈讨论。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倡导了多年,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主要原因在于京津冀三地一直纠葛于自身的利益。近几年京津冀三地环境逐渐恶化,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雾霾天...
空间均衡理论是在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用来研究经济空间发展态势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经过近60年的发展,空间均衡理论从最初研究商品供给与需求在空间层面的相互流动以探究相互影响条件下所有市场的均衡问题开始,逐渐扩展到区域贸易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