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通过安娜这一悲剧形象突出了主人公的死亡与宿命, 人性与斗争间的联系。本文从安娜性格的矛盾、脆弱及自由精神三方面分析了其人物形象,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主人公安娜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及悲惨命运, 体现了人性主题。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性格; 悲剧;
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这一作品时,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确定小说主题时, 作者想要以家庭伦理角度为契机, 来描述妇女出轨的凄美爱情故事, 此时作者是以贵族视角为主。到60年代后, 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对贵族阶级出现了反叛意识, 开始同情农奴, 渴望反抗, 于是从社会批评角度对主人公安娜的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因此反抗、勇敢、追求自由的安娜形象应运而生。可以说, 作者与作品中主人公安娜共同经历思维痛苦, 意识出现改变, 从而踏上了悲惨命运道路。
一、安娜性格分析
1. 自身性格不健全
一个人的悲惨命运, 与社会客观因素及自身主观因素密不可分。安娜出身在上流贵族家庭, 从小生活富裕, 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这导致了她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性格的形成, 使得她在追求自己梦想时, 只会考虑自己, 没有顾忌到身边亲人与朋友。此外, 安娜对上流社会中丰富而奢靡的社会活动比较沉迷, 一想到与渥伦斯基私奔后就无法再过这种生活, 就失去了勇气, 变得懦弱胆小, 宁愿继续被压抑, 无力追求自己向往的爱情。安娜性格中还存在着固执的缺点, 使得她没有足够的勇气追求自己向往的自由爱情, 只能以郁郁寡欢结束余生。
安娜这一形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她喜欢看戏、社交, 因受瞩目而内心得到满足与兴奋, 目标闪耀不断。她与当时社会, 就如同鱼与水一样, 即使与渥伦斯基私奔后, 也要坚持去看戏, 通过戏院可以与上流社会保持联系。在其遭受上流社会攻击时, 感到了因被抛弃的绝望与悲伤。同时, 她又是勇敢追求自由爱情的女性, 在丈夫面前坦白承认与渥伦斯基的感情, 她激动的想着:“我爱这奇幻的光明。”在准备离家出走时, 更是内心呐喊:“我不是努力去爱她, 当我实在不能爱的丈夫就努力爱我的儿子吗?我是活人, 但罪不在我……我想要生活, 想要爱情……”可以说安娜正是在无法忍受内心煎熬时, 才做出了与其贵族身份不相符的举动。
2. 人性的脆弱性
安娜的内心是天真脆弱而又极端叛逆的。刚开始, 她能奋不顾身地追求爱情, 最后为爱而毁灭自己, 这样决绝的安娜则体现了其脆弱的一面。在外人眼里, 安娜是一生轰轰烈烈, 一瞬间爱情冲动占胜了理智与道德。究其原因, 根据女性心理学, 女性在婚前或婚后, 都有可能有一段不清不楚的情感经历, 如果婚姻不幸的女性则更有可能将这种婚外情当做慰藉心灵的良药。对于安娜而言, 经历了8年冷淡与不幸的婚姻生活, 使其对渥伦斯基的爱不断放大, 直至疯狂。天真孕育着幻想, 爱情与上层贵族传统观念发生冲突后, 美好的幻想如同泡沫消瞬即逝, 自己也受到社会与人伦道德的抨击, 心中坚持的爱情也归于平淡, 这些打击使得安娜思想逐渐崩溃, 因此靠幻想支撑的生命必将走向毁灭, 这也充分表明她脆弱的一面。女性心理学认为, 情感丰富且敏感的女性群体更容易对自己的悲伤、愤怒及仇恨等情感进行隐藏。女性一般比较脆弱, 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安娜, 8年空虚的婚姻生活隐藏得极好, 追求自由的爱情也备受压抑, 在向往的爱情化为泡沫的瞬间, 感觉被世界抛弃, 因此就选择了死亡这种极端的“报复”手段, 想让渥伦斯基后悔。随着车轮压过精神频临崩溃、身体羸弱的安娜身体时, 一切也都随着结束, 世间所有痛苦、虚伪……脆弱的并非是安娜的身躯而是她那灵魂。
3. 意识具有觉悟性
安娜的意识具有觉醒精神, 想要打破世俗的枷锁。作者塑造的安娜深受西方人文主义影响, 向往自由、平等, 反对封建地主伦理道德, 打破一切束缚。此部作品创作于十九世纪70年代, 此时俄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化相互交融, 政治、经济及文化道德领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作者通过安娜性格将社会思想中的新东西完美表现出来, 例如向往自由的爱情, 勇敢承认“奸情”, 为自己而活的思想觉醒, 这些都是传统女性思想中没有的,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安娜性格中值得敬佩的地方。作者为人们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具有自由主义意识的人, 并非传统封建体制中的行尸走肉, 这也使得作品具有了更高层次的思想内涵。
4. 爱情至上与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具有矛盾性
安娜这一人物形象是矛盾交织的产物, 在表面上, 她光鲜亮丽属于上流社会贵妇形象, 实则内心狂热、活泼、渴望幸福与浪漫的少女形象。安娜是很美的, 具有很大的魅惑资本, 通过她与渥伦斯基相遇描述就可看出。微笑时, 朱唇上扬, 浓浓的眉毛下眼眸里闪烁着点点光辉。这就使得渥伦斯基以为她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小姑娘, 心中柔波荡漾。她的步子是那样轻快与坦然, 而且充满自信, 这也是与其他贵妇所不同的。而渥伦斯基从其脸上也察觉到了被压抑的生命力。
安娜最后以卧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一场景令人触目惊心, 值得深刻反思。这场爱情悲剧, 除了深受当时所处社会环境影响, 其人物性格矛盾也是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安娜服用药品, 就不难发现她内心的矛盾与极端, 但社会抨击是其遭受的最大打击, 面对各种社会舆论, 安娜只能足不出户。在她内心深处, 认为有了爱情就会获得一切, 这种爱情至上的思想也是其爱情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许在车站安娜与渥伦斯基擦肩而过的瞬间, 就注定了安娜的悲惨命运;渥伦斯基在当时就是一花花公子, 两人相遇后就开始猛烈追求安娜。刚开始安娜是拒绝的, 但是腐朽制度中的婚姻生活让其体会不到爱情滋味, 因此在渥伦斯基的爱情攻势中逐步沦陷。安娜的爱情是纯洁、刚烈的、没有遮掩的, 爱情至上的思想使得她无法忍受爱人对自己的敷衍了事, 更无法忍受爱人在外面的风流快活。恰恰渥伦斯基的行为触犯了安娜的底线, 使其无法继续忍受。尽管安娜是新时期的女性代表, 但在当时社会环境中, 矛盾的性格形成在所难免。尽管安娜敢于挑战封建传统礼治, 但对这种制度却无能为力;安娜敢爱敢恨, 但也在乎世人对她的看法。这种性格使得安娜陷入种种矛盾, 备受折磨, 最终走向不归路。
二、形成安娜性格的社会因素
1. 封建农奴社会的危害
俄国在19世纪处于封建势力统治时期, 青年男女不能自由追求自己的幸福与爱情, 贵族阶层中表现更为突出。安娜性格比较火热, 她对当前生活环境不满, 渴望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她也非常勇敢, 能够为梦想付诸实践, 甚至为了美丽的爱情不惜飞蛾扑火。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社会现实的束缚, 两人的爱情成为贵族阶级的笑柄, 安娜也因此成为妇女道德败坏的典型代表, 成为千夫所指的“娼妇”形象。最终, 无法与渥伦斯基长相厮守, 在备受压抑的环境中郁郁寡欢, 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者通过安娜, 强烈批判了繁琐道德对人性的绑架, 以及封闭扭曲式的规则对人们本性的压抑。安娜的结局也是作者结局的象征, 作者晚年时期思想意识发生改变而脱离了自己所在的阶级, 放弃了庞大的贵族产业, 身无分文, 离家出走, 备受疾病折磨, 在一片孤寂的森林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封建农奴制对人们的危害非常严重, 无论是社会底层农奴, 还是上流社会贵族, 都有很深的影响。
2. 封建社会与生活环境对安娜性格的影响
当时社会环境对安娜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安娜所处贵族社会, 从小接受良好的社会与礼仪教育, 内心善良, 富有同情心;有着丰富的知识与生活经历, 在对自己的嫂子进行劝解时讲得头头是道, 能够设身处地为她人着想。在遇到渥伦斯之初, 为了保全其与基蒂的关系, 她也是尽量回避压制。她固执的性格也深受社会环境影响, 所处社会环境物欲横流, 上流社会的人们对饭后茶余的谈资非常感兴趣, 因此安娜的事情正好满足了人们的愿望, 大家对她冷嘲热讽, 她忽然从备受关注沦落为这样的境地难以接受, 这也导致其比较偏执。面对当时如此苛刻的社会环境, 渥伦斯基是她全部精神支柱与依靠, 但是渥伦斯基却没有将其全部心思放在安娜身上, 这也让安娜体会到社会对她的不公平。受当时封建礼教的束缚, 由于卡列宁是基督教徒因此不肯离婚, 安娜也备受摧残, 种种原因组合在一起, 促使安娜要努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希望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爱情。但往往事与愿违, 获得爱情后的安娜发现, 渥伦斯基并非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对自己也不是那么好, 安娜无法接受这一切。从开始猜忌到最后崩溃, 社会与生活环境压力造成了安娜对爱情的固执。
综上所述, 当时俄国正处于思想与社会制度的新旧交替时期, 在婚姻问题上, 自贵族阶层到贫民百姓, 存在感情不忠、婚姻生活处于病态状况。但深受封建礼教束缚, 人们缺乏打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勇气。安娜是新时代女性的典型代表, 但其思想意识新得不够彻底, 这就使得她的心理状态总是比较矛盾, 最终无法逃脱悲惨的爱情命运。但不管怎样, 安娜在19世纪的俄国敢于追求自己向往的自由爱情、不受羁绊的形象已刻在文学经典的史册上。
参考文献:
[1]杨四美.从女性视角解读托尔斯泰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昆明:云南大学, 2013.
[2]金美玲.21世纪国内《安娜·卡列尼娜》研究综述[J].名作欣赏, 2013 (15) .
[3]缪春萍, 刘立新.人性的镜子——再读《安娜·卡列尼娜》[J].名作欣赏, 2016 (8) .
一、前言《一天的等待》是海明威一篇着名的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9岁的男孩儿因为不懂华氏度与摄氏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要发烧烧死了,为了不让父亲担心,默默地忍受痛苦,经历了等死的一天的折磨.海明威一直以硬汉着称,他作品中的男性也都充满阳刚之气,喜欢打...
文章针对造成盖茨比的悲剧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以便于可以警醒更多的人,从中吸取更多教训。...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短片小说,主要讲述了出生在南方没落贵族的艾米丽小姐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而杀死自己情人的悲惨人生经历。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不再仅仅突显南北方的冲突或追忆南方辉煌的过往,而是着力刻画一个浑身散...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描写的是“爵士时代”的一个缩影,其中的代表人物更是全面阐释了在这种狂欢背景下的人物悲剧,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美国民众内心空虚、人心冷漠、道德丧失的情况。...
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相隔近20个世纪, 它们都带有各自的历史独特性和精神内涵, 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风格和悲剧传统, 是悲剧史上最鲜艳夺目的两面旗帜。...
本文拟依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对苔丝的伦理倾向加以分析,探讨其悲剧的内在原因。...
和同时代的尤金奥尼尔和田纳西﹒威廉斯一样,阿瑟米勒也非常注重从古希腊悲剧的传统中汲取营养。1966年,当被问到在开始进行戏剧创作时哪些剧作家对其影响最大时,阿瑟米勒回答道:首先是古希腊的戏剧大师们,他们作品中那种伟大的形式,也就是对称让我学到...
《夜色温柔》是其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夜色温柔》题目本身来自于约翰·济慈的《夜莺颂》。它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的精神病医生的故事。迪克· 戴弗是一个前途光明的年轻人,但他却陷入了与病人尼科尔·沃伦的感情纠葛中。...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文学手法,对小说中梅朵的悲剧进行分析,她在当时以父权为主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悲剧,并且难以抗衡命运最终走向死亡。...
一、创作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后,出于对日本在中国和朝鲜急剧扩张势力的不满,俄罗斯伙同法国、德国等国家,要求日本政府归还中国的辽东半岛。这在日本的近代史上,被称为三国干涉。日本政府在无奈之中接受了这个建议。此后,在日本民间,卧薪尝胆一词成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