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德育论文 >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范文3篇(5)

来源:学术堂 作者:李老师
发布于:2017-07-06 共12167字
  关于教学目标缺失的问题,我认为还需要在理论上寻求突破,如果理论上有了突破,进而体现到课程标准上,小学德育课程新的局面就一定会到来。这也是我对课程标准将来修订的重要期待。
  
  品德核心素养研究是生活德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大叙述有着客观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点,但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或过滤掉直接关注现实和实践细节变化的内容。”[6]确实如此,在课程教材建设中,由于缺乏课程目标的理论指导与统筹安排,导致课程目标被课程内容所覆盖,有的甚至将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要点作为教材编写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是导致一线老师使用教材时出现“为了生活而生活”现象的重要原因。由于课程目标与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之间的空白,使得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感到迷茫与失落。
  
  “知政失者在草野”,在德育课程实践中,已经有教师开始动脑筋尝试破解这一问题,也出现了一批好的案例或闪光点。我们隐隐约约觉得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从生活常识上升到生活智慧,进而揭示意义与价值,这样的课往往让人感到立意高远,效果显着。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规则、规范这样一些肤浅的层面,则感觉课堂教学不那么通透,欠缺点什么。
  
  2009年,香港《南华早报》上刊登的《真正的繁荣来自内在富有》,对我们思考教学目标不无启示。文章说,“街边便利店的顾客向街上乱扔垃圾;在一家海鲜饭店里,衣着光鲜的就餐者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毫不理会邻桌咳嗽的顾客;当我就要踏上一辆小包车的时候,不知从哪里突然跳出来的10多个年轻人插队上了车……从有损公众利益和不替别人着想的行为,到完全无视他人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表面似乎颇为富裕,但是内在却缺乏良好品质。”[7]的确,我们的德育课程教学不乏行为的规则与规范,但是核心的价值观的培育还很不够。一次在与鲁洁老师闲聊时,鲁老师谈到日本教育很重视“不给别人添麻烦”.日本教育不仅仅拘泥于林林总总的行为表现,而有着核心的价值引导。
  
  2016年初,孙彩平教授提出的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理论让一直困惑的我一下子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她从实践哲学的视角,分析了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这唤起了我强烈的共鸣,让近年来在实践中的思考与探索也有了“回家”的方向感。我想,这也许就是实践遭遇理论关照的感觉。
  
  我有幸加入鲁洁教授、孙彩平教授的团队参与教育部小学德育课程低年级新教材编写工作。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很庆幸有这么多教授对于小学德育课程的全心与投入。“吴康宁教授从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是否迫切需要、研究者本人有无研究的欲望和热情这两个维度来审视教育研究者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把教育理论研究问题大致区分为四种。第一种就是教育理论的发展或教育实践的改善迫切需要去解释与解决,且研究者本人也有研究欲望与研究热情的问题。”[8]我觉得孙彩平教授研究的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理论完全契合第一种。当然,这只是破解实践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开端,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关注与更深入的研究,最终丰富与完善我们课程的指导理论。
  
  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理论与生活德育论也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是生活德育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鲁洁老师说,“我始终坚信,德育应该是最有魅力的,因为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它面对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人-人心-人的善心,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9]对于小学德育课程的明天,我们充满了信心。
  
  参考文献:
  
  [1][5][9]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序,1-2. 
  [2][8]李斌辉。课程改革中实践者为何轻视课程理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9(4):17. 
  [3]高德胜。坚持中明确,完善中提高[J].中小学德育,2012(4):21. 
  [4]孙民。在坚守中创新--《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推进[J].中小学德育,2012(4):30. 
  [6]王芳,刘俞。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及对策[J].河池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94. 
  [7] [8]冯强。真正的繁荣来自内在富有[N].南华早报,2009-08-0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小学德育论文小学教师德育论文师德论文教师德育论文
返回: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