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开展师范生师德教育有利于完善我国人才培养机制, 实现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和稳定性。反思师范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失衡心态, 需正确处理师范生师德教育中教学技能与教师素质、知识容量与政治责任、主动践行与被动执行的相互关系。提出从法律认知、奖惩结合、实习上岗、心灵体悟等方面开展师范生师德教育。
关键词: 师范生; 师德教育; 反思;
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关键在教师。教师师德教育, 是针对教师职业开展的专业道德教育, 是培养教师职业责任感和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师德教育的主要对象集中于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层面。师范生, 作为走向各级学校岗位的未来人民教师, 加强师德培养, 实现从学生时代到入职教学的有效过渡, 对维护教师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师范生求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失衡”心态
师范生, 属于大学师范教育的主要对象, 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等相关教学管理工作为主要求职目标, 是未来教师的预备者。当前师范生就业总体平稳, 但是大中城市的重点学校的教师岗位竞争仍呈现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态势。大多数师范生通过有序的竞争程序、良好的求职心态获得教师岗位。但也暴露出部分师范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浮躁、不诚信、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 诸多现象背后存在的“失衡”心态可以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寻职”心态大于“爱岗”。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师范教育也存在着部分专业培养人才过剩, 培养目标跟不上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的共性问题。部分学生进入师范专业学习存在高考分数不占优势、个别专业录取门槛低等多重因素, 有些师范生对本专业的职业认同感差,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加之竞争岗位的炙手可热和社会就业环境的无形压力, 促使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多地本着“求职”心态去猎取一份工作, 真正热爱岗位、忠于本职的精神内核往往是在就职后慢慢培养的。
2.“反转”心态大于“反哺”。
我国从2007年启动教育部六所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工作, 积极鼓励优秀的师范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对于部分师范生而言, 师范院校就读期间费用偏低、教师职业稳定, 成为一些寒门学子圆大学梦的可靠途径。他们经过大学历练, 以优秀的知识技能获得骄人的成绩, 成功地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 实现了人生命运的“反转”, 获得了家乡人民的认可。另一方面, 尽管通过多年的学校引导教育、政策扶持等工作, 很多师范生走入偏远山区、贫困地区, 支教计划、特岗教师, 为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落后状况起到了极大作用, 促进优秀教育资源流动和教育发展均衡。但是, 我们依然看到, 师范生就业时向大中城市扎堆。这与大中城市为青年人提供的生活事业发展的平台有关, 也与青年人为转变人生命运, 摆脱“老、少、穷”的心态有关。当前我们感受到李克强总理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波澜壮阔时, 如何让承担教育大任的师范生不仅爱教育、爱学生, 而且爱社会、爱家乡, 把昔日要实现人生“反转”的力量转化成为为家乡作贡献, 为社会造福的心声, 是开展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新课题。
3.“求新”心态大于“育人”。
走上就业岗位的师范生, 能够运用学校所学知识开展实际教学, 不断摸索不同阶段学生特点,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培养优秀学生成才成为教师的最大心愿。但是在这过程中, 由于教育考核方式有待完善、部分学校拿学生成绩直接关乎教师薪资晋级、众多家长把望子成龙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 所有的努力付出只与分数挂钩。学校在教学教法上不断推陈出新, 适当的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动力, 可舍本逐末的变革打破了基础教学的稳定性, 陷入了“老师不知怎么教、学生不知怎么学”的怪圈。教师的有限精力过度耗费在技能竞赛、教学风暴上。当炫目的教学招式过后, 赤裸的分数仍然占据最终话语权时, 部分教师的工作只演变为学生升学率可以兑换的奖金与荣誉。师范生在就业的一段时间中充斥的“求新、得利”的心态, 往往超越了教育的“育人”本身。
二、师范生师德教育中要处理好的三种关系
师范生在求职就业中出现的失衡心态, 会影响自身职业幸福感, 也易造成职业倦怠。有效的师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师范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卑不亢地在实际工作中展现自我, 尽职尽责地履行岗位职责, 服务学生、奉献社会, 找到实现人生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契合点。开展师范生师德教育的过程中, 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1. 教学技能与教师素质的关系。
师范类院校通过课堂传授、教学实习等手段使师范生获得了基本教学技能, 拥有日后走向讲台的基本教育学、心理学及专业课程知识。随着后天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 师范生具有成为掌握丰富教学手段方法、高超教学技能的上升空间。教得好是否等同于好教师, 是开展师德教育要明确的问题。近年来, 媒体先后报道, 教师虐待儿童案、教师与学生发生肢体冲突案等等, 其中还涉及部分名校名家。人们在大跌眼镜的同时, 也在思考好教师的标准。教书育人, 业务精湛, 提高教学技能是师技, 也是师德。提高教师素养是外在教化与内在学习的有机统一。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 不仅要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谋生的行当, 而且要把教育工作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爱岗敬业、遵纪守法,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外练技能的基础上, 要更加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 让社会涌现更多的“最美教师”。
2. 知识容量与政治责任的关系。
师范生接受过系统专业教育, 具有较高的学历。走上教师岗位, 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 在明确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适当的课外知识补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扩大认知视野。但是部分教师为了展现自身知识广博, 漫无目的地谈天说地, 在看似欢笑不断的课堂教学结束后, 学生没有学到实质性的知识。部分教师具有鲜明的教学风格获得师生一致好评。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宣扬国外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的差距性, 贬低中国发展的进步, 以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社会进程中出现的危机矛盾, 以旁观者的心态讥讽中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失败教训, 缺乏教师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广大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 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承担着育人成才的重要职能, 培养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科学看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以一种实干兴邦、青年有责的态度, 放飞希望, 追逐梦想。教师作为领航人, 必须首先以客观、公正的心态, 以丰富的学识帮助学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传递民族复兴的接力棒。
3. 主动践行与被动执行的关系。
师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师范生应在内心深处认识到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培养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工作是一份塑造人、激励人的伟大事业。教师自身应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素养要求自己。在承担多重身份的社会人的基础上, 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磨练自己, 成就学生。良好的师德师风是为师的基本素养, 是形成学校优良教风的重要基础。它源于教师迫切的责任感, 而非道德绑架。教师的道德修养集合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多重要素, 社会公众、广播媒体要给予教师成长更多的个人空间, 师德的彰显更多蕴含在师生点滴的平凡生活中, 它以情感为纽带, 不是冷冰冰的硬性规定, 是学生暖心的问候、会意的微笑和社会诚挚的认可。也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教师职业幸福感, 帮助师范生进一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努力实现“干一行爱一行, 爱一行精一行”。
三、实现有效的师范生师德教育的若干建议
在当前越来越多的师范生走出校门, 踏上三尺讲台之际, 实施有效的师德教育是把好师范生思想道德观的有效途径, 是维护教师队伍纯洁性、传递光荣与梦想的重要功课。
1. 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要实现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双重认知。
师范生师德教育的课程教育主要通过高校公共政治课和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完成, 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讲授使师范生对于教师的公共道德与职业道德具备了基础认知。在物质利益不断充斥理想信念的大背景下, 师范类院校可以从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两个层面丰富课程设置, 从而坚定师范生从事师范教育的信心。目前师范类高校对师范生培养的专业课程有“学校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演讲与口才”等内容, 从多方面打造学生走向教师岗位的知识与技能, 为日后从事教师行业打下了应用基础。但从现实来看, 部分年轻教师不愿从事教师行业、不愿在中小城市从事教师行业的主要原因除去社会环境因素外, 多与自身理想信念不坚定、长远规划不明晰、职业认同感低有关。因而, 加大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法律法规认识, 不仅有利于明确教师具有的权利与义务, 而且有利于认清国家对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提高师范生从事教师行业的积极主动性, 增强自身维权意识。高校可以从低年级开设师范生“事业规划与法律保护”“高校师德建设”等课程, 通过实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生对于法律层面的教师师德教育有长远的认识。例如2014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建立高校师德长效机制》, 就是在我国《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层面基础上为健全教师主体权益保护专门制定的重要文件, 进一步规范了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步骤, 突出教师主体地位, 维护了教师合法权益, 督促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2. 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要结合大学生活, 注重奖惩结合。
在高校积极改革师德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将现行教师师德监督与奖惩机制引入校园, 重点对师范生个人品德方面开展考核, 有利于明晰师范生奖励细则, 推动校园形成“守法守纪、尊师尚德”的良好氛围。当前, 我国进一步健全师德考核, 通过个人自评、同事互评、学生测评、单位总评的方式开展考评, 对于师德考评不合格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 同时把师德高尚作为教师参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先决条件。[1]因而, 在大学校园中对师范生开展的师德教育可以参照教师标准, 突出品德表现。对在校期间具有“自强不息、敬老爱亲、助人为乐”等优秀品德的师范生予以嘉奖和宣传。不仅从思想上、情感上认同“最美教师”事迹, 而且从行动上支持、从主观上塑造“最美教师”形象, 培养师范生这一未来的教师群体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内在品质。同时, 针对师范生在校期间违背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予以通报批评, 取消推选资格。通过完善奖惩结合的师范生教育机制, 传递教师心中有爱、行为有度、肩上有责的正能量。
3. 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要做好“实习”与“上岗”的有效衔接。
当前在教育技术不断改进的师范院校中, 师范生能够在未走出校门前就可以通过“慕课”“微课”“模拟课堂”等方式, 获得更多的教育资讯与教学体验。教师教育的“知”与“行”问题, 最终却只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真正检验, 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应充分做好实习工作, 它能够促进大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在知识储备、教学技能、心理耐受、职业喜爱等方面的欠缺与差距, 缓解入职时的诸多不适应, 避免角色转型期心理压力造成的不良情绪宣泄。近年来屡次曝光的幼儿园教师虐童案,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个别教师职业倦怠及心理耐受感差时行为的极端表现。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实际接触教育对象, 思考育人工作, 相较于课堂上教师枯燥的理论灌输更加“接地气”, 以融入社会的姿态处理知识转化、技能提升, 逐渐认识年轻教师的成长需要资深教师的帮扶、优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支持、领导的信任等多种合力, 这一切首先来源于自身谦虚的学习态度、勤奋的工作精神、敢于吃亏的心理态度、以生为本的单纯动机, 即良好的师德师风。
4. 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要反思中国在“技”与“心”层面的差距。
***同志以“四有”标准定义好教师, 即“做好老师, 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一方面, 在个体的受教育生涯中, 人们都希冀遇到好老师。另一方面, 由于现在我国优秀教育的不均衡分配, 考学的压力普遍存在于各个教学阶段。很多家长仍将能教出高分的老师称之为“好老师”, 不管不顾教学方法、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健康。在此背景下, 部分教师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职业发展等因素考虑, 迎合教育考核体制、家长评价标准, 开展以升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这就会凸显出“求新”的技术层面与“育人”的心灵层面的差距, 让从事师德教育的工作者陷入尴尬境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具有重要的学识与品德价值, 而非单纯讲授的工具价值。教育评价体制的健全改善, 媒体评论趋于的理性客观, 最终会使师范生的师德教育真正回归本真, 追求教育者的示范性与受教育者的心灵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建立六大机制划出七条红线[N].中国教育报, 2014-09-10 (1) .
(三)抓好教育实践环节,强化师范生师德的知行统一。诚如前面所提到的,良好师德的养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既需要在一定的师德认识基础上,逐步培养师德情感,形成师德信念,从而指导教师道德行为的产生;又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师德认识水平,体...
一、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一)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界定。1.师德界定及其内涵。自古以来,师德一词就存在于人们广泛的讨论之中,然而究竟何为师德却始终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师德指教师道德,另一种观点则将师德视为教师职业道德。显然,这是两种不...
一、前言师德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素养,师德建设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师德建设,为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从2008年到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
中职德育课缺乏趣味性,稍显枯燥,如果上课方式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曾问过许多学生:为何上课时不愿听讲,宁可机械地重复玩手机?他们的回答是:上课是老师的事,和自己无关。...
中职德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必修德育科目有《哲学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选修科目《心理健康》。...
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引导着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对于学校和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从事班主任工作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要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要工作。...
引言(一)选题缘由。1.教育改革大背景对师德教育的呼唤。首先,素质教育的落实需要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其顺利实施是以教师素质为保障的,而教师素质的核心则是道德素质。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要对...
二、师范生师德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探析近年来,师范院校逐步加大对院校学生师德培养的重视程度,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笔者将其归纳为师范生自身的师德问题与师范院校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并尝试探析导致师德问题出现的各项原因,以...
参考文献:(一)中文部分:[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3][法]埃米尔涂尔干着,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摘要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要担负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教师要以具备良好的师德作保证。师德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