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区域发展综述(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2-27 共12365字
  首都圈与京津冀一体化研究综述
  
  三个研究层面的交织
  
  首都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都市圈,但具备“核心-外围”的基本圈层特征。通过对已有首都圈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由于研究立足基点与分析视角的侧重差异,以往的研究呈现出“偏重核心城市(区域)、偏重外围区域、兼顾核心-外围整体”三类层面研究交织与争鸣的显着特征。
  
  偏重核心城市(区域)的研究
  
  这其中又主要包括两类研究情形:一类为主要对北京作为首位城市在首都圈中的定位、作用、影响给出重点研究,突出单核辐射,包括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中的北京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北京市工业产业向京津冀转移的作用影响,北京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与京津冀人口流动及对首都人口规模的影响。另一类为构建首都圈复合中心,强调京津双核联动,包括京津复合中心的形成条件、作用与构建,京津关系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京津双核空间相互作用与联系,京津联合面临的问题障碍,基于比较优势和区位选择的京津二市经济分工与合作,特别是第三产业内的金融领域合作,京津地区区域一体化程度分析与模式选择,最后是关于京津联合发展的战略构想与政策建议。
  
  对首都圈的外围组成区域的研究
  
  在对首都圈核心区域的关注之外,众多学者从区域一体化视野对首都圈的外围组成区域开展大量研究,为外围区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这其中以“环京津”“环首都经济圈”的提出为标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表现为对区域发展大局中的河北省整体或个案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整体发展战略,与京津合作的基本问题,新时期河北角色定位与策略选择;京津冀都市圈建设中的河北省城市化进程、路径、动力;京津冀产业联动视角下河北省产业定位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选择、服务业发展、农产品市场、承接产业转移、外贸、旅游经济合作;河北省与京津高新技术合作、区域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机制;京津冀一体化对河北人才区域分布、劳动力转移、人才流动、人口城市化、人力资源政策、农民增收的影响等重要命题。在此基础上,还有一系列针对个案城市与局部区域的研究文献,如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衡水、承德、张家口等城市以及京津塘、天津-沧州-黄骅港-三角区域等。
  
  第二阶段,随着河北省更加明确借力京津谋划自身发展,“环京津”成为研究中的热点语汇,并产生一系列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环京津城镇发展,区域经济振兴,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规划创新、旅游资源联动、空间结构布局、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评价、开发策略与机制等,以及环京津地区贫富差距的政治分析、环京津贫困带金融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
  
  第三阶段,由于开放眼界的不断拓宽,各界对首都圈形成机理的持续关注、研究,逐步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区域层次概念:“环首都经济圈”.2010年11月11日,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座谈会在河北举行,会议将建设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2提上议事日程。
  
  王书利认为,“环首都经济圈”是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如将“环渤海”替换为“环首都”,这样将更加实际、更加可行,也更具有吸引力和操作性。“环首都经济圈”的界定范围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第一层次,是以北京城区为核心的河北接壤区域的14个县(市),这一层次是内圈,是率先发力、率先发展、率先垂范的关键;第二层次,是环首都高速公路一小时通达经济圈,大概可覆盖北京周边100公里区域;第三层次,是环首都高铁一小时通达经济圈,已覆盖到北京周边200公里区域;第四层次,是京津冀广域。
  
  李景元则从廊坊市与京津同城对接来实现京津廊都市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实出发,以构造环首都经济圈为切入点,深入展开京津冀协调发展问题的延伸探讨。在京津廊都市区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内,剖析了京津冀三省市政府调控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有机衔接问题,提出高端城市科技辐射与低错位环节的对接路径。针对都市区经济、产业经济扩散与城市功能转移问题,提出了京津廊全方位产业对接、人才智力对接、高科技成果转化、金融平台构建、商务中心构建和基础建设的对策。
  
  近年来,陆续出现了环北京经合区、环首都体育休闲圈、环首都物流圈等衍生概念,显示出围绕“环首都圈”相关研究将呈现趋热态势。
  
  “中心-外围”统筹研究
  
  首都圈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核心-外围”双方的密切联系与良性互动,这需要对首都圈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认知。而很多文献成果恰恰体现了“中心-外围”统筹研究特征。此类整体性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河北与京津两市发展关系及协调问题;第二,京津冀区域经济系统研究,如京津冀20年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分析、旅游经济联系度、三地的生产率与收敛性、京津冀产业双向转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与合作等;第三,京津冀区域城镇间作用研究,如城市流、城市引力、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辐射等;第四,针对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多样化的一体化合作类型研究,如对京津廊产业分工与合作机制,特别是科技产业带的研究,京津承的旅游合作,京津张承的经济与生态合作,京津唐地区各城市的性质、功能、发展方向及相互关系等。
  
  八个研究维度的切入
  
  首都圈的最终形成是以高度融合为目标的,即按照构建一体化实现的平台,需要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一体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一体化、开放有序的市场一体化、规范透明的制度一体化、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一体化。为此,众多学者从人口社会、经济产业、空间布局、城镇体系、基础设施、资源环境、重大事件、制度机制八个维度对首都圈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行了多角度的专项领域深入探讨,提出一系列有益的观点,简要综述如下:
  
  人口社会维度
  
  人口社会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主题:
  
  其一,区域人力资本增长、流动与配置问题。主要研究人口跨地区流动特征与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与农业剩余劳动力、区域合作中的科技人力资源整合、职业教育与环京津人力资源储备带、人力资本配置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区域人才公共政策等。
  
  其二,区域科技合作与创新体系建设。主要研究区域知识能力不均衡度、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教育资源配置与共享、研发活动分工、创新能力评价、科技合作与创新联盟、科技产业带等。
  
  其三,环京津贫困带3的扶贫机制研究。主要研究生态性贫困的双重抑制效应、环京津贫困带的生态--经济合作机制、环京津贫困带扶持补偿机制、新农村建设等。
  
  其他,还有部分涉及京津冀地区城乡转型与协调发展、文化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研究题目。
  
  经济产业维度
  
  经济产业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六个主题:
  
  一是京津冀地区经济整体态势与一体化协调。如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走势与挑战,首都经济圈的功能定位与新型产业分工,经济一体化整合与协调面临的障碍、成因、思路对策、发展模型等。
  
  二是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结构与梯度研究。主要包括产业基础与演进趋势、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产业梯度测算与转移等。
  
  三是京津冀区域产业升级与协调协同研究。主要包括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协作模式、路径与机制、区域产业链构建等。
  
  四是京津冀区域产业集群及其效应研究。主要包括地区专业化、产业地理集中与区域一体化进程研究,集群战略模式创新,产业集群空间分布,产业集群协调发展问题,京津冀经济圈产业集聚效应研究等。
  
  五是京津冀区域三次产业发展研究。关于农业的研究主要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京津冀都市圈城乡复合型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区域协调度评价、农业区域协作等。关于工业与制造业的研究,主要有制造业产业链、制造业协调发展、制造业竞争力、钢铁、电子信息与汽车具体行业的竞合研究等。关于高新技术与战略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有竞争力评价、布局、产业创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等。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主要有SWOT评价、合作博弈分析与机制设计、总部经济、商业、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具体行业基于区域一体化考虑的相关研究。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区域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