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湖南武陵山片区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战略任务
1、加快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发展是贯彻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国家决定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这是既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创新,更是湖南的重大历史机遇。因此加快推进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发展,既是片区干部群众的迫切要求,更是贯彻国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大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加快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发展是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2007 年 12 月,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的区域成为湖南领跑中部经济发展的加速器。2011 年 10 月,包括衡阳、郴州和永州三市在内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成为第四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标志着经济“权重”仅次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大湘南经济板块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2011 年 11 月,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怀化三个市州和邵阳、常德、益阳、娄底的部分县市纳入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并获得国务院批准。这标志着湖南省范围内的 14 个市州全部都纳入了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范畴,形成了环长株潭、湘南、大湘西三大区域经济板块,构成了支撑湖南发展的三大支点,为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加快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发展是探索发展新模式的需要。为积累以跨省片区为单元组织大规模扶贫攻坚的经验和方法,中央决定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这就要求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必须牢牢抓住这一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开展先行先试,走出一条后发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实现后发赶超的新路子。
二、推进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困难与阻力
1、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一是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逐年下降。“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由 2005 年的 14.0%下降到 2010 年的 13.0%.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为邵阳市,下降了 0.6 个百分点,其次为怀化市下降了0.2 个百分点,再次为张家界和石门县分别下降了 0.1 个百分点,自治州占比基本维持平稳。二是经济增长速度慢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 12.8%,比全省年均增长速度低 1.2 个百分点。其中,2008 年差距最大,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1.9 个百分点。三是人均 GDP 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2010 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人均 GDP 为 10824 元 / 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少 9604 元 / 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少 14751 元 /人。
2、结构不合理,转型发展难。从历年三次产业在全省中的占比来看,湖南省武陵山区产业结构中一产业比重过高,经济发展过多的依赖于农业生产。“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一产业占全省比重虽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够快,2010 年一产业占全省比重达 16.5%,比二、三产业在全省中的占比分别高出5.7 个和 2.2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在全省占比的结构性特征表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经济转型速度慢于全省经济转型速度,虽然“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工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其总量小,绝对量增幅少,仍不能满足与全省同步经济转型的需要。
3、投资能力弱,基础条件差。从投资总量看,2010 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474.51 亿元,仅占全省投资总量 15.0%,占比与 2009 年持平;从投资增速看,2010 年,武陵山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7.9%,比 2009 年下滑 14.8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的投资后劲不足,持续稳定增长非常困难。由于投资总量小,加之增长后劲不足,导致片区内交通网络不完善,公路建设历史欠历史欠帐多,尤其是断头路、接边路建设任务繁重;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读设施相对落后。
4、收入水平低,贫困程度深。一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 年,邵阳、张家界、怀化、湘西和自治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11698 元 / 人、12705 元 /人、12523 元 / 人和 12115 元 / 人,远低于 16566 元 / 人的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邵阳、张家界、怀化、湘西和自治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3760 元 / 人、3668 元 / 人、3520 元 / 人和 3173 元 / 人,远低于 5622 元 / 人的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农村贫困程度较深。从构成来看,2010 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除怀化、石门外,其余三大市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均小于全省平均水平。片区内有革命老区县 35 个、占全省 35.7%;有国家和省级贫困县 29个,占全省的 65.9%;贫困人口达 331 万人(按 2300 元标准),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 80%以上。加之片区内自然灾害频发,返贫率一直居高不下,平均维持在 10%到 20%之间。
三、推进湖南武陵山片区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
1、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在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强烈的“生态意识”.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急功近利的乱砍滥伐、陡坡垦殖,使得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环境污染逐步由隐性转为显性,这无疑加剧了经济的落后和环境恶化的隐忧。可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是湖南武陵山片区“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应该把武陵山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复合生态系统综合考虑,在统筹推进武陵山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制定具有引导和保护“两型社会”建设的规划、法规、规章,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与此同时,面对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必须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充分评估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协调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新路。在此基础上,提倡和树立可持续消费观,本着节地、节能、节材和适度、环保的原则,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一是坚持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提高资源利用率。着力于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即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和能源,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在这一区域,可推广农林牧复合型模式,即在同一土地上,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栽培作物、动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技术系统。二是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发展跨区域的产业集群。由于长期在条块分割体制下各自独立发展,武陵山区各地在行业选择和发展方面缺乏统一分工,行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影响了武陵山区整体优势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发挥,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为扭转这一局面,应该按产业层级实行区内的产业分工,同时根据产业上下游分工,发展产业链,加强横向合作,减少和避免相同产业过剩导致的恶性竞争。三是发展特色经济,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武陵山区的地理、区位、资源和基础条件决定了这一区域在短时期内难以通过大工业、大制造业来拉动经济发展,但这一区域气候条件优越,生物、水能、矿产、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武陵山区的产业发展应立足自身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开创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产业发展道路。
3、破解“瓶颈”制约,切实改善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长期以来,由于武陵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历史欠帐多,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制约。因此,在加快推进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发展的过程中,应切实改善区域内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在交通建设方面,坚持以中心城市为枢纽,以跨域连接为取向,加快公路、铁路、航空、城市交通等大空间、多层次的综合运输网络建设,着力构建畅达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大通道,形成方便快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坚持以中小型水库和灌区配套工程、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大力推进区域内水利设施建设和配套;加强农村基本农田建设,按照国家制定的人均半亩至一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坡改梯、旱改水、低产田改造;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鼓励和支持新修水源工程。在城乡电网建设,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城乡电网建设规划,完善区域内供电网络基础,加大城市配网投入,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增强电网输送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提高电力资源的地方分享比例,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4、建设特色城镇体系,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截止 2010 年底,我国城镇人口为 6.66 亿人 城镇化率达 49.68%,而武陵山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仅 31.8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17.8个百分点。因此,推进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协调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扩大城镇规模,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集聚力和辐射力,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一是明确城镇定位,打造特色城镇群落。根据区域内现有的城镇特别是各市、县级中心城市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统筹考虑其总体功能定位、城市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规模,集中打造一批定位、规模、功能互补的城市群,加快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城镇特色明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体系。二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强发展后劲。在武陵山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中,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努力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借助各种社会资本来弥补或扩充建设资金。可以充分利用股份制筹集闲散民间资本或通过出让使用权和经营权吸引本地大股民企资本以及各种外资注入,在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土地市场和企业市场方面进行融资建设。三是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营造地域特色。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紧凑的城镇化道路,是湖南省武陵山区社会发展必然选择。城镇的魅力来源于自然禀赋和文化传统,因此,在转变城镇发展方式的同时,应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充分利用本地自然风貌,挖掘文化底蕴,努力发展一批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小城镇,努力提高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的城镇品位。
依托水运网络的贯通东西、通江达海的优势,航运业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运输动力,也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近代航运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贸易交流中作用突出;特别是与工矿业进行联合经营,完善工业体系意义重大。但就笔者管见,近代航业对民生...
1前言新年伊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迎来3周年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获批国家战略也已步入4周年之际,作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强力引擎,蓝黄两区在全省转调创方面率先垂范,引领山东经济加速转型升级。同时,实施标准化战略和...
自国家提出壮大县域经济战略后,湖南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0年湖南县域GDP总量达到9241.27亿元,较2001年增长近4倍,县域GDP平均规模为105.01亿元,34个县(市)的GDP超过100亿元,6个县(市)的GDP超过200亿元。县域人均GDP也由...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讲话中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解决北京城市病和区域环境问题、推进区域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我国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新型城镇化关键时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是实现京...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我国正处于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十分重要.这标志着当前宏观调控主基调已从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向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转变.当前,湖南非公经济占据全省经济半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湖南经济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步入了一个明显的上升通道。到2012年,湖南经济总量已达22154亿元。但在追求GDP增长的过程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
习近平主席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要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长期战略,从实施的重点和时序来看,首要的是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因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中要以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