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资本逻辑论的基本内容
资本逻辑是指资本的客观规律在理论思维层面上的表现形式.马克思的资本逻辑论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资本的逻辑起点
资本的本质是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 679资本的逻辑起点是指资本的产生和资本运行的起点.第一,资本的产生.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私有权,雇佣工人进行生产,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加大劳动强度,尽可能多地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由工人生产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产品就是资本的雏形.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劳动产品供自己消费,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劳动产品通过交换转化为商品,商品交换的实现,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可见,雇佣劳动和商品交换是资本产生的重要条件.第二,资本的价值实体.马克思认为,商品具有两因素,一是使用价值,二是价值;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是具体劳动,二是抽象劳动.
他分析指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可见,资本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马克思将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是指超过资本家支付劳动力价格这一个点,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延长的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是资本的来源.可见,资本的实体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第三,资本的货币形式.
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认为,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商品经济中起着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等作用.货币的本质和作用完全符合资本逻辑的要求.资本由商品形式转换为货币形式,经常以货币资本的面貌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2.资本的逻辑展开
资本运行的目的和动力就是尽可能的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的逻辑展开是指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资本按照特定的方式进行运转的过程.这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数量方式,即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将所获的剩余价值资本化来扩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积聚的主要路径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的新产品除了用于补偿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消耗外,多余的产品用来扩大生产规模.
从本质上讲,这是资本家将用于个人消费以外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过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本家在数量上支配的活劳动也就越多,从而获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二是速度方式,即资本周转.资本周转是指资本从货币资本出发,经过循环一周,又回到货币资本所花费的时间.在同等时间内,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资本支配的活劳动就越多,获得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资本周转与资本循环密不可分,加快资本周转就要缩短资本循环的时间.三是循环方式.资本循环方式主要有产业资本循环、金融资本循环和商业资本循环三种.产业资本循环是指资本分别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执行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从而实现资本增值的循环过程.金融资本循环是指金融资本家将资本借贷给产业资本家一段时间后收取本金和利息的过程.商业资本循环是指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那里购买商品进行出售,将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
3.资本的逻辑终点
资本的逻辑终点是指资本实现获得剩余价值的目标后回到资本运行起点并准备进行新的资本运行的过程.资本的逻辑终点包括四个基本内涵:第一,获得剩余价值.资本抵达终点就意味着实现获得剩余价值的目标,这也意味着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完成.第二,剩余价值的分配.在资本运行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资本家也分为三个集团: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大土地所有者,这几个剥削集团都是以剩余价值为生存基础的.剩余价值分配为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金融资本家获得利息,大地主获得地租.剩余价值的分配,一方面,暴露出资本家联合剥削工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反映出资本家集团内部存在由剩余价值分配引发的矛盾,这种矛盾冲突会影响资本的再次运行.第三,资本处于永不停歇的运动之中.资本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它必须在运动之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这种运动不可能孤立的运行一次便停下来,而必须是持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第四,新的资本运行的开始.资本抵达逻辑终点,也就回到了资本运行的起点.此时,它为进行新的资本运行做准备.这种准备是围绕着"为谁生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这一主题进行.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基于资本逻辑的一种分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又或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的爆发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在资本逻辑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资本主义制度是经济危机的总根源.
1.资本逻辑的起点阶段---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产生的前提,商品本身就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体现着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体现着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一方面,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生产者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必须让渡商品的价值,即付给生产者一定的货币.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跳跃".但是,在经济生活中,这种"跳跃"不是总能成功的.
从商品的角度看,商品的数量、质量、用途、价格等都是影响商品交换的因素;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消费者的需要、目的、喜好、购买力等都是影响商品交换的因素;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等也是影响商品交换的重要因素.总之,如果"商品惊险跳跃"失败,这将导致商品的大量积压,造成商品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2.资本逻辑的展开阶段---资本循环的中断
资本循环是资本逻辑展开的方式和轨道.资本循环包括产业资本循环、金融资本循环、商业资本循环三种方式.一旦资本循环中断,就会引发经济危机.在马克思《资本论》中,G代表资本,W 代表商品,C 代表物化劳动,V 代表活劳动,P 代表生产过程,W'代表经过生产后新的商品,G'代表增殖的货币.下面通过公式进行说明.第一,产业资本循环中断.产业资本循环公式是:G-W…P …W'-G',G-W 表示货币购买商品即物化劳动 C 和活劳动 V,称为购买阶段.W'-G'表示生产出的商品进行销售转化为货币,称为销售阶段.购买和销售阶段统称为流程阶段.…P …表示将购买的物化劳动 C和活劳动 V 进行生产,称为生产阶段.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中断,任意一个阶段的中断,都有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第二,金融资本循环中断.金融资本循环公式是:G-G'.这表示金融资本家将货币借贷出去,经过一段时间后,收回本金还要获得一定的利息.金融资本中断会引发经济危机,又叫金融危机,如 2008 年的美国金融危机.美国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利用房地产市场这一引擎,连续降低贷款等级,使收入较低的人群成为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消费群体,这增加了金融风险.但是,金融资本家创造新的金融产品,将银行的次级贷款购买后重新打包,发行债券再次出售,这就积累了风险.当这种金融泡沫无以为继、最终破裂时,就爆发了金融危机.第三,商业资本循环中断.商业资本循环公式:G-W-G'.G-W 表示商业资本家购买产业资本家生产出的商品,即购买阶段;W-G'表示商业资本家将商品出售获得货币的过程,即销售阶段.商业资本循环中断会引发经济危机,这种情形与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交换矛盾相同.
3.资本逻辑的终点阶段---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经济矛盾
资本抵达逻辑终点表明,资本获得了更多的剩余价值,也意味着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完成.资本家积累了财富,工人则积累了贫困,资本家和工人的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了阶级对立.一方面,是资本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是普通民众日益贫困,购买力低下.这种资本的逻辑悖论必然导致生产的相对过剩,引发经济危机.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三、资本逻辑的结果.
资本主义危机是资本逻辑的直接结果,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资本的逻辑最终造成社会的经济对立、政治对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危机.资本成为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力量.
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应当被更高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即适用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的逻辑结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仲帅。马克思的资本逻辑论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12,(7):14-15.
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正在恶化一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总危机跌宕起伏。在20世纪末,由于苏联崩溃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资本主义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二十年过去了,现在资本主义内在的基本矛盾仍然在继续发展,这个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
所谓技术革命,按照保罗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中的定义即包括生产工艺的改进、新的改良产品及新服务的引进,表现为总生产函数的上移。不断推出的新技术革命在避免平均利润率下降、刺激投资者生产积极性方面无疑有重要作用。在投入既定条件下,技术变革能够使产...
记者:我们都知道资本主义与经济危机是相伴相生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萧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至今仍未能找到复苏的道路。能否请您先谈一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李民骐:要搞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从公...
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多个领域并影响全世界,至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仍深受其害。全面深刻地认识此次金融危机的实质及其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及其历史命运,增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
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人类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之争,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际,似乎以资本主义制度的完胜而宣告终结。然而,仅仅过了不到20年,2007年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就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完胜社会主义制度的神话,...
迄今为止,起源于2008年华尔街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延续了八年时间,虽然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宣称危机的起源地-美国经济已经明确复苏。但是,依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来看,这种复苏是有条件的或者有限度的。因为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先天决定的,一旦资...
一、引言:在金融化时代经济危机中出场的马克思经济哲学肇始于2007年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提出的严重挑战是,为什么整个经济学界未能充分预见,也未能提出重要预警?这一问题实质上暴露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根本局限,即理想化...
(二)实践意义1、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现实(1)当前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根源08年金融危机在虚拟经济领域爆发,表现为负债消费、消费过度,表面上看与以往的经济危机呈现相反的特点。以往的经济危机大多在实体经济领域爆发,以生产过...
一、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与周期性繁荣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会引发社会主义革命为前提的。早在《共产党宣言》中,经典作家就宣告: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
二战后,美国主流社会科学宣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已经解决,国家调节可以使资本主义避免陷入危机。针对这一理论主张,美国马克思主义者艾伦沃尔夫和詹姆斯奥康纳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合法性危机和财政危机理论,从政治矛盾的视角再次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