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效果

来源:临床研究; 作者:赵景涛;郭向平;马鑫
发布于:2019-12-21 共3139字

  摘    要: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I)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孟津县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125例早期LI患者,进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总结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记录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的病灶数目、大小及部位。结果 发病6h之内,CT扫描不能清晰诊断,部分患者CT扫描显示局部脑回沟变窄。发病6~24h,脑细胞开始坏死,脑沟消失,部分患者显示局部低密度灶;发病24h后能清晰显示低密度区,且位于大脑皮质区的病灶与脑血管支配区的分布一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发病1h MRI即可显示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窄;在SE序列上呈现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超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在DWI呈现高信号,FLAIR序列为高信号。慢性期FLAIR序列上中心囊部分信号减弱。MRI检出的病灶数目明显多于CT检查(P <0.05);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的直径≤5mm、> 5mm的病灶个数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 <0.05);MRI额叶、丘脑病灶检出率显着高于CT检查(P <0.05),内囊、脑干病灶检出率较CT检查显着降低(P <0.05)。结论 MRI更有利于早期LI病灶的检查,病灶检出率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MRI; CT;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深穿支小动脉血管壁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引起小范围的脑组织坏死,形成的直径为0.5~20mm的小囊腔。症状一般表现为头痛、肢体麻木等。此病多发于老年人,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关系密切[1,2]。发病36h内达到高峰,病情变化快,应及早发现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有利于后期恢复[3]。目前临床上多使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可发现相应的腔隙性病灶,作出诊断。但CT检查对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缺乏敏感度,对无症状表现的LI患者不能进行准确判断。因此本研究选取孟津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LI患者,以CI检查结果比较研究LI患者的MRI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早期LI患者125例,病灶数为186个。纳入标准:(1)符合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2)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历资料完整;(3)初次发病者。排除标准:(1)心、肾、肝等器官功能损伤者;(2)伴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病史者;(3)血液系统疾病者。125例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54例;年龄54~75岁,平均(64.29±7.64)岁;表现头晕头痛31例,嗜睡35例,面部障碍8例,语言障碍16例,感官障碍23例,肢体不协调12例。

  1.2、 研究方法

  125例LI患者均进行CI及MRI检查。CT检查:采用16层螺旋CT机(美国飞利浦医疗系统公司),患者取仰卧位,以OM为基线进行颅低至颅顶连续扫描,层厚10mm。对于局部较小病灶可采用5mm多个连续扫描以便于准确判断。MRI检查:采用1.5T磁共振成像系统(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取仰卧位,以OM为基线扫描,参数设置为T1及T2加权像分别为420/10ms、3 500/96ms,层厚5mm。两项检查结果均由两位医师共同诊断,其结果一致时视为诊断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效果
 

  1.3 、观察指标

  总结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的病灶数目、大小及分布部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

  CT:患者发病6h之内,CT扫描不能清晰显示病灶,部分患者CT扫描显示局部脑回沟变窄。发病6~24h,脑细胞开始坏死,脑沟消失,部分患者显示局部低密度灶;发病24h后CT扫描能清晰显示低密度区,且位于大脑皮质区的病灶与脑血管支配区的分布一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

  MRI:发病1h即可显示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窄;在SE序列上呈现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序列为高信号,无占位效应。超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在DWI呈现高信号,FLAIR序列为高信号。慢性期FLAIR序列上中心囊部分信号减弱。

  2.2 、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的病灶数目比较

  125例LI患者病灶数共186个,CT共检出病灶156个,病灶检出率为83.87%;MRI检出病灶183个,病灶检出率为98.39%。MRI检出的病灶数明显多于CT检查(χ2=24.241,P=0.000)。

  2.3 、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的病灶大小比较

  CT方法检出的156个病灶中有6.41%为直径≤5mm的小病灶,93.59%的病灶直径>5mm;MRI方法检出的183个病灶中有33.88%为直径≤5mm的小病灶,66.12%的病灶直径>5mm。两种方法检出的直径≤5mm、>5mm的病灶个数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的病灶大小比较[n(%)]
表1 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的病灶大小比较[n(%)]

  2.4、 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的病灶部位比较

  MRI额叶、丘脑病灶检出率显着高于CT检查(P<0.05),内囊、脑干病灶检出率较CT检查显着降低(P<0.05),基底节、顶叶、小脑病灶MRI检出率与CT检查无显着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的病灶部位比较[n(%)]
表2 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的病灶部位比较[n(%)]

  3、 讨论

  LI是深穿支动脉栓塞引起小范围脑组织缺血而形成的腔隙。一般临床可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但有些病灶发病部位未累及重要神经通路而未表现症状,因此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早期LI的重要方法[5]。CT及MRI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是用X线束与探测器围绕人体某一部位进行的断层扫描,通过透过的X光线建立图像。CT对于LI病灶的检查主要在于组织密度的变化,而部分病灶无病变出现,对此类病灶检出率较低。且CT检查结果易受骨性结构的影响,对位于丘脑等部位的病灶检查效果较差。MRI是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LI病灶组织缺血水分增加,则T1T2值延长,T1WI呈现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且MRI检查对人体辐射较小,安全性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LI在发病24h后CT扫描才能清晰的显示低密度区,而MRI检查在发病1h即可显示局部脑沟变窄,随后出现T1T2信号异常,对于早期LI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且相较于CT检查,MRI病灶检出率更高,尤其直径≤5mm的小病灶敏感度更高,且对位于额叶、小脑的病灶检查更有利。

  推测出现此结果的原因如下:(1)CT受其工作原理的限制,对较小病灶敏感度较低,且部分病灶在发病24h后才会出现低密度现象[6];(2)MRI检查对于水聚积异常敏感,能及早发现病灶组织水分的变化[7];(3)CT检查受骨性结构的影响,对位于额叶、小脑的病灶检查存在干扰[8]。

  综上所述,MRI更有利于早期LI病灶的检查,病灶检出率高,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NAYLOR AR,SILLESEN H,SCHROEDER TV.Clinical and imaging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early and late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carotid disease[J].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15,49(5):513-523.
  [2] LV P,JIN H,LIU Y,et al.Comparison of risk factor between lacunar stroke and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stroke: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China[J].PloS One,2016,11(3):e0149605.
  [3] SUNAMI E,NOMURA K,NISHIYAMA Y,et al.Effects of candesartan cilexetil compared with amlodipine on serum 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 levels in the chronic stage of cerebral infarction:a preliminary study[J].J Nippon Med Sch,2016,83(6):272-276.
  [4]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3(6):379-380.
  [5]董凤龙.CT与MRI应用于早期临床分组诊断脑梗塞的价值分析与对比评价[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5):1-3.
  [6]罗章伟,李天资,李雪斌,等.脑梗死患者(99m)Tc-ECDSPECT/CT感兴趣区成像局部脑血流的特征[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8):2948-2951.
  [7]王双艳,高庆春,秦琴保.老年患者头颅MR腔隙灶改变与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关系及其危险因素的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10):1642-1646.
  [8]皮金才,陈凤莲.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7):10-11.

作者单位:孟津县第二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原文出处:赵景涛,郭向平,马鑫.腔隙性脑梗死患者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研究[J].临床研究,2019,27(12):157-15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神经病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