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产业的直接、间接关联,及其前向和后向拉动作用,所以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了许多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从国内看,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业的经济拉动作用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拉动了经济增长。据测算,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社会投资,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其中,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二是促进了社会消费。2010年,中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达到12580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9.4%.三是促进了社会就业。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3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
一、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和定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腾飞与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目前国内对旅游引导/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仍不深入,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效应的定量论证和实证研究上,尚未对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给出清晰的定义。笔者结合旅游产业的特性,这里给出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义:它是一种基于独特视觉--旅游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方法、途径或类型。主要发生于旅游产业基础条件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具有突出比较优势、或者旅游产业具有突出发展潜力或意义的地区,强调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形成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面融合,并在产业上趋于融合,形成旅游产业导向下的泛旅游产业聚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二、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
1.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经济的基础,没有旅游资源就无从谈旅游开发。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的特色、丰度、分布状况及开发和保护水平,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旅游客源的流量和流向、旅游业经营规模,效益及发展前景。
2.区域位置
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地理位置是区域位置的基础,是判断一个区域旅游时间比的最初衡量因素,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首先从其在哪里开始判断是不是要到这个地方去。一个地方交通是否便捷,到该地方去在交通上花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是否可承受,是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游客在“行”上话费的时间和费用过多,则会影响其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影响着区域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第一是该地区的对外经济和联系程度,第二是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能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相应其对外联系程度就高,各种信息流就大,来往的外地客人就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影响着当地人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能力。
4.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情况,包括公路、铁路、航空、通信、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和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的服务设施,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也是影响游客做出旅游选择、旅游者游玩印象、是否会重游等决策的重要指标。
5.客源市场
旅游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其开发受市场规律制约,应尽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缺乏经济效益的旅游景区(点)只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形象工程。而旅游景区(点)经济效益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客量的大小。而旅游产品的开发规模取决于客源市场空间的大小。
6.创新能力
经过30年的发展,禀赋较好的旅游资源大都得到开发,而旅游市场同类产品日渐增多,有的甚至是千“景”一面。旅游开发如果没有产品创新就不可能赢得旅游市场,而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产品创新。再者,游客的旅游偏好与旅游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不能根据这种变化对景区(点)的经营管理和旅游产品的设计做出合理的调整,已开发的景区(点)或旅游产品也会遭到游客的冷落,甚至于昙花一现。
7.管理机制与水平
以怎样的管理模式,如何运营景区、运作资产,也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重要因子。在组织模式、人才模式、管理模式、招商模式、营销模式等模式的科学统筹下,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不同区域历史背景和人文特征的发展管理模式,最大程度的发挥内部和外部的优势和机遇,发展旅游产业。
8.和周边旅游区域的关系
区域在开发旅游时,不仅考虑自身旅游资源,同时还要考虑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关系,包括相似关系和替代关系。相似的旅游资源关系将会抑制旅游发展,替代将会促进旅游发展。替代的旅游资源容易形成差异互补,容易形成合作态势,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合力引导作用;相似的旅游资源容易形成区域内部的竞争和排斥,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无形中会缩小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引导能力。
9.政府行为
政府行为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发展旅游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政府的力量进行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在经济发达地区,虽然政府不宜过多干预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市场主导的制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需要政府的力量进行适当调节。同时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和法律法规,一方面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资源的长久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倾斜和支持性政策的支持,比如在招商引资、土地政策、户籍政策等,最大程序促使景区走上畅通发展的快车道。
10.机会
机会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同时,空闲时间增多,才使得全国掀起了旅游热潮,这也才使得许多拥有旅游资源的县域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综上所述,上述因子对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简单归纳为下面图示:【图1】
三、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根据不同旅游发展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情况,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类型划分:
1.从旅游资源禀赋角度
根据不同旅游发展区域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不同,将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旅游资源优越区旅游引导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引导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旅游资源优越的地区可以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自身特色,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将旅游产业发展成区域的主导或支柱产业;旅游资源非优区通过转变思路、创意创新、科学规划和管理,变劣势为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的不同程度
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不同程度的角度,将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旅游主导式和旅游促进式。旅游主导式表明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其他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带动和影响作用非常大;旅游促进式是指旅游并非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影响力有限,但是发展旅游业仍然可以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刺激作用。
3.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的范围角度
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的范围来看,将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资源型(景区型)引导模式,城市型引导模式和区域型引导模式。资源型(景区型),即某个或某几个着名旅游区,如黄山、九寨沟、峨眉山、神农架、千岛湖等。景区型旅游区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在增强核心吸引力的基础上,发展复合功能,形成产业聚集,通过具有核心吸引力的主要景区点带动区域内其他景区的辐射发展,从而形成区域内的游线结构和景区群落;城市型发展模式,是指依托城市而生的旅游区或者旅游城市本身,以城市作为主要旅游吸引力,并在城市里实现旅游产业要素聚集,同时与其他产业形成联动、互补关系。旅游和城市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交织,达到景城共生、景城一体的发展架构,这类旅游目的地以北京、上海、大连、杭州等为代表;区域型发展模式是指以一定空间内的旅游要素、游憩方式聚合为主发展成的旅游目的地,以旅游地市、旅游区县、旅游乡镇等为主要单元,是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主力军。区域型旅游引导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强调综合发展和协作发展。
4.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角度
笔者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主体角度,将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运作型两种。政府主导型,是以政府行为为核心,政府强势主导旅游的发展。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区,一般发生在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突出重要地位的区域,政府将旅游业作为本区域内引领其他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通过上下全力发展旅游业从而辐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市场运作型旅游区域的发展前提也是政府的支持和监管,但不同之处在于更多发挥市场机制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这类区域通过引进一家或几家有实力的投资商,或者突破创新产业特色和投资模式,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生重要的引领作用。
5.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方式角度
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方式角度,将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梯度推进发展模式、点轴渐进发展模式、圈层扩散发展模式和网状交织发展模式。该种分类方法主要从空间的角度,强调一个或几个核心旅游区对区域旅游发展、区域城镇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辐射带动关系和递进模式。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能说明旅游产业和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时空关系。【表1 】
参考文献:
[1]罗明义。现代旅游经济[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陈雪楚。张家界实旋旅游带动战略的实证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2006(6):13.
[3]肖利群。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3):14-26.
[4]钟勉。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与选择--兼论四川旅游发展战略[J].财经科学,2002(1):90-94.
第一章绪论一选题依据和意义。(一)选题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其中最受人关注...
第2章区域经济差异及相关理论2.1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概念。2.1.1区域的概念。目前为止,经济学中对区域的定义尚未统一。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艾德加M胡佛指出,如果把区域看成一个整体可以对研究人员所需处理的数据和事件进行很大程度上的降低,这样就可...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服务业的作用和影响逐渐由弱变强,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目前世界上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多在70%以上。与农业和工业不同,服务业部门不仅对经济增长的产值方面的贡献会越来越大,而且对经济增长的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影响也会越来...
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面貌,但由于区域间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
本文中将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从而提出如何通过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结构,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希望能够对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主要从东北亚区域概况角度出发,阐述了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叙述了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途径,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题目:我国区域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引言1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及基本分块1.1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分块1.2我国各区域城市化的特点2我国区域城市化的问题2.1我国城市化评价体系的建立2.2我国城市化共同存在的问题2.3我国各...
临空经济企业也可以称之为空港经济。这种新兴高端区域发展模式首先是以机场的正常运营为主要依赖。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率先在发达国家出现。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国家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发展模式也正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各大机场周...
摘要随着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京津冀一体化引起了各界的激烈讨论。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倡导了多年,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主要原因在于京津冀三地一直纠葛于自身的利益。近几年京津冀三地环境逐渐恶化,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雾霾天...
空间均衡理论是在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用来研究经济空间发展态势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经过近60年的发展,空间均衡理论从最初研究商品供给与需求在空间层面的相互流动以探究相互影响条件下所有市场的均衡问题开始,逐渐扩展到区域贸易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