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

校友资源对城市经济建设的作用研究

来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王溥;胡方园
发布于:2020-09-10 共7608字

  摘    要: 校友作为城市的特殊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资本。他们给城市带来的不只是声誉与生源的暂时提升,更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与系统性要素。因此,对特殊资源的发掘,需要站在更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更宏大的发展视角再审视。文章通过对武汉“校友经济”模式的深度分析,解剖其利用特殊资源进行创新发展的经验,为全国同类城市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构建出一套适合区域特征的经济转型升级路径。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校友经济; 层次升级; 路径选择;

  Abstract: As a special resource of the city, alumni are the special capita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hat they bring to the city is not only the temporary improvement of reputation and students, but also th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resources in this research needs to be re-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imes and macro development. 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Wuhan's "alumni economy" model, this paper explores its experience of using special resources for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milar c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and builds a set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paths suitable fo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word: Regional economy; Alumni economy; Level upgrade; Path selection;

  现代城市发展演进,已突出体现为以人才和知识资源为内核的知识经济、智慧经济、创新经济竞争。现代高等教育普及为社会提供了新的知识结构和关系网络。人的发展和社会交往围绕知识型、学习型互动充分展开。而校友作为城市的特殊资源,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资本。他们给城市带来的不只是声誉与生源的暂时提升,更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与系统性要素。城市间的竞争也演化为对人才资源的争夺与发掘。目前,武汉、西安、成都和沈阳等地都在积极探索和发掘大学资源与城市经济的深层关系,助推新时代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武汉作为国家的中心城市,拥有89所高等院校和40多家高水平科研院所。庞大的校友群,是武汉市和湖北省的优质禀赋资源和重大比较优势。武汉“校友经济”已演化为现象级风口,客观上促进学界对其进行再认识与挖掘。文章通过对武汉“校友经济”模式的深度分析,解剖其利用特殊资源进行创新发展的经验,为全国同类城市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构建出一套适合区域特征的经济转型升级路径。

  一、特殊资源与区域经济建设的互动机制

  经济学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提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需要资本和技术两大关键性要素。高校校友除了地理空间关系的集聚,还有情感连接、知识共享、协同发展。区域产业发达需要有智力和资本的支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才得以建立,信息共享和扩散才得以利用。因此,武汉推出“校友经济”,以推动高校、校友、城市三者间“同心圆”形成和“共同体”建立,围绕高校全域性资源进行深度发掘,促进各类生产力要素集聚融合。

  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有吸引人才的竞争力,促成区域发展模式变革,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代表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政策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摸索出系统化的发展路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提供人才聚集的机会和待遇,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为区域留住校友资源。
 

校友资源对城市经济建设的作用研究
 

  1. 主体机制:从“路径依赖”到“路径创造”

  城市发展路径变革是一种理念创新与制度变迁,需要破除对原有发展路径依赖,才能重新焕发更为强劲的生命力[2]。武汉“校友经济”突破区域经济发展固有模式,通过校友信用和非正式组织,促成校友资智落地与转化,引领全国同类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的新生态。

  高校资源作为创新生产力和人才聚集的重要结点,一直在城市发展中处于“独立”状态,多数时候被限定在学术场域,不仅不利于高校自身发展,更不利于高校资源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发挥。在知识创新和融合发展的现代经济出路中,高校需要在提升知识生产的同时,消解场域视角的壁垒。但是,高校的资源配置能力毕竟有限,亟需政府和社会力量介入。从组织路径入手,将政府作为新的主体强势介入,成为运作策划者和主导者。学校则演变为召集人角色,以主动开放的姿态加入到政府、产业主体中,通过有机联通成为“三螺旋”合作伙伴关系。在新的组织形式下,瞄准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以区域经济转型为导向,以制度和机制层面为突破口,让政府、高校和校友共同致力于创新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共振。

  2. 关系机制:从经济诉求向文化价值演进

  创业在当今已成为这个时代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但创业须有相应的文化来支撑,以此作为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创业文化。而我国创业的基本现状和高校的特定功能,决定了校友应该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培养创业人才的角色,以及振兴经济繁荣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科教资源作为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与校友缔结成“共同体”,建立区域与高校、高校与校友协同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创新产业需求为原则,不断拓展与开发“校友经济”所需的资源和服务。

  与此同时,武汉创新了对三者的意义认知和关系维度,从“利益共同体”出发,在注重经济关联的同时,向文化价值层面演进,推进三者交互深度。“校友回汉”以母校情感为核心,激励更多校友将该区域作为产业发展的选择。随着校友经济的发展形态逐步衍生和扩散,校友都通过跨界整合、创新驱动等,营造出校友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动力源。在动态推进过程中,逐步深化为一种创新和创业文化现象,完成了从物质底面到文化层面的认知蜕变,从而成功建构了武汉海纳百川吸引全世界人才的城市形象。

  3. 场域机制:从“原子化分散”到“规划化集聚”

  区域经济转型需要依靠创新产业技术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因此,武汉“校友经济”在促进高校、校友瞄准区域发展战略的前期培育上,通过动员各路校友相逢故地、协同发展,完成校友创新资源从“原子化分散”到“规划化集聚”。

  “校友经济”对创新政策的探索,是引致各种要素深度融合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引擎的关键。针对机制壁垒问题,武汉建立和完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平台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等,重新建构了创新场域。按照法国着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等人的经典表述,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而校友资源则建立了汇聚创新创业要素的特殊场域,将具有接受高等教育背景的所有人组建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关系网络。这有助于连接内外资源载体、集结各类市场主体、促进创新要素资源共享,以协同创新模式拓展产业价值链,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价值提升。

  4. 生态优化:从“静态候场”到“生态系统”

  按照“三重螺旋”理论,在政府与高校之间,政府推出的一系列举措,从解决“干预什么”到“如何干预”,都为了促成多方合作。“校友经济”标志着产业由注重静态构成逐步转变为生态系统,最终构成一个自我循环的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生态。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较为显着的“三重螺旋”结构而言,我国校友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化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资源基本处于“静态候场”状态。此外,解决产业转型的政策供给不足,导致区域校友资源难以形成优势互补,与本地形成协同互动的机制。因此,校友资源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潜能仍然具有进一步激活和释放的需求和空间。

  “校友经济”的可取之处在于,区域政府在满足供给侧政策的同时,关注到需求侧的政策引导作用,并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介入时间和扩散过程,进而开始向建设“校友经济”生态系统冲击,推动形成开放的创新激励政策和“留汉回汉“的文化环境等,已经逐步激活校友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程度与协作程度,减少了“投机行为”和资源耗散。

  二、全国五大城市开展“校友经济”对比分析

  在武汉“校友经济”模式带动下,国内不少城市快速跟进,其中,沈阳、成都、南京、西安五地势头最为强劲,纷纷推出不同特色的人才新政,争抢“第一资源”。

  五大城市围绕人力资本博弈日趋激烈,相继推出系列举措,大力发展校友经济,所产生的“团体效应”和彼此间的竞争,成为媒介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就目前情况看,五座城市在推进策略和方式上既存在共同性,也有差异性。

  1. 共同性

  (1)目标诉求共同。五座城市的目标均瞄向社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将人才视为关系未来发展的第一资源,目光都锁定于中高端“资源型人才”,希望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转型,并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2)目标对象均锚定为人才。人才争夺当下中国区域竞争的重点领域,五城做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并且进一步将人才争夺战推向白热化。通过需求面分析可以看出,高端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是这五座城市共同重视的对象(见表1)。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大学毕业生留武汉人数达到30.1万,是2016年的3.1倍,新落户大学毕业生14.2万;成都2017年户籍人口增加12.71万人,同比增长2.6%;2018年1月以来,西安新增落户人口突破“三十万”,超过2017年落户人口总和……这些数据表明各城市间推行的校友经济取得了良好成效[5]。

  (3)五城均侧重于围绕校友企业、科研机构展开项目合作。一方面借机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和产业链最优化,另一方面通过优秀校友企业吸引人才就地落户和就业。

  (4)五城都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见表2)。核心目标导向是通过城校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创新转型。从作用面角度,可将校友经济政策文本分为供给面、需求面、环境面三种类型,供给面政策主要是对校友企业或项目的政策支持,需求面政策主要是对留住大学生的政策支持,环境面政策主要指对人才引进的环境的政策,如租房政策、落户政策等。供给面和需求面的政策对人才流入起到直接作用,而环境面政策则是间接作用。

  2. 差异性

  (1)目标对象差异。对于“校友”或校友经济的定义,各城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都有所调整。如沈阳因为高校资源不够丰富,将“战友”资源纳入以弥补这个短板;成都将校友经济扩大为“民间投资”等。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根据本地区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实际对策调整。

  (2)政策工具选择差异。以五座城市出台的人才争夺政策文件为研究对象,从人才吸纳的目标对象和招揽人才的优惠条件两方面出发,可以发现各个城市在政策工具选择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即发布哪些优惠政策来引进人才,各城的做法并不完全相同。五座城市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在政策上有所侧重,且目标对象不限于一种,只有沈阳提出要促进战友回归。

  从各个城市优惠政策来看,落户优惠政策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较之以往落户政策做出了较大程度的放宽,其次是创业支持与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这表明,在人口红利之后,人才综合素质对城市持续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拉动作用,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之一。同时,在各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时,高新技术成为城市发展不容忽视的力量,由此对高新技术方面的产业人才需求则显得有位突出,以期能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和发展。在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当下,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则需要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青年劳动力的典型代表来弥补城市劳动力不足,以保障区域经济增长和财政收支平衡。

  (3)政策组合包容量和优惠力度存在差异。比如,武汉、西安、沈阳仅需凭毕业证即可办理落户,对于高校学生可谓“零门槛”,不仅能优化即期人口结构,而且随着大学生配偶和子女等亲属流入,还可有效带动本地区的服务消费。相对而言,武汉和西安的“政策包”涉及面较宽;但在具体政策优惠力度方面,南京等地更显“大手笔”。

  (4)活动效果差异。人才流入规模和招商引资额度是重要验证测度。

  三、校友经济城际竞争导因

  1. 人口红利走低是直接原因

  围绕中国是否出现“刘易斯拐点”,学术界展开了长期探讨,但从2012年开始劳动适龄人口开始减少是不争事实。2012-2016年,中国16周岁至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1500万人,人口红利持续下降。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定高速增长运行轨迹,除了制度红利外,人口红利是重要因素,有学者甚至将其视为第一因素。与此同时,步入新世纪,我国城市化率进入快速发展期,人口流动规模持续放大,人口“二元结构”特征日益明显。因此,吸引人口流入既是区域间稳定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之需,更是针对未来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开启向质量型发展转向模式。在此背景下,“人口红利”逐步转变为“人才红利”,人口争夺演变为人才争抢。因此,各城市推出校友经济,展开人才争夺,是高度吻合社会发展逻辑的必然趋向。

  表1 五座城市人才政策发布情况
表1 五座城市人才政策发布情况

  表2 五大城市校友经济推行现状比较
表2 五大城市校友经济推行现状比较

  整个逻辑验证需要更长的时间周期,但从当前经济维稳角度来说,人才引入的短期效应已经结构性显现。以西安市为例,校友经济中人才落户政策使西安房地产市场销售大幅增长,2017年12月西安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20.8%,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同比增55.8%,远高于4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累计同比增速。武汉楼市能在近两年保持稳中有升,也主要归因于人口(人才)净流入。

  2.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追求高质量发展是关键原因

  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披露,中国消费贡献率在五年间由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11%。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投资和出口贡献力度逐步减弱,消费成为增长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稳步上升,经济转型动力增强;研发型、科创型现代产业即将成为经济增长爆发点。经济结构调整背后意味着国家发展目标、国家竞争力打造向度、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等都将会更新,中国2025计划是整个转向的具象化呈现,2018年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则被普遍视为转向的外部反应。校友经济将城市发展策略从招商引资丰富为科技与创新纳入,形成“一体两翼”战略规划,无疑是对结构调整的因应和前瞻性布局。

  3. 发展要素重大调整是根本原因

  从人类社会进化历程看,生产要素出现多次调整和补充。从农业社会时代的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要素,到工业社会时代加上管理和技术的五要素,进入信息时代后信息也被纳入生产要素,意味着整个国家发展需要围绕要素调整进行系统性转移和战略性调配。校友经济刚好是这场转移的表征之一。

  四、特殊资源与区域经济建设结合的层次升级

  校友是可持续性的特殊资源,在相当长周期内,武汉校友规模仍将保持比较优势。因此,对特殊资源的发掘,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路,迫切需要站在更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更宏大的发展视角再审视。具体而言,特殊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层次需在四个方面进行升级。

  1. 从经济向度向文化向度转化

  校友经济的根本动机在于寻找新的发展动能。城市的未来取决于智力保有量和文化辐射力。大学作为基础性资源,不仅具有科研优势,更具有智力引领和文化渗透功能。因此,“校友经济”虽然冠有“经济”二字,但其定位必须站在更宏大的历史视角和发展触角,超越单一经济维度;武汉与域内大学之间的关系,也必须突破过于侧重短期经济利益的认知,逐步向更具战略意义的智力和文化维度迁移,才能实现彼此间全方位同频共振,激发“大学+”发展模式的混合动力。

  2. 从地理情感向事业情感转向

  地理空间是“校友经济”得以实现的物理纽带,但并非所有人都是“经济人”,而且不少人的人生经历丰富,往往具有多个“精神家园”或“第二故乡”。因此,单纯靠地理符号和情感记忆建构校友关系,缺乏生根性和耐用性。吸引校友回归的面向,应该让校友看到回归大学所在地具有发展事业的广泛机会和价值实现的广阔平台。

  “校友经济”发展升级,同样需要从前期地缘纽带向事业纽带转向,变“情感牵引”为“事业牵引”、变“记忆唤醒”为“现实呼唤”,从而不断夯实“校友经济”的永续力。

  3. 从“过去时”向“过去时”+“现在时”转换

  校友资源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特点:一方面,这类资源如果适时不用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也会造成空间上的相对流失;另一方面,“校友”具有接续性,今日之少年乃明日之栋梁,明日之栋梁即为招引之目标。基于“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协同理论,目前武汉校友经济主要立足于产业发展,所开展的"资智回汉"等活动也主要围绕毕业校友展开。从可持续发展看,在突出“存量校友”基础上,需要树立动态的校友观念,同时转向在校学生即未来校友对武汉的“感情培养”和“事业吸引”,增强在校学生对武汉的“归属感”和“在地感”。换言之,需要转换为以时间为轴线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协同共进模式,在推进“回汉”基础上不断加强“留汉”。

  4. 从结构性圈层向系统性圈层转变

  校友是特殊的社会部落,具有内部相对稳定性,但亦应兼具包容性和开放性。每个校友的成长路径、人生际遇和能力特点不同。对一个真正热爱校友的城市或大学而言,在身份标识上,应该摒弃功利性色彩,以免造成“校友资源务必丰厚”的误会。避免“校友经济”演化为“友商关系圈”,防止“校友经济”走向庸俗化。同时,以空间布局改进和社会福利保障为重点,将已经落户人才和落地项目打造为“样板”,增强“校友经济”的绩效认同和口碑传播。人才和项目在空间上的流动,除了优惠政策吸引,更取决于参与者的真实获得感和满意度。人才和项目涌入,短期必然会带来产生公共资源稀释和公共福利下降。因而需要从规划体系入手,改进空间布局,完善“消化吸收系统”,兑现公共福利保障,确保引进的人才能够安居乐业、项目能够“安营扎寨”,避免“次生流失”。

  五、结论

  重新审视城市功能和定位,校友经济以复合共同体为基座,能全面拓展城市与校友资源的关系宽带,进一步提升区域与特殊资源的关系认知。校友资源作为特殊资源在区域内经过实践探索的前提下,则需要考虑充分结合远景目标,制定和完善更加细致周密的区域经济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更加系统化的总体方案,保持发展定力,健全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夯实前期发展基础和优势,实现提质增效。特殊资源一旦发展成为优势资源,其知名度完全可能超过其所在城市的知名度,其所内含的声誉是城市重要的软实力。由此,进一步树立城市品牌意识,大力提升特殊资源的显要度和能见度。在升级版打造中,区域经济需要进一步拓展外向意识,树立双向共赢思维,求取最大公约数:一方面借助特殊资源将外部资金、技术、项目和人才等资源“引进来”;另一方面借助特殊资源推动区域产业项目、技术和资金等“走出去”,开辟区域经济第二战场。

  参考文献

  [1]王珍珍,鲍星华.产业共生理论发展现状及应用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0).
  [2][美]彼得·尼茨坎普.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Schulze,W.S.etal.Toward a theory of agency and altru-ism in family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2003.
  [4]金元平.大学场域资本的结构、位置与关系[J].经济学家,2013(2):102-104.
  [5]刘彦林,马莉萍.体制内工作的代际传递及机制研究---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J].教育与经济,2018(5).
  [6] 米丰.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J].中国青年研究,2013(5):118.
  [7]Shiyi Chen,Gary H.Jefferson,Jun Zhang.Structural change,productivity growth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0(1).
  [8]蔡翔,赵娟.大学-企业-政府协同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9(2):56-60.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原文出处:王溥,胡方园.校友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与路径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08):119-12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区域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