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

大学生自恋人格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心理月刊 作者:万美希
发布于:2020-03-18 共2292字
人格心理学论文第四篇:大学生自恋人格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近年来,自恋者的个性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的人格倾向,其健康和社会影响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大学生处于学生和社交转移阶段,自恋人格这种人格障碍出现的概率也就越高,并且关于自恋人格研究层出不穷。文章试图总结近年来对大学生自恋人格成因和进展的研究,并提出问题与展望。
 
 关键词:大学生; 自恋人格; 心理学;
 
  很多人认为“自恋”是一个贬义词,且不愿意承认自己自恋。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讲,自恋在人际交往中、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和夫妻关系上都会有明显表现,往往会过于夸大自己的优势。
 
  根据相关研究[1]这些问题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这种情况形成于大约一岁半到三岁之间。大学生的自恋与他们的童年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但大多数大学生不愿意承认他们的自恋或排斥,他们认为他们只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优势上。从客观的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恋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其褒贬的界定关键是根据我们对一个人的自恋程度的判定[2]。
 
  1 自恋人格的概念
 
  目前在非临床领域的自恋,并没有统一的有着严格操作性的概念。在自恋人格早期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把自恋人格看作为一种人格障碍。在《论自恋》中首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恋,认为自恋人格不仅包括自爱和自夸,并且包含了恐惧、无力感、害怕失去爱和害怕失败等消极情绪,并指出自恋来源于潜意识。在非临床的领域,自恋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结构,这是个体过度集中和对自己的迷恋,他自己的想象中的自己,以及他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这是一种夸大其自身利益的感觉,并认为它优于其他人,并认为自己有资格获得特殊权利和待遇[3]。
 
  2 自恋人格的研究进展
 
  国内对自恋人格的研究非常少,存在的差异也十分显著。訾非2010年的书中将自恋分成两种类型:分为阳性的自恋(就是一般而言的自恋)和阴性的自恋(即自卑)。他认为具有隐性自恋的个体,虽然没有从外部表现出阳性自恋的特征,但这些感受是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一种潜意识。姜红梅、于军研究结果表明,自尊感与显性自恋优越感维度呈正相关,与主导的自恋特权维度呈负相关,而与主导的自恋总分,权力欲望和自我修养无关[4]。在我国心理学领域,关于自恋的研究少之又少。虽然我国被认为是一个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国家,但研究发现,中国人的自恋水平甚至远超过了美国人[5]。大学生处于学习和社会工作的过渡期间,学生会高估自己的利益,往往忘记自己的经历,忘记自己缺乏经验,认为自己能做的很好。
 
  3 大学生自恋人格的测量
 
  现在自恋的测量方法,一般采用问卷法。
 
  大学生自恋人格测量时通常还会使用攻击问卷,大学生嫉妒量表,自尊量表,心理适应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等。
 
  影响大学生自恋的方式有很多,所以测量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由于国内对自恋人格研究较少,问卷也是只有几种,测量也只是个别地区,存在地区差异和经济差异。由于我国是集体主义国家,对自恋人格研究也一直处于一个瓶颈期,或者说是空窗期。一是资料上的缺乏,二是人们回避这个话题,认为自己没有存在类似问题,认为自己只是过于自豪。
 
  4 大学生自恋人格障碍形成因素
 
  尚修芹、洪何露、张燕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恋人格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父母温暖理解孩子的教养方式与显性自恋有着明显的正相关;父亲的消极教养方式与隐性自恋有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给予温暖的理解、母亲的严格的惩罚对显性自恋人格有一定预测作用。父亲对孩子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的态度可预测隐性自恋人格[6]。大学生的自恋与嫉妒心理也存在关系,王双双、宋婧杰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自恋的总分、显性自恋、隐性自恋和嫉妒这些因素,男女之间没有区别[7]。大学生显性自恋与嫉妒心理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大学生隐性自恋与嫉妒心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大学生隐性自恋及易感性、特权感,对嫉妒心理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显性自恋影响十分的小对嫉妒心理而言,隐性自恋和嫉妒心理的关系要更为紧密。嫉妒对大学生自恋有着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进行正确的归因,直面问题才能改变自己[8,9]。
 
  5 问题与展望
 
  关于自恋的研究,尽管近年来有增长趋势,但研究方向却失之于宽泛[10]。自恋的影响因素很多,在非临床上,对自恋人格,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是未来需要去探索发现的。目前需要的是,让人们更加了解自恋及其成因,并且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大学生自恋人格形成有一定的原因,有家庭社会原因,也有自身原因,这些因素都值得发现,关注。
 
  参考文献
 
  [1]王一敏.自我扩张综合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69.
  [2] Horney Karen.我们的内心冲突—种神经症的建设性新理论[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8:1-134.
  [3]令狐萌.施春华.大学生自恋特质与成就动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4):454-456.
  [4]姜红梅,于红军.大学生自恋人格、社会适应和自尊关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4(7):136-139.
  [5]廖喜明,刘治民.广州市中学生应激反应状况调查与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6,27(6):834-838.
  [6]尚修芹,洪何露,张燕.大学生自恋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6(5):366-368.
  [7]王双双,宋婧杰.大学生自恋与嫉妒心理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6):867-872.
  [8]郑涌,黄藜.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J].心理科学,2005,28(5):1259-1262.
  [9]郭凯旋.大学生非适应性自恋现状及其对合作行为的影响[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9.
  [10]耿杨.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反事实思维的关系:自我妨碍的中介作用[D].郑州:河南大学,2018.
点击查看>>人格心理学论文(优秀范文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万美希.大学生自恋人格成因研究述评[J].心理月刊,2020,15(02):5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