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形式代表了社会的发展与社区、教育发展相结合的最佳模式,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已然成为了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目前我国各地区社区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缺乏规范性和有效的评价体系,如何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社区特色,构建适合社区教育的课程体系,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社区大学遇到的尴尬与困境
(一)社区成员老龄化严重
伴随着常州社区大学的成立,笔者有幸参与了第一批课程的开发、设计和授课,相继走进三十几个社区,讲授《法眼看婚姻》、《社区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提升》等课程。笔者发现,除了有针对性的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讲座之外,社区普通居民的年龄偏大,前来听课的居民普遍在65周岁以上。究其原因也不难理解,我国大学普遍扩招,各种类型的学历提升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没读过大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同时由于工作、就业的压力,社区的青壮年都疲于奔命,亦无暇在非周末的工作时间段来从事其他活动;另外,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百度知道、维普等众多的网络平台能够给年轻人提供各种帮助,包括理论知识的解答亦或是经验的传授,这些人无需通过社区大学来进行知识的补充。
(二)社区大学的课程设置不科学
社区大学课程的设置,不是根据它的受众需要什么设置,而是社区大学行政领导下发指令,进行批次的课程设置,鼓励老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进行申报,继而仅需要提供课程的大纲,简单介绍,而对于教师是否专长、课程是否被社区需要等重要因素往往被忽略。社区大学每年将老师申报的课程题目、大纲等交由社区相关人员遴选,然后通知社区居民参加,这种行政指令色彩浓重的流程直接导致了社区大学的课程严重疏离社区需求。
(三)社区课程授课方式比较单一,缺乏互动性
社区大学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授课的方式上也比较单一。每个社区对于教育的投入有所偏差,有的社区甚至就以普通的会议室当做授课教室,缺乏各种多媒体设备,也有社区不具备上网条件,诸多因素严重影响了社区教育的效果,导致教师只能回到过去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缺乏。
二、积极推进社区大学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一)社区课程设置上要以人为本,以需定课
社区课程的开发要符合社区居民的生活、学习需求,这样课程的建设才能呈现出可持续、可发展的特性。社区大学课程的设置必须要遵循建立长期动态的课程信息采集制度的原则,每年年底对社区进行学习需求的调查汇总,一方面可以定期向社区居民公布一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课程计划,并且列出相对比较详细的授课大纲,供居民进行投票选择,社区将选择结果至社区大学制订授课计划。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社区居民平时将自己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感兴趣的话题汇总至社区,由社区大学教师通过短小的讲座或者微视频的方式答疑解惑,一般周期不超过两周。
(二)社区课程类型应具备多样性
社区不仅仅是社会成员生活、参与社会公共事物的基本载体,也是普及终身学习理念、进行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最好的实践场所[1].但社区的组成人员相对比较复杂,社区居民的从业时间、就业状况、生活习惯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社区教育的授课方式也必须符合社区居民的作息时间特点,包含日课课程、夜课课程、双休日课程、暑假课程;方式也要灵活多样,包含讲座式课程、活动式课程、实践性课程等等,供社区居民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三)社区课程要有一定的评价标准
目前,社区大学仍属于非学历教育,因此课程的有效性、实用性、以及可持续性都亟需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而在这其中,实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需求,社区教育实际走的是"市场化"道路-教学水平高,学习有实效,社区教育就兴盛、发展;教学水平低,学习收获少,社区教育便萎缩、停滞[2].因此社区大学课程的评价应当以社区居民、社区相关部门就是否具有实用性、认同性、通俗性等作为评价课程成效的重要标准。同时,来自于社区居民的评价和反馈能更有效的指导我们对课程本身的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更能符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
与我国相对成熟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而言,社区教育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我们相信它终究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不断得在实践中摸索,进一步优化调整课程结构,才能使得社区教育逐渐走向成熟,成为学习化社会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潇峥。自组织理论视角下我国社区教育的定位及其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14.
[2] 王柱国。终身教育视野下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J] 中国成人教育 ,2013(1)。
近年来,株洲市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城镇化水平正在迅速提高。将城镇化和社区教育两者联系起来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可以拓展社区教育的内涵,有利于社区教育自身的不断发展,并建立和规范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社区教育管理和...
高校开展社区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高等院校创新发展的有效机制,也是高等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有力抓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实践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科学理论成果的指导。...
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结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被不断催生, 从而引发教育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六、发展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的对策研究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还要仰赖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这就需要培育新型农民以推动农村的发展,而教育正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农村社区教育能够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本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为我们提...
社区教育主要指的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提高区域社区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建设为目的,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达到教育的目的。社区教育的教育对象为全体社区居民,无论年龄大...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环境保护,教育先行。社区教育作为我国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最广泛的受众群体,能够满足环境教育的大众化与终身化的教育需求。...
第一章绪论一、研究背景。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这两个概念分别是由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和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在1965年和1968年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1972年的报告--《学会生存》中,着重强调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这两个概念。从此,终身教...
二、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吉林省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打造全新农村,必须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现代化的问题,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农民文化素质和生产素质的提高来实现,最终都归结和有赖于农村社区...
参考文献:学术着作:[1]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叶忠海。社区教育学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22.[4]国...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践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新形势下党巩固执政地位、完成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伴随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社区日益成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