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德育论文 >

村小全科教师职前师德素养提升研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24 共6634字
  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师德培育的问题
  
  ( 一) 地方高师院校的师德培育有待完善
  
  地方高师院校不仅是小学全科师范生师德养成的重要场所,而且是小学全科师范生获得小学德育技能的重要基地。然而,当前的地方高师院校还存在缺憾,主要表现在:
  
  1. 高师院校师德培育 课程不完 善 . 德 育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基于小学全科师范生的培养规格要求,高师院校应该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但我们调研发现,在目前培育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高师院校中,尚无一所院校开设专门的师德培育课程,相关内容只分布于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等专业课程的相关章节当中,且为一般性的师德规范和要求,与小学全科师范生的群体特性和师德培育的实践性不相匹配,这必将制约小学全科师范生师德的形成与发展。
  
  2. 缺乏师德培育意义 的校园文 化 . 校 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虽然现今高校的第二课堂非常活跃,各种文艺、体育、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但娱乐化、商业化倾向严重,而具有德育意义的活动却难觅其踪,连最具尊师重教意义的教师节活动也只是走过场,变得冷冷清清。就算开展一些教育实践活动,也主要集中于教学技能的训练或比赛上,缺少师德素养培育的意蕴和价值。
  
  3. 高校教师的师德有待提升 . 由于高校教师扮演着 “教师 的 教 师” 角 色,因 此,高 校 教 师 的师德形象对小学全科师范生的师德养成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但在市场经 济的 影 响 和 科 研 职 称 压 力下,有些高校教师只 “教书” 不 “育人”,整天忙于生意或做科研评职称,把教学作为副业,上课照本宣科下课溜之大吉,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时连学生的短信、邮件都懒得回复,个别严重的还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无形中拉大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没有发挥 “行为世范” 的表率作用,有失 “为人师表” 的形 象。高 校 教 师 的 这 些 不 良行为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4. 高校德育实效性差 . 由 于高师院校在师德培育的价值取向上还存在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的倾向,过于强调 “献身” 精神 的 培 育 而 忽 视 了 个体的道德需求,难以唤起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德育理念上强调外在的行为规训而轻视内在的情感培育; 在德育方法上重知识灌输而轻生命体验,违背了道 德 教 育 的 规 律,降 低 了 师 德 培 育 实效。错误的德育理念和方法还有可能被学生运用到以后的小学道德教育当中。
  
  ( 二) 小学全科师范生的师德素养有待提升
  
  小学全科师范生的师德素养直接关系到以后从事农村小学全科教学与管理的胜任力问题,但是由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师德素养不尽人意。
  
  1. 职业选择功利化 . 相关 调查表明:“选择’先拿到编制,为以后转到更好的学校或转行做准备‘占14. 25% ; 有约63% 的学生报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原因为 ’为家庭减负‘ 或’有就业保障‘”[7].可见,相当部分的学生选择这个专业并非是因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师职业的向往,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必将降低职业的认同感,与培养目标相背离,容易导致违约风险的发生,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2. 学习动力不足 . 由于小学全科师范生 享 受着 “两免一补” “有编有岗” 的政策待遇,他们既无经济负担又无就业压力,有些学生就认为反正毕业后有工作安排,又不能脱产进修或改行,因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缺乏上进心。
  
  3. 存在自卑心理 . 我们不可否认大部分 学 生选择这个专业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但也有些学生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者成绩不理想而被动选择,与其他普通大学生相比,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未来的就业去向均处于弱势,认为自己是另类,享受特殊照顾,这 些 学 生 往 往 自 尊 心 强,但 心 理 脆弱,自尊和自卑的矛盾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影响了师德素养的形成。
  
  4. 缺乏农村教育情怀。立志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青春,改变农村落后教育面貌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必备的师德素养之一。但是 “全科师范生由中学进入大学,还没有经历社会的历练,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国家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远大的理想抱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农村留守儿童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帮扶和关心留守儿童的责任意识和崇髙理想”[8].他们大部分虽然来自农村,但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几年里,面对丰富便捷的城市生活,尚未成熟的价值观,更容易使其对农村和农村教育的失去向往。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教师师德论文师德论文教师德育论文小学教师师德论文
返回: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