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4 土壤的截留效应
降水通过凋落物层后会受重力作用继续向下移动,其中一部分被土壤吸存、植物根系吸收和蒸发消耗,另一部分则以地表径流和土壤渗透的方式输出系统,构成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再分配[53].土壤对降水截留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结构、质地和孔隙度等物理性状[43].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比较疏松,具有较高的水分入渗率和水源涵养能力。目前,国内一般利用土壤非毛管空隙饱和含水量来计算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据研究,每公顷森林土壤可以涵养水分600 多 t[54].
3 降水在森林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3. 1 降水的养分输入
通过降水向森林生态系统输入养分的途径主要包括大气湿性沉降作用和降水对树干与树冠养分的淋溶作用[55 -57].淋溶过程包括降水对植物组织分泌物的淋溶和对树体表面沉积物的淋溶[58].林内雨和树干茎流中营养元素的浓度往往高于林外雨,所以淋溶作用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是植物生长的养分来源之一。同时,淋溶作用也会因为水分变化和物质输入等原因影响林下凋落物层的分解,调节土壤 pH 值,进而影响土壤生态环境。黄建辉等[59]研究表明,雨水对林冠和树干进行淋溶后其养分含量比林外雨高 80% 左右。据测定,每年经植物枝叶和树皮淋洗进入土壤的钾量 往 往 比 凋 落 物 归 还 到 土 壤 中 的 钾 量 还要大[60 -61].降水中的主要阳离子是 H+,约占总阳离子的70% ,其余是 NH+4,Ca2 +,Na+,Mg2 +和 K+; 阴离子以SO2 -4占多数,是处于第 2 位的 NO-3的 2. 5 倍左右[59].在不同区域通过降雨输入土壤的养分量差异较大,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大气降水输入的 N,P,K,Ca 和 Mg 量大致在 14 ~ 26,0. 6 ~ 4. 0,4 ~ 42,42 ~ 53和 7 ~10 kg/( hm2·a)[62 -63].大气降水作为水分和养分的主要来源,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生产以及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3. 2 径流的养分输出
森林生态系统内的养分常常会以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 地下径流) 的形式从系统中输出[64 -65],但不同地域、不同森林类型以及不同季节之间的养分输出状况存在差异,尤其在人为或自然扰动大、生态系统趋于破坏的森林中,其养分状况往往容易失衡[63].
维持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对于提高森林生产力、保持森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为或自然扰动所引起的水土流失是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失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水土流失归根到底是由于森林中大量的有效土壤和有效养分随着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而流失,这方面的研究已经不胜枚举。森林的水文变化情况及其相关的养分输出规律一直是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因为它涉及到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以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水质问题。
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大量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重点研究了森林的养分收支状况及其与水质的关系。例如,苏联科学家研究表明,位于农田集水区下部的森林能够有效净化农田所引起的水质污染[66].欧美[67 -71]和日本[72 -76]的研究人员对不同年龄林分以及森林采伐后生态系统的养分动态及其对水质的影响过程和机理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研究,获得了大量资料,为森林经营和水环境改善提供了有力依据。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全国主要区域进行了生态定位研究,初步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对水质的调节功能。例如,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以及海南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分别对杉木人工林[77 -78]和热带雨林[79]的水质净化过程和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为我国进一步开展森林水文效应研究奠定了基础。
4 结语
森林对降水的分配与转化是森林所具有的重要环境功能之一,它影响着大气、植物、土壤三者之间的水分和养分的移动速度和方向,对于土壤水分补给和养分利用有着重要影响。我国科学工作者对森林的降水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作了大量研究,取得诸多进展; 但由于我国森林区域范围广、森林类型多、人为和自然扰动程度大、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研究,所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探索。
近年来,随着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的日益凸显以及对森林环境效应的重视,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等基础性研究成为热点之一。大气降水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的重要来源,也作为许多元素移动和吸收利用的重要载体而愈发受到关注。今后有必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开展长期而深入的养分动态研究,探明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把握森林与水质、土壤、大气等环境的作用关系,为我国天然林保护措施的制定以及人工林经营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随着气候变化和局部空气污染的加剧,干旱、洪灾以及沙尘、雾霾、酸雨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必将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规律和养分动态规律。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开展不同尺度的森林水文学和森林生态学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参 考 文 献
[1]田大伦,项文化,康文星 . 马尾松人工林微量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J]. 林业科学,2003,39( 4) : 1 -8.
[2]夏尚光,梁淑英 .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研究进展[J]. 安徽林业科技,2009( 3) : 1 -6.
[3]田大伦,项文化 .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水文学过程的养分特性[J]. 生态学报,2003,23( 7) : 1369 -1376.
[4]巩合德,王开运,杨万勤 . 川西亚高山 3 种森林群落穿透雨和茎流养分特征研究[J]. 林业科学,2005,41( 5) : 14 -20.
[5]Kimmins J P. Forest ecology[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Company,1987.
[6]张虎,马力,温娅丽。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降水及其再分配[J]. 甘肃林业科技,2000,5( 4) : 27 -30.
[7]Silva I C,Rodríguez H G. Interception loss,throughfall and stemflowchemistry in pine and oak forests in northeastern Mexico[J]. TreePhysiology,2001,21( 12 /13) : 1009 - 1013.
[8]Chuyong G B,Newbery D M,Songwe N C. Rainfall input,throughfalland stemflow of nutrients in a central African rain forest dominated byectomycorrhizal trees[J]. Biogeochemistry,2004,67( 1) : 73 - 91.
[9]中野秀章 . 森林水文学[M]. 李云森,译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10]刘士余,左长清 . 植被对径流影响的研究综述[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 1) : 42 -44.
[11]鲍文,包维楷,丁德蓉,等。 森林植被对降水水化学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4,13( 1) : 112 -115.
[12]Whitehead P G,Robinson M. Experimental basin studies: aninternation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forest impacts[J]. Journalof Hydrology,1993,145( 3 /4) : 217 - 230.
[13]Teklehaimanot Z,Jarvis P G,Ledger D C. Rainfall interception andboundary layer conductance in relation to tree spacing[J]. Journal ofHydrology,1991,123( 3 /4) : 261 - 278.
[14]Viville D,Biron P,Granier A,et al. Interception on a mountainousdeclining spruce stand in the Strengbach catchment ( Vosges,France)[J]. Journal of Hydrology,1993,144( 1/2/3/4) : 273 -282.
[15]温远光,刘世荣 .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降水截留规律的数量分析[J]. 林业科学,1995,31( 4) : 289 -298.
[16]周彬,韩海荣,康峰峰,等。 太岳山不同郁闭度油松人工林降水分配特征[J]. 生态学报,2013,33( 5) : 1645 -1653.
[17]Asdak C,Jarvis P G,Gardingen P V,et al. Rainfall interceptionloss in unlogged and logged forest areas of central Kalimantan,Indonesia[J]. Journal of Hydrology,1998,206( 3 /4) : 237 - 244.
[18]Hashino M,Yao H,Yoshida H. Studies and evaluations oninterception processes during rainfall based on a tank model[J].Journal of Hydrology,2002,255( 1 /2 /3 /4) : 1 - 11.
[19]方江平,项文化,刘韶辉 . 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雨季林冠降水分配特征[J]. 生态学报,2010,30( 14) : 3679 -3687.
[20]赵鸿雁,吴钦孝,刘向东 . 油松人工林林冠层的水文作用[J].中国水土保持,1993( 2) : 40 -43.
[21]方书敏,赵传燕,荐圣淇,等。 陇中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特征及模拟[J]. 应用生态学报,2013,24( 6) : 1509 -1516.
[22]刘家冈,万国良,张学培,等 . 林冠对降雨截留的半理论模型[J]. 林业科学,2000,36( 2) : 2 -5.
第二章福斯特生态危机理论形成的背景随着生态危机对人类生活的步步紧逼,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生态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畴,美国学者福斯特也从关注战争、经济不平等和第三世界落后等问题转向对生态问题的研究,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转向了对生态的研究?又在...
蔬菜大棚土壤生态环境安全是大棚持续安全利用和提高蔬菜品质的重要保证。在长期连续使用中,由于不断施用化肥、农药,使土壤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出现土壤板结、酸碱化、盐渍化、营养成分失衡、土传病虫害严重等现象,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
一、全球环境问题现状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规模的扩大和全球市场的形成,自然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恶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开始由地区局部环境问题上升到全球性环境问题。现在地球圈的各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土圈,都出现了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类对自然界的干扰日益剧增, 导致自然生境加速地丧失和破碎化, 越来越多地物种不得不生存在片断化斑块生境中。许多研究都证实:生存在很小的生境片断中的种群具有很高的灭绝风险。...
生产与消费属于同一个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探讨了关于异化劳动的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从现实出发,认为异化消费属于异化劳动的对立面,认为异化消费对于环境、社会发展都有很大的负面作用,提出要改变异化消费,做到绿色消费、...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开展,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人类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私欲,不断地侵害自然、掠夺自然、消耗自然,这让本就脆弱的自然生态雪上加霜。如今的地球每天都有生物从世界上消失,每天都有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自然中去,思考人与自...
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振兴不该走城市化的老路,而农业生态园兼具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定位准确,因地制宜,符合国家战略。...
网络健康信息因具有获取便捷、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已经成为公众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途径,2013年1月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59%的美国成年人通过网络资源获取医疗健康信息,网络健康信息在公众的个人医疗保...
阿勒泰地区由于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业生产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但是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与使用,推动阿勒泰地区的农业发展,给农民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正在我国教学界蓬勃开展,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促进专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并已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少有研究者关注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是教育质量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