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

专业摄影记者如何面对新的新闻摄影生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9-25 共2888字
论文标题

  2013年 5 月 30 日, 对于全球摄影记者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日子。 美国太阳时报媒体集团宣布,旗下的《芝加哥太阳时报》将裁撤整个摄影部门共 28 人, 其中包括曾经的普利策奖得主John·H·White。 在数码摄影和网络信息传播时代,全球新闻摄影记者正在经受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数字革命带来了媒体生态的巨变, 老一套的做法正在失去市场。为了应对这样的变化,世界各国的传统媒体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媒体转型时期, 专业摄影记者又该如何面对崭新的新闻摄影生态,并寻求一条突围之路呢?

  文字记者、公民记者的双面夹击类似于《芝加哥太阳时报》一手拿笔、一手拿相机的“两栖”记者骤然增多,给新闻摄影记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冲击。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各种型号的数码相机在市场上不断涌现,拍摄、存储、传输、展示正变得越来越便捷,从读图时代、网图时代到掌图时代,新闻摄影正以全然不同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这样的背景下, 摄影记者的资源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如今全国许多有条件的报社相继为文字记者配备了数码相机, 这使许多文字记者的文配图报道乃至独立的摄影报道大大增多。 这对于报纸和读者来说,当然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对于专职摄影记者来说,却是喜忧参半。

  另一方面, 数码相机尤其是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 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拍摄照片并上传到社交网络, 身在事发第一现场的普通民众远比听说事件发生后再赶过去的记者有时间上的优势, 一大批公民已然成为新闻摄影事业内数量多、 潜力大的生力军,这也带来了新闻摄影格局的变化。

  专业的摄影记者受到非专业拍摄者的挑战是新闻摄影主体由单一向多元拓展的当下局面。 如今,新闻摄影不再是专业摄影记者的专利,面广量大的非职业摄影师涌入新闻摄影行列, 形成了专业摄影记者、文字记者、签约摄影师、普通市民、专业拍客等多元主体共同创造新闻摄影作品的局面。特别是文字记者的介入,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威胁”,每个文字记者都可能成为专业摄影记者的潜在竞争者。

  手机摄影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在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者在数字技术的潮流中面临的不仅仅是拍摄工具、图像制作、图像传播等工作方式上的变革, 更主要的是新闻摄影者的专业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手机短信、文字、图片、视频和流媒体等要素构成的全媒体,正日益走到传播的前台,图像信息传播和处理,打破了时空的限度。其中,手机摄影将新闻摄影发布的时效性、新闻题材范围的广泛性发挥到了极致。

  2005 年 ,一 个名为 “CellJournalist” ( 手机记者 ) 的新闻供稿服务机构在美国田纳西州成立, 其创始人帕克·伯利德认为:“今天,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最先拍到照片的人往往是拿着手机的过路人,而不是专业摄影记者。”手机记者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对传统的新闻领域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 它的大众参与性、及时性、互动性使得新闻摄影从专业性走向平民化,并且产生强大的社会力量。

  以 2005 年伦敦地铁爆炸案的手机报道为标志,新闻摄影报道已经进入手机报道、全民报道的新阶段。 2011 年 4 月,纽约时报网站称,被称为“在地图上发掘所有人的相片”的 Flickr 网站上,由 i-Phone 拍摄的照片数量已超过了所有专业摄影设备。 而几乎同时,另一则获奖报道惊动了世界摄影界:《纽约时报》摄影师戴蒙·温特用 iPhone 和 Hip-stamatic 软件拍摄的一组战地摄影作品 《驻阿富汗美军的日常生活》,在国际年度摄影比赛(POYi)中获得一般新闻类组图第三名,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凭 iPhone 作品获奖的摄影师。 而时至 2012 年春天,中东叙利亚战事报道中,大量记者采用的是手机报道和手机摄影。手机新闻摄影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通的报道方式,美国圣何塞大学的新闻学教授丹尼斯·敦立维博士称这一现象为 “新闻摄影的历史被改写了”,摄影手机作为最新登场的挑战者,也不容置疑地站在了摄影记者的前面。

  数码技术为摄影记者插上翅膀数码技术带来新的变革, 数码相机取代了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胶片相机, 数字传输取代了模拟传输。 1999 年在迎接澳门回归时,新华社给前方记者配发了十台数码相机, 在报道回归盛况时大显身手。此后,专业的数码单反相机迅速在我国新闻摄影界普及开来, 而易学易用的普通数码相机更是如潮水般在全社会传播开来。 大规模应用的数码相机正迅速改变着新闻摄影的一切要素,从摄影手段到图片质量、 记者的工作方式乃至新闻摄影所能胜任的环境和题材, 数码摄影大大扩展了现代摄影记者的活动空间。 这也许是新闻摄影历史上最有革命性的变革, 它真正为摄影记者插上了翅膀。

  “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打开一扇窗户。 ”摄影记者在纸媒的生存空间不断挤压、路越走越难时,其它媒体对影像的运用却越来越多,图片的市场越来越广阔, 客观上为纸媒摄影记者的转型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纸媒的劣势在于时效性弱、互动性差,但在 3G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遇上了微博和微信之后,纸媒的几大“死穴”正逐渐被一一激活。

  2013 年 8 月 30 日, 暴雨袭击深圳,《深圳晚报》 官方微博从早上开始连续多个小时全程直播,多名摄影记者不断播发大量图片,与文字记者配合得天衣无缝,其直观性、生动性、覆盖的全面性、信息的巨量性、操作的简易性甚至令电视媒体自叹不如。

  不过,从技术层面来看,纸媒摄影记者长期从事影像拍摄工作,熟悉视觉传播,完成从一专(摄影)到多能(摄影+摄像+网络视频)的转变具有优势。 全能型摄影记者所采回的新闻素材既可供电视使用,又可为网站供稿,同时又能满足纸媒截取单幅新闻照片之用, 特殊的角色决定了他们的拍摄角度、知识结构和思想方式在专业上是综合的。

  直面纸媒转型的挑战数码摄影带来的远远不只是图片处理和传稿的革命,《芝加哥太阳时报》的裁员似乎正在印证一个预言:专业摄影记者这个行当就快要消失了。 在“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的时代,摄影已经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过去那种连一张配文插图都要叫上摄影记者拍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以数字技术与互联网传播媒介为主导的新传播环境下,摄影的创作方式、传播方式、审美样式及阅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首先是摄影文化真正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 其次是摄影的创作理念及手法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再次是摄影传播模式与传播形态趋于平民化与大众化。

  作为世界新闻摄影领域内有影响的人物,美国《财富》杂志图片总监米切尔·玛克娜莉说:“在摄影表现上,我们不仅应找到独特的个性化的视觉表现手法,我们还应该找寻镜头后面摄影师对所拍摄内容的看法,观察事物的角度,以及他们为什么要拍摄这些东西。实际上,对传统的改变已经出现了,我们也在做着改变,建立一种新的观念……”

  面临巨大的挑战, 纸媒摄影记者必须赶紧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不仅能拍更要会写会采访,迅速转变成为有专业特长的全能型记者。无论面临多么宏大的题材和事件, 都能够独立把握主题。 除了拍摄精彩的有专业水准的新闻照片之外,还要用凝练、准确、生动的文字语言写出新闻稿件,这样才有机会获得最重要的采访任务,成为不会被淘汰的复合型记者。 专业摄影记者只有抓住机遇, 最大限度地应用和发挥数码相机性能和网络传播功能,提高专业水平,不断加强自身的新闻理论和文字水平方面的修养和实践, 才有可能不落伍于当下的纸媒转型时期。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摄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