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

突发网络舆情的特点与社会心理分析(3)

来源:未知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1-21 共9715字
  ( 一) 焦虑心态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主体的焦虑实际上是一种担忧的期待,是对将要发生的,与己密切相关的事情产生的一种焦躁(fretful)、不安(anxious discom-fort)、忧虑 (worried)、抑郁 (depressed) 等感受交织成的复杂情绪状态[16].中国社会急速转型、变革,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结构的调整,大批社会成员、社会群体的社会位置和经济位置面临重新洗牌.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意味着要面临空前巨大的社会风险,人们觉得无章可循,不确定因素增加.这使得社会成员产生一种人生的不确定感,前景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于未来的不可预期性等心理压力,自然就形成了覆盖广泛的社会成员的焦虑心态.焦虑心态使得一部分社会成员脱离正常状态下理性的约束,而当这种焦虑的社会心态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就容易处于一种失控的边缘状态,容易诱发某些越轨行为.在网络化的今天,社会压力加剧,人们进行各种网络活动,就不可避免地带着焦虑心态,这会影响到网民在网络社会的言行,有失现实社会中的理性原则,会促发网络舆情.
  
  ( 二) 仇视心态
  
  仇视心态作为一种消极否定的社会心理,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仇富和仇官。仇富心态首先是由于经济利益所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抓住机遇,先富起来,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承担的责任相对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那样,全社会并没有实现共同富裕,而是贫富差距拉大。加上偶发的高调炫富行为,导致社会仇富心态明显。仇官心态则折射出民众对于政府官员的信任危机。近年来,政府部门的贪污腐败、官员生活不检点等问题被越来越多的披露出来,给政府工作人员队伍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加之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工作理念落后、作风涣散造成公众对政府权威的信任缺失。这种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危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公众往往会采取极端的办法来对政府施加压力来促进问题的解决。这两种心态在限制性极小的网络环境下,就更有可能会引起巨大反响,形成网络舆情。
  
  ( 三) 宣泄心态
  
  宣泄,是指通过一定的行为或言语等方式排解或释放紧张情绪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媒体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网民之间的互动,达到传播信息、交流情感的功能,与此同时也能达到网民自身情感释放的目的。现实社会中个体所遭受到的各种不公平待遇之类的,可能会考虑到宣泄导致的后果,个体会选择压抑宣泄情绪。而在匿名性特征突出的网络社会之中,网民主体更倾向于吐露实情,表达情绪; 其他网民也较在社会现实中,更倾向于发表观点、表达看法。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居民生活压力倍增,可能遭受的不公平对待也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网民主体选择在网络社会表达自身。另外,还有少部分在现实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缺乏有效的表达机制,他们会将想要在现实社会中表达的内容反映到网络社会之上,弱势群体的话语表达可能会引起网民的一致关注,诱发网络舆情。
  
  ( 四) 从众心态
  
  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接受遵循并逐步内化群体要求的过程。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经就指出当个体处在群体中时,与他孤立时的心理行为表现有很大的不同。往往会将群体的行为方式强加于自己,力求与群体保持一致,不管群体的这一行为方式与他处于孤立状态时是否是一致的,甚至如何不同。只有这样,个体才能感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才有归属感[17].人云亦云、随大流现象就是从众心理明显的表现。在网络社会的信息交流过程中,跟随他人的意见看法,“我觉得他说得对,我也这样子认同”.一定相似的言论的堆积,在网络社会中非常容易造成人多势众的假象,这会给偏激者以一种力量感,对非理性网络舆情起加速器的作用,在网络上形成强大的网络舆情。
  
  ( 五) 坏消息综合症
  
  2010年,美国尼尔森发布的一份亚太各国网民使用习惯的报告称,约有62%的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正面评论,远高于全球网民的41%的比例[18].人们之所以选择关注坏消息,发表负面评论,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感同身受和情绪宣泄的需要,这种心理被称为“坏消息综合症”,是对社会不完美的心理反应[19].中国正处在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不完美”客观存在,贫富差距、弱势群体、官员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网民普遍愿意关注坏消息、发表负面评论,是因为坏消息往往反映了社会深层问题和社会底层问题,关乎某些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既容易获得受众的广泛关注,还可以汇聚多方社会力量,并最终找到化解的办法。不过,网民在面对这种坏消息时,被严重刺激,可能会出现有失理性的网络舆情攻势。
  
  四、网络突发舆情的治理路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背后有着较为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原因。基于网络舆情主体的心理特征,准确把握解决网络舆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