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组织行为学论文 >

大学组织行为概念、理论问题探索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5-06-04 共7005字
摘要

  大学组织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归结为大学的组织行为,如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行为、大学的管理行为、资源配置、大学与外部的联系、大学的制度建设、组织变革等等,因此制定大学组织的各种内部政策不仅要了解大学组织的特性,更为重要的,还要把握大学组织内部的组织、群体和个体的行为特点。大学组织行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研究大学组织行为规律是制定高等教育政策的基础,对大学组织行为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大学组织实际运行中的行为规律,正如西尔特和马奇的组织学行为理论提出的,“组织研究应该着眼于组织运行中表现出的实际行为和规律,对这些实证现象加以分析解释,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像经济学那样研究组织的‘理想状态’和‘应该怎么做’的问题”.

  伯顿·克拉克也认为,“组织的内部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揭示事物、现象、过程的内在逻辑。”

  与此类似,大学组织理论应该重点回答大学组织中的行为“为何发生”的问题,即研究大学组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行为规律,这应该是大学组织理论的主要任务,也是我们研究大学组织行为的主要目的。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运用组织理论对大学进行的组织分析一般来说比较集中于较为宏观的层面,而对大学组织中某一具体行为的理论研究较少。一些大学组织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是制定政策的基础性问题,例如,为什么大学会采取一种行动、出台一项政策、变革一种制度?再进一步说,如何理解大学的组织行为?什么样的因素影响大学组织的行为?大学组织如何进行组织变革以激励成员的工作动机,进而实现大学的组织目标?如果针对这些问题,采用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方法,而不在具体的组织行为的基础之上来进行论证,得到的结论很可能是一种“片面的深刻”.研究大学组织从组织行为的角度能够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组织特性、组织文化、价值取向、组织变革的理解,从而在更深层面上洞悉大学组织,尤其是大学层面的组织行为或者是其管理思想的特征和价值取向。

  因此,建立一种大学组织行为理论的框架,对分析具体的大学组织行为提供理论基础,是一个较为迫切的、具有开创性的理论任务。本文试图对大学组织行为的概念、大学组织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大学组织行为发生机制等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索,试图进一步丰富大学组织理论体系。

  一、大学组织行为的概念

  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指出,一个“行动”逻辑上包括:(1)行动者;(2)目的;(3)情境,一种是行动的“条件”(行动者难以控制的,即不能根据自己的目的加以改变或者防止它们被改变);另一种是行动的“手段”(行动者可以控制的);(4)上述元素之间的关系形式。帕森斯还指出,任何行动都有一个规范尺度,即“规范性取向”,不会有不遵循规范的社会行动,“在行动者控制的范围内,所采取的手段一般说来不能认为是随意挑选的,也不应被认为完全取决于行动的条件,而是必然在某种意义上受一种独立的、明确的选择性因素的影响,而要了解行动的具体过程,就必须先了解那种选择性因素。对于行动概念来说,重要是应当有个规范性趋向”.

  受其启发,本文将大学组织行为定义为:大学组织及其成员在一定组织结构和环境中,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为实现各自的组织角色、目标所作的决策和行动。在概念界定中,涉及到大学组织行为的几个要素:(1)行为者,是大学组织及其成员;(2)行为环境,是大学组织的结构和组织环境;(3)行为规范,是大学组织中文化因素;(4)行为目的,是为了实现各自的组织角色和目标。

  二、从大学组织研究到大学组织行为研究

  1.大学组织研究的理论进展

  关于大学组织的研究已经有了丰富的成果,在许多方面学界已经形成了共识。早期的大学组织理论研究一般是结构-功能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组织结构的研究(包括大学组织要素和基本属性),二是大学运行机制的研究。关于大学组织结构的研究最为丰富,达成的共识也最多。科恩、马奇、奥尔森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学校组织是松散结合系统的理论,认为学校组织中的各种要素和子系统是松散结合在一起的,是“组织起来的无序状态”.韦克把教育组织称为“松散联合系统”.明茨伯格提出了专业科层理论,认为大学组织既有专业的结构,又有科层结构,两者相互渗透和交叉。

  布劳认为大学具有科层组织的特性,大学组织机构是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变化的,具有复杂的行政机构,如同其他大型科层组织一样。

  伯顿·克拉克则从组织内部的视角揭示了大学组织的基本结构,他的研究影响广泛,被认为是大学组织系统经典的结构功能研究,深刻揭示了大学组织的本质特性。他将工作、信念(文化)和权力作为大学组织的三种要素,把知识作为高等教育系统和大学组织的逻辑起点,把高等教育系统看作由生产知识的群体构成的学术组织,学科是系统中最重要的组织基础。

  并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指出了大学的复杂性和异质性。

  大学运行机制主要是大学组织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形式,其中内部权力是主要的视角。国外提出了不同的模式,例如专业科层模式、政治模式、学院模式、有组织的无政府模式以及文化模式。范德格拉夫和伯顿·克拉克等从权力的结构和配置方式讨论了大学组织权力及运行方式。布尔迪厄把大学组织看作权力的场域,权力之间的关系构成大学运行的主要机制。

  莫里斯·柯根认为,政治学中的通货影响、权力和利益都可以用来分析高等教育系统,把高等院校作为一个政治系统,实际上也认为权力是大学运行机制中的主要因素。伯恩鲍姆从大学组织的特征、互动、联合和领导四个维度分析了大学组织运行机制的四种模式:学会模式、官僚组织模式、政党组织模式和无政府模式。

  在大学组织理论的基础之上,人们开始关注大学组织行为的研究。例如,组织社会学认为,外部制度环境会对大学组织行为起到关键的作用。

  托尔伯特运用制度理论从制度环境和资源依赖的角度分析了影响美国大学管理结构的因素,认为制度环境对大学组织结构和行为产生影响。

  沃尔克等人运用制度主义分析了大学组织资源配置的行为特征,认为外部环境对资源配置行为中的权力和价值取向有较大影响。

  国内有运用此理论对大学组织办学行为趋同的研究.还有学者系统研究了大学组织结构对大学组织行为的影响。

  再例如,政治环境、市场环境对大学组织行为的影响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的制度分析涉及到了大学的制度环境对大学组织的影响,实际上也是大学组织行为的研究。

  大学组织理论应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大学组织本身的研究,二是对大学组织行为的研究,两者共同构成大学组织理论的体系。长期以来,大学组织理论较多地关注大学组织本身的研究,而且在研究范式上更多地具有结构-功能的特点,例如对大学组织结构、属性、组织文化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大学组织各要素的基本特性。但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组织在静态上是一种结构,而在动态上则表现为行为过程,目前大学组织理论对组织行为的关注不够,系统的大学组织行为理论和分析框架较为缺乏。在大学组织理论现有的成果基础之上,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的是:为什么大学组织会采取一种行为?大学组织行为有哪些规律和特点?

  2.大学组织研究的组织行为学转向

  从目前大学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和对大学组织的现实问题考察来看,大学组织理论的发展存在两种可能的趋势:

  第一,对大学组织的分析应建立在较为微观的组织行为的分析基础之上,大学组织研究的趋势是从结构-功能分析、理念思辨和问题导向的范式向组织行为学这样一种综合范式转变。这是因为,“人们只有通过对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行为及结构进行经验性观察,并通过对这种观察发现的具体形态和特征进行更为系统的分析和比较,才可能认识和了解更复杂的人类体系”.大学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行为要受到组织制度环境的约束,大学组织中的各种要素或显性或隐性地规定组织内部的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的行为动机、行为规范和行为特征。这启发我们,分析大学组织行为可以进一步理解复杂的大学组织体系,了解大学组织行为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我国以往关于大学组织行为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和引进了西方的大学组织理论,主要是基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现实问题,而中国大学与西方大学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大学组织的“松散联合”的特点、大学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大学领导的职业激励机制、大学教师的职业和行为特点等,许多在西方看来具有解释力的结论并不适合用来研究和指导中国大学的改革,因此,大学组织理论也存在本土化和情境化的要求。我国大学组织行为有哪些特点和规律是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建立一种在我国制度环境下大学组织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将是我国大学组织理论发展的趋势。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目前的大学组织理论较为集中在对大学组织特性的研究上,而相对缺乏一种“行动理论”,也就是在解释大学组织中的现象时,缺乏组织行为的视角。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构一种大学组织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

  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多学科研究的范式。需要注意的是,多学科研究方法在成为较为普遍的研究范式的同时,它也必须在高等教育学的整体性之中得到整合。目前许多研究成果虽采用多学科的观点,但在研究中也往往是分而论之,是一种多学科观点的组合或者“杂糅”;虽然可以从不同侧面揭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总是给人一种为多学科而多学科的感觉,理论之间只是并列的关系,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缺乏可以贯穿其中的分析框架和逻辑主线。

  因为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必须关注人的因素,那么,有没有一种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人的因素结合起来的研究范式或者分析框架呢?组织行为学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可以将多学科的方法有机地整合在对一种管理问题、管理现象---实际上它们都是一种组织行为---的分析过程中。这是因为:第一,高等教育管理或者大学组织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组织行为的控制和协调,在这方面,组织行为学可以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组织行为学关注个体过程、群体过程和组织过程,基本上涵盖了高等教育管理和大学组织管理的各个要素。第三,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本来就是借鉴、综合了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组织行为及其过程,组织行为学为多学科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多学科的理论有了有机的联系和逻辑主线,即围绕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要素针对某一组织行为展开多学科的理论分析,使多学科的理论不致于陷入割裂的状态。第四,高等教育管理或者大学组织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和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分析框架提供了非常适切的研究理路,可以从多角度、多种理论视角展开研究,也就是说,组织行为学的空间非常之大,可以适合研究许多大学组织管理行为。

  基于以上缘由,我们认为,在目前高等教育研究的多学科范式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在学界对高等教育研究中人的因素、文化和价值因素给予充分关注之时,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式要发生一定的转变或者转向,从更多的结构-功能分析、理念思辨和问题导向的范式向组织行为学这样一种综合范式转变,即使是一些宏大建构也应该建立在具体的组织行为分析基础之上。这种范式的转变不仅符合社会研究的一般原则,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也更具有针对性。

  三、大学组织行为发生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

  观察大学组织行为的主要视角应放在大学的学校组织层面,这是因为学校层面的组织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组织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决策机制,反映了大学组织中组织成员行动的制度环境。与之相对应,大学组织的价值取向、制度环境对大学组织行为、组织成员行为具有一种规范性的趋向作用,因此,分析大学学校层面的组织行为的发生机制对于大学决策、制度设计等一些关键性的管理环节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大学管理者了解大学组织行为的影响因素,能够有针对性地实现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控制,进而更好地进行制度设计,实现大学组织目标。

  一种具体的大学组织行为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单一因素促成的,它受到组织环境、组织成员、组织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组织行为的发生机制可以从四个维度构建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大学组织行为的动力机制分析。

  其一,大学组织行为的外部动力机制分析。大学组织的制度环境是大学组织行为发生的主要外部动力来源。所谓制度环境,是指“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组织社会学理论非常强调组织的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的影响,这种理论观点来源于社会学关于一切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人类行为由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例如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就认为,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适应环境而生存,必须从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上去认识组织现象,要从外部环境的角度去解释。

  迈耶和罗恩提出了组织行为的合法性理论,组织制度、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不是效率机制的作用,而是组织在社会中追求合法性的需要和结果,“把社会上合法的理性要素整合进其正式结构的组织,能够最大化其合法性,并增强其资源获得和生存能力”.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组织理论将组织视为开放性系统来研究,从而使我们意识到,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才是管理学研究的前提,组织对环境的遵从与组织同构化的过程、形式、内容与机制才是管理学者要研究的重点。

  现代大学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组织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其中合法性机制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主要的外部动力机制。例如,大学竞争力的优势不是简单地来源于大学之间能力和资源的差异,而是首先来源于大学与所处环境的适配性,也即大学获得的合法性的大小,如大学获得“985工程”建设的资格就是源于大学满足了政府在知识创新方面的需要,因而具有了一种政治合法性。

  其二,大学组织行为的内部动力机制分析。大学组织行为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组织本身的组织目标和价值观,二是组织成员的价值观、认知和利益需求;这两方面的因素可以促成或者阻碍大学采取某一组织行为,是大学组织行为发生的内部动力。例如大学改革作为一种典型的大学组织行为,它与大学组织目标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如果大学组织认为目前大学的状况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就有可能采取变革;同时,大学组织成员会出于自身价值观和个体理性对改革采取支持或者反对的态度。

  第二,大学组织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组织行为的决策受到个体、群体和组织三种层次的影响,其中利益、权力和资源的因素较为重要,个体、群体和组织所掌握的权力与资源决定了其行动的能力和其在决策中的地位。因此,分析大学组织行为决策需要从大学组织中不同群体、不同组织的特点、权力和利益的角度,将组织行为决策作为一个政治过程构建分析框架,例如由于大学组织目标的模糊性及其导致的可度量的客观指标的缺乏,大学内部的资源分配决策往往是一个政治过程。

  第三,大学组织行为的组织结构基础分析。这个维度主要是分析大学组织结构对大学组织行为的影响。大学组织行为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中发生的,是结构性的行为。大学的管理结构、学科结构的分化与整合对大学组织行为产生影响,会改变管理方式。例如,研究型大学较为松散的权力结构和组织架构决定了其组织行为会遵循较少控制、尊重学术自由的原则,行政权力的控制力较弱。

  第四,大学组织行为的组织文化基础分析。这个维度主要是分析大学组织文化对大学组织行为的影响。大学组织文化是影响组织行为的价值和认知性因素,包括大学组织的文化(价值观)、管理文化和学术文化,它潜在地规定了大学组织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分析大学的组织文化能够从深层理解大学组织行为的发生机制,在很多时候可以解释一些管理中的矛盾和冲突。例如,研究型大学的组织整合如果不考虑学科间学术文化的差异就可能会导致“拉郎配”,达不到预期的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目的;而一所崇尚学术自由、人文传统深厚的大学,组织成员会自觉地抵制管理中过多的行政干预和控制。

  上述几个因素是分析大学组织行为发生机制最主要的方面,它们可以构成大学组织行为发生机制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可以广泛应用于诸多大学组织行为的分析,用来解释大学的组织现象。

  以2003年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为例。首先,可以将之定义为北京大学学校层面的组织行为,因为它是由学校层面设计和推动的。第二,从其组织外部动力来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其改革的主要动力(包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以及国家需要),合法性是主要机制。第三,北京大学内部不同群体对此项改革的态度和认知则构成了改革的内部动力,反对和赞成的群体相互博弈,使校方对原有方案做了较大改动。第四,决策过程相对民主,管理者和学术人员中的不同群体在决策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权力,决定了决策结果,其中协商、谈判、妥协的成分较多。第五,相对松散的组织结构使校方的行政控制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顶层设计的力度。第六,北京大学的学术文化根基较为深厚,学术文化的力量可以对行政管理权力及其文化形成足够的压力,使改革无法仅仅按照领导层的意愿进行,而是做了许多妥协。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任何一种大学组织行为的发生都不是单独一种因素所能决定的,而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分析大学组织行为应该综合考虑几种主要的影响因素。

  以上只是一个较为粗略的大学组织行为发生机制分析框架,现实中的大学组织行为影响因素可能要复杂得多。我们研究大学组织行为,其目的在于发现其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改进行为的方案,进而有效地控制一些不利因素,更好地根据大学组织的行为规律管理大学。同时,把大学组织的研究更多地聚焦于组织行为,也是今后大学组织研究理论发展的趋势,它有利于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组织行为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