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德育论文 >

探讨“女书”德育思想对女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作者:罗海云 付红梅
发布于:2021-03-05 共5875字

  摘要:惊世“女书”蕴含着丰富德育思想,为女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诸多启示:孝顺父母、勤俭节约、相夫教子、守信不渝、珍视友情等,为女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内容上启示;吟诵经典、代代家传、做女红、坐歌堂、赶庙会、斗牛和结老同等潜移默化习得“女书”的方法,为女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倡导男女平等、独立自强、开拓创新等思想,为增强新时代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涵养提供了价值观启示。

  关键词:“女书”; 德育思想; 德育教育; 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要把我国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使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发源于湖南江永一带“女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蕴含的丰富德育思想反映着女性世界乃至整个女性所处社会的真、善、美。2018年《中国校园招聘蓝皮书》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中女生比男生占比高出4个百分点[1]。可以说,女大学生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她们德育教育既能给全社会女性起榜样模范和价值导向作用,又能推动全社会的德育教育。

  一“女书”蕴含的德育思想为女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内容上启示

  “女书”又名“女字”,是唯一现存于世的女性文字和女性文献,流传于湖南江永一带,故又称为“江永女书”。“女书”由女书作品、家传、做女红、坐歌堂、赶庙会和结老同习俗等组成。最具代表性“女书”作品有《四字女经》《训女词》《三姑记》《玉秀探亲书》《结交姊妹歌》《结婚三朝书》等,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反映了女性世界乃至整个女性所处社会的真、善、美,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2]。

  (一)重“礼”行“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处于很重要地位,中国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倡导的“礼”充分反映在女书作品之中,“女书”大量作品是关于“礼”方面的教育,如告诫女性嫁入夫家的行为准则,“落入贵家跟礼做,取开笑眉待六亲;不曰时时哭愁过,取笑侬家无礼情”;“姊要安心得静然,不给愁眉诸亲□;搁开抑郁待六亲,千急想开要恬静”等。这些关于礼节、礼貌方面的词句,使女性认识到“礼”的重要性,通过女性行礼实践来提高对“礼”的掌握。女性不仅可以在女书中学礼,还可在日常生活中“学礼”“习礼”“约礼”和“行礼”,培育道德情感,逐渐行成对礼的自觉遵守和道德观念,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成为礼的守护者。

  (二)重“孝”重“勤”

  中华民族把“百善孝为先”中的“孝”作为传统美德,并将其作为一切美德的起始点。女书作品强调孝顺父母是为人应有的基本行为规范,特别重视“孝”的德育教育,如“几句粗言述与君,为人当报父母恩。……千辛万苦将孕带,孕满十月始临生”[3]。“女书”作品还十分强调女性的“勤俭节约”,重视“勤”“俭”等美德的道德培育,《四字女经》中这样写道,“习学针黹,务要勤辛。剪刀麻线,时用不停。……持家有道,纺绩当勤。喂养家牲,打点宜殷”[4]。

  (三)注重“四行”

  女书作品的“四行”要求女子应遵循“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训女词》中这样写道:“又再听闻有人讲,女人穿戴要端庄。为人在德不在色,不跟别人时势装。望你好好心中记,今后处处学贤良。”“妇德”要求女性安守本分,遵守礼节,做事情要有原则和尺度,恪守基本德行;“妇容”强调女人穿戴要端庄、整洁、干净、得体;“妇言”指女子说话时要不出恶语,所说之话不讨人嫌;“妇功”要求女子勤勉,要一年四季做针线、纺线绩苎、布草衣裳等。

  (四)“相夫教子、同甘共苦”

  “女书”强调女性应该做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女儿致娘亲书》劝诫沉迷赌博的丈夫戒赌,要好好过日子,“细说细言来相劝,我劝夫君不赌了。夫妻和气慢慢过,相劝夫主要安心。相望夫君早想回,自己思量自安心”[5]。《三姑记》还特别描写了三姑面对家境贫寒的丈夫不离不弃,劝导丈夫勤于耕作,通过努力改变贫穷面貌的决心。

  (五)“珍友”“惜友”“守信不渝”

  江永女性之间盛行结交“老同”的习俗,女性之间一旦结为“老同”,她们就非常珍惜友谊并守信不渝,女书很多作品是关于“老同”结交以及她们之间的书信往来。电影《雪花秘扇》对这种深厚友谊进行了生动描述;《老同十二月歌》描述了结拜姊妹后,双方来往频繁,互相挂念,互诉思念之情。

  “女书”作品弘扬了重“礼”行“礼”的社会行为观,重“孝”重“勤”的持家观,相夫教子的爱情观,重视姊妹情、珍视“老同”的友情观等。这些优良的德育观为新时代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内容上启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在投身崇德向善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品质[6]。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言,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7]。

  二“女书”传承方式为女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方法上启示

  “女书”传承主要通过吟诵女书作品、家传、做女红、坐歌堂、赶庙会、斗牛和结老同等习俗代代相传,这一过程是潜移转化、润物细无声的,这为当前女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方法上启示。

  (一)激发学习自主性

  女书传承主要是“言传身教”,即上一辈传给下一辈,女性传给女性,耳濡目染,口耳相传。传授时间大多数是在隆冬农闲季节,传授方式是大家围坐在火糖边,听读一句跟念一句,逐字辨认,直至完全掌握为止。这种没压力教学方式值得高校德育教育去效仿,高校德育教育可以通过宣传栏、校园网、学生平台宣传德育思想,营造校园德育教育氛围,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有女书习得者在谈学女书的原因时说,“学女书就是觉得女书漂亮,女歌好听,编写女书、唱女书能够排解心中的苦闷,还能用这种文字来绣花,所以我就喜欢上了”[8]34。

  (二)寓教于生活

  为使“女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女书使用者们用生动、具体故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说教,从情感上打动女性。《懒婆娘》通过生动描写一个懒惰女子的境像阐释了勤劳持家的道理,“姑娘自小娇生养,好吃懒做过时光。年登十八成婚配,害得夫主气断肠。丈夫叫她去做事,不装脑疼装伤寒……一日三餐煮的饭,又生又烂又包黎……有人问她来借问,问她在家做哪行。一年绩了多少苎,一年纺了几斤纱。提起纺纱与绩苎,哑口无言眼光光。”[4]“坐歌堂”“结拜姐妹”“斗牛节”“过庙节”“吹凉节”和“乞巧节”等活动也都体现了女书的教化和传授功能,例如在“坐歌堂”中,婶嫂辈们通过说唱,把如何接人待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处理好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等事项告诉新嫁娘,新嫁娘也通过说唱方式回应长辈,表达她日后为人处事态度和决心。

  (三)融于民俗活动中

  女书传承与当地女性民俗活动紧紧联系一起,如女性婚嫁活动、祭祀活动、结交活动等,最常见的有盛夏吹凉、坐歌堂、贺三朝、结交老同、斗牛等。盛夏吹凉是女人们在农闲时三五成群集中于凉爽之处,边做女红,边习女书。坐歌堂上妇女们通宵达旦唱女歌、读女书,整个歌堂洋溢着浓厚的女书文化气息。贺三朝是指新婚女子与娘家姐妹共同分享女书文化带给她们的欢乐。结交老同即结拜姊妹,当地少女通过各种活动相互认识后结拜姊妹,互赠女书等结交礼物;结交后她们以女书为纽带维系手足之情,向双方倾诉心曲。“斗牛节”是当地女性们的盛大节日,未出嫁成年姑娘穿上美丽服装,邀朋约伴成群结队,献出“三花”食品,互相品尝,评论一番;她们一起读女书、唱女歌,互赠书写或织绣有女字的纸扇、花带、头巾等。这些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就是读唱女书、分享女红,从而使女书文化得以传承传播。

  (四)传播载体多样性、艺术性

  “女书”作品不仅记录在纸上,它还绣在手帕上、织进锦带里,女性之间相互馈赠,以此交流,凡目之所及皆是女书文化,耳濡目染加强了女书的传播与传承。“女书”作品内容是丰富多样的,从表现形式来看包括自传诉苦歌,如《自打鼓自划船》《寡妇歌》《十月霜天多大雪又惜我夫是可怜》等;喜庆作品,如《结婚三朝书》《婚嫁歌》等;结交姊妹歌,如《红纸写书信》《河渊七姊妹》《老同贺寿书》等;古诗词翻译作品,如《悯农》《静夜思》《男人当自强》等;教育娱乐作品,如《四字女经》等伦理作品,《太平军过永明》等历史故事,《秀鸾投亲》《孟姜女》等传说故事,还有歌谣、谜语等。

  女书独特的教学和传承方式均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方式论启示。正如有学者所言:从教育方法来看,开始是用歌谣、童谣的形式,后来再教女书的文字,它符合儿童学习的心理年龄特征,比较容易被儿童接受[8]。反观高校德育教育,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抱怨高校德育教学存在着单一化、枯燥性,学生参与度不够,说服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现象。借鉴“女书”生动的传承方式,可以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中所强调的,思政课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女书”倡导价值观为女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启示

  “女书”倡导男女平等、独立自强、开拓创新等自我价值观,与当前女性教育秉持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价值观是一致的,值得高校去关注与发掘。

  (一)倡导男女平等

  在我国“男尊女卑”的古代封建社会里,女性沦为男性附庸。为了冲破重重封建压力,江永女性通过女书作品对男性形象进行弱化、淡化甚或隐没来消解男性优越意识,展现她们的主体意识及诉求,表达她们喜怒哀乐以及对卑贱社会地位和封建压迫的愤怒和抗争。《女书之歌》写道,“谁曰女人没用处,路来女子半边天”[4]。“坐歌堂”“结拜姐妹”“斗牛节”等习俗活动把乡村农妇凝聚起来,以写唱女书形式增强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女书传递也为女性之间的交际和娱乐提供了机会,她们歌古道今、唱人叙事、宣泄悲愤,在姐妹情谊交流中得到共鸣和理解。通过“女书”,她们展示自我、肯定自我,享受着平等、自由和自尊,疏导着清苦、抑郁和绝望情绪,勇敢地面对命运挑战并追求新的生活。

  (二)追求受教育权

  封建社会男性垄断了教育权,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女性进不了学堂,她们成为“失语”群体。《八女之歌》描述了一位想读书而被横加阻拦的女性,“年纪长到七八岁,八女入了学堂门;各位教员皆得意,都说是个好学生……无奈修苟老玩固,听信妻言无主张;搭信阻止八女读,管着不准读文章……说明不准八女读,害她一世没下场;年龄长到十一岁,只做家务弃文章”[4]。像“八女”一样因遭父母横加阻挠而退学的女性在当地很为普遍,但女性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她们通过女书的学习追求教育权利,用属于自己的学习和表达方式,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交往圈。在这个特定的文化圈内,她们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控诉教育的不公,寄托了对教育平等的追求。

  (三)寻求开拓创新

  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等伦理思想起到了愚化女性的作用,江永女性把追求个体发展寄托在女书学习和创作中,她们创造了不同类型的女书作品,如诉苦歌、结交姊妹歌、婚嫁歌、民歌、传说故事以及把传统作品翻译成女书。在女书的学习创作中,她们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空间,以独特的韵调格律和修辞方式、比兴手法、合辙押韵文采运用在女书中,增添了女书的优美和魅力,因而当地妇女把女书学习当成了最重要的一种活动,满足了她们在文化上、精神上的需求。此外,她们通过女书不仅习得了基本知识经验,获得自身知识修养的提高,也进一步了解关注社会。有一部分女书作品记录了当时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件,如《太平天国过永明》《抗日沦陷纪事》《解放歌》等。《太平天国过永明》记载了当地妇女对太平天国军的态度,已成为现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研究的一个重要参考文献,“饿死多少英雄汉,路上枯骨白如霜”;“县上太爷诡计大,一来借兵二脱身……一年两省争天下,几时无休定太平?诉出苦情疼不疼?永明一县吃尽亏”[9]。这些描述再现了战争给当地人们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她们对战争的质问和抱怨。

  (四)向往建立新社会

  封建社会里女性是被限制、受压抑的,她们被迫缠小脚,不能随便出门、不能随便见人,更不能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为了揭示封建陋习对她们身心发展的限制,女书创作者们在女书作品中尽情倾诉自己的苦难和凄惨身世,表达她们追求个体独立自强的诉求,并把这希望寄托在新社会里。“女人过去受压迫,世间并无疼惜人……新华女子读女书,不为当官不为名;只为女人受尽苦,要凭女书诉苦情……只有打倒旧封建,女人始得有生存;只有建立新中国,女人始得翻得身。”[4]这段文字充分表达了她们对“只有建立新中国,女人始得翻得身”的信仰。

  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精神。“女书”坚持的男女平等、独立自强、开拓创新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一致的,也与高校女性教育提倡的“四自精神”相吻合。从现实调查中发现,我国当前女大学生价值取向主流是向上的、积极的,但也呈现出社会性、功利性、时代性、利己性、多样性、变化性等特点,有些女大学生在价值观、婚恋观、性观念等呈多元化和矛盾性状态,甚至出现了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这些现象对新时代高校女大学生德育教育提出了挑战,但从我国现有女大学生德育教育资源来看,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还只是大学生德育教育通识课程,且道德教育所占比重较少,更没有专门开设女大学生德还没有建立起作为社会共识的明确、统一的女性美德观念和规范,女性道德处在自发自为和混沌模糊的状态。梁启超说过,“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这都说明了女大学生德育思想的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培育于家庭、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可以说,教育好一个女大学生,就是教育好一个家庭,就是教育好一个民族。

  “女书”蕴含的丰富德育思想及其传承传播方式,倡导的男女平等、独立自强、开拓创新等进步思想,对新时代女大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启迪作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每个人的使命与责任,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梧桐果.中国校园招聘蓝皮书(2018秋招)[EB/OL].https:∥www.douban.com,2018-03-23.

  [2]乐伶俐.论女书的德育功能[J].船山学刊,2008(4).

  [3]谢志民.江永女书之谜[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961.

  [4]赵丽明.中国女书集成——一种奇特的女性文字资料总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5]彭文忠,易惠霞.女书:女性自我书写的可能及难以可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9).

  [6]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8]欧阳美才.女书中的女性教育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9]郭世佑.从“江永女书”看江永劳动妇女对太平天国起义的真实态度[J].求索,1997(6).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湘潭大学
原文出处:罗海云,付红梅.论“女书”德育思想对女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41(06):88-9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德育论文
返回: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