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论文教授热荐10篇之第五篇:村上春树的日本文学创作探讨
摘要: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开始,到《奇鸟行状录》第三部、《海边的卡夫卡》,还有《1Q84》,其结构编排都是两个或以上的故事交替进行的,这是很有村上特色的手法。比如《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由"世界尽头"篇与"冷酷仙境"篇构成,两者在细致的遣词造句、故事情节的节奏呼应方面有所关联,但在具体的意义、内容方面则基本互不相干。这是一种象征手法,象征着在内外之分消亡后的全球化世界,我们与世界上的他者既有关联又无关联。这种结构打开了作品世界面向种解读的大门。
关键词:村上春树; 后现代; 文学创作;
Abstract:
From The End of the World and the Cold Wonderland, to the third volume of The Wind-Up Bird Chronicle, Kafka on the Shore, and 1 Q84, the structure of the story is arranged alternately by two or more stories, which is a unique method of Murakami. For example, "The End of the World and the Cold Wonderland" is composed of "The End of the World" and "The Cold Wonderland", which are related to meticulous words and sentences, and the rhythmic echo of the story plot, but are basically irrelevant in terms of concrete meaning and content.This is a symbolic device, which symbolizes the globalized world after the extinction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We are both related and unrelated to the others in the world. This kind of structure opens the door to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works.
Keyword:
Haruki Murakami; Post-modern; the writing of the literature;
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是全球化的产物。
据作者本人介绍,他的出道作品《且听风吟》,最初几页是用英语写好之后再翻译成日语的。这部作品从发表之初便被视为美国现代作家风格的作品,当时作家中存在的"内向的一代",与之相对的是"青涩的一代",此时的纯文学是作为自律类型存在,而村上显然是深受美国影响的作家,是美国化的作家1.
一
如果说村上有其特别之处,那么村上春树和大江健三郎以及古井由吉之间的区别在于,大江健三郎以法国文学和法国思想为基础,同时也从世界文学中汲取营养,古井由吉深受德国文学的影响,总的来说,大江健三郎和古井由吉是和魂洋才,即大和精神与西洋技术的结合,类似于"中体西用",将外国的养分消化吸收之后以日本的文学成果展示出来;与此相对,村上的做法令人吃惊,他的处女作似乎是日本人创作的美国文学。现在我们知道这部小说有点传记性质,故事发生的地点是神户,但是翻译成英语之后,我们很难判断故事的背景地是否在日本,这也是该作品的特征。这便是全球化的文学。
村上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还有另外一个特征便是其作品的翻译性,他出道之后很早便开始着手翻译出版雷蒙德·卡佛、约翰·欧文、提姆·奥布莱恩、菲茨杰拉德等人的作品,他还去见过卡佛和欧文,加深了彼此的关系。
说村上是创作美国文学的日本作家,那么此处的"美国"指的是什么呢?出道之时,村上还没有在美国生活过。因此,肯定不是指美国的风土人情。直截了当地说,它指的是沙滩男孩乐队、老式大众汽车、DJ文化、弹珠游戏之类的全球通俗文化。
迈克尔·哈特与安东尼奥·内格里合著的《帝国》曾指出:20世纪帝国主义的形态不同于19世纪,当时是居于中心地位的殖民国家依靠不停地占领殖民地而持续扩张,而现在的中心国家不再拥有殖民地,但是其权力、管理却具备没有边界的全球性,从而产生了新的"帝国":
……帝国是一个政治对象,它有效地控制这些全球交流,它是统治世界的最高权力2.
全球化陷入是既美国化又非美国化的悖论。美国化其实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美国的独立主权在这一过程中被无视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也不过是全球化的牺牲者之一。《且听且吟》虽是某种关于生与死的青春小说,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尝试,尝试能否以日本为舞台写出全球通俗文化的青春小说。在这个意义上,《且听且吟》的主题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全球化,而对于村上来说他要写作的就是全球化的文学。
奥布莱恩的作品《核时代》,村上曾将翻译成日文。《核时代》这部作品描写生于冷战时期的主人公对核避难所的强迫症观念,其中的"家"(家园)也是荒唐古怪的强迫症对象。作品讲述一个男人,虽然对家人都有种厌烦感,但还是在自家的地下室还有庭院建造了家用核避难所,并不断对其进行改良。在安全与生存的中心--家里再建一个作为家中之家的核避难所,只能说这是疯狂的产物。
对家园的违和感,也是村上的重要主题。鲜明表达这点的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被封闭在想象中的终极家园、充满和谐与秩序的"我"的内在世界,即"高墙与世间隔绝起来"的"世界尽头",这些到底意味着什么?可以说,这其中蕴含的意义便是作品的主题。村上在这部小说中对于世界尽头的看法强调的是心的有无,而冷酷仙境强调的是脑,脑的正常与否或人脑与电脑的关系。电脑向"我"表示歉意,"现在已发展到了我束手无策的地步。我已无计可施,你也无法可想。车轮越来越快,谁都不能使他停下。"……在这里,村上显然是对一味追逐高科技而疏于人性复归的现代社会感到担忧、无奈和怀有警惕3.
作品认为被封闭于内在世界(家园)是一种悲剧,同时,这里的家园并不是日本式的--那里住着独角兽,可以弹奏手风琴,用着火炉和打火机,这是西式的或者至少也是日式与西式混杂而成的世界。此处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因为这是失去内外之分、全球化世界的故事。或者说,对村上而言,内在世界(家园)绝不是纯日本式的幻想,而是一个内外交织的复杂世界,正如同《且听且吟》中的神户被描绘得像外国一样。这一意象,也传承到了《海边的卡夫卡》的"踏入森林的核心"一章,体现了作者对战争时期日本的幻想。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主题是把安居于内在世界视为悲剧,是对青春三部曲的结论"必须杀掉鼠"这一命题的继承;对青春三部曲的继承更为直接的是《舞!舞!舞》,其中家园的概念已经消失,变成了宾馆、夏威夷之类的奇妙迷宫;这种感觉,在《奇鸟行状录》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用哈特和内格里的话来说,这便是因全球化帝国的发展而导致近代终结、内外之分不再规范的后现代世界的特征。
针对年轻人读了《奇鸟行状录》有被疗救的感觉,风丸良彦具体地阐明了"被解救"的原因:"由于'我'将绵谷升放逐到意识的深层,其结果就是'封闭历史'."
村上的这种一贯游戏式的、将真实的历史虚拟化的解决方式受到了很多日本评论家的批评。莲实重彦认为村上的这种战争叙事完全是想象空间的,因此"历史在这里一再缺席".川村凑则指出其实质:"无非是将现实中的'恶'作为意识中的'恶'的存在罢了","以唯心论加以解决的方式,确实是将外部现实的'恶'视而不见。从那种现实中转移视线,不过是箱庭疗法的适应法(治疗法)而已。"4
二
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开始,到《奇鸟行状录》第三部、《海边的卡夫卡》,还有《1Q84》,其结构编排都是两个或以上的故事交替进行的,这是很有村上特色的手法。比如《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由"世界尽头"篇与"冷酷仙境"篇构成,两者在细致的遣词造句、故事情节的节奏呼应方面有所关联,但在具体的意义、内容方面则基本互不相干。这是一种象征手法,象征着在内外之分消亡后的全球化世界,我们与世界上的他者既有关联又无关联。我们与他者有关联,所以不能称之为无关,但这种关联又很神秘,只是表达无法具体确定的事件的手段。
这种结构打开了作品容易造成误读的大门。"世界尽头"篇"冷酷仙境"篇,两者之间有某种关系,对这种关系的解释是有操作可能性的,或者说是需要我们寻求答案但又没有正确答案的。村上通过把故事复数化和扩充其内容形成误读的世界。
村上春树的《1Q84》讲述的是,1984年的日本存在着另一个拥有不同历史和有着自身过去与未来的平行世界。如果说《1Q84》在小说中试图要做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作家石黑一雄在现实中已经实施了。
2012年9月28日,村上春树对钓鱼岛问题和竹岛问题的评论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警惕过激的民族主义情绪。村上把领土热比作"劣酒醉",呼吁不要发生"文明的冲突",而是要确保"灵魂的来往之路"畅通。对于村上的文章主旨,读者基本上不会有异议。村上所说的"灵魂的来往之路",是"最近二十年,东亚地区最喜人的一个成就",是作为"固有的文化圈"的"东亚文化圈"、"文化成果(知识产权)越过国境你来我往""有可能进行文化的等价交换"的环境。因此,村上才会说"东亚文化圈""正在稳步成长为丰富安定的市场",认为"这真的是个很棒的成果".
"灵魂的来往之路"此处指的是市场,灵魂通过"等价交换"而来往,"东亚文化圈"指的是东亚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市场,他批判浅薄的民族主义,呼吁保护这个好不容易形成的稳定市场。不过,此处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把"灵魂"之路想象成市场的这种典型现代作家的想象力,以及对这一比喻丝毫不觉异常的广大现代读者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灵魂的来往之路》的作者不是生活在1984年,而是生活在1Q84的世界--这是除了不可可能的爱以外,其他可替代现实的选择均无法想象的世界。村上的卓越才华便体现在可以把自己有意无意被困其中的情形完美地定型在小说中,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个1Q84的世界。
村上认为,奥姆真理教事件暴露了日本人乃至世界性的精神危机。它将现代社会的"伦理"问题摆在了世人面前,"犯罪的人和没有犯罪的人之间相隔的壁碍要比我们想象的薄弱。假设中有现实,现实中有假设。体制中有反体制,反体制中有体制。我想把这样的现代社会的整体写成小说。我几乎对所有的出场人物都加以命名,对每一个出场人物都能反映我们自身的影子一样,尽可能惊心地去塑造"5.
小说发生的故事时间设定在1984年。日语中数字"9"的发音与英文字母"Q"同音强化了这一年份的设置。奥威尔的《1984》虽号称未来小说,实则是批判斯大林的极权主义统治,事实证明,奥威尔式的"1984"并没有在现实中出现,而村上说自己的《1Q84》是对奥威尔小说的"致敬之作".那么村上的1984年正是奥姆真理教开始活动的年份。原作把时间锁定在1984年到1986年,战后期与后战后期的断裂发生在1985年,他列举了筑波的国际科技博览会、苏联的戈尔巴乔夫登场、阪神老虎队获总冠军、青函隧道通车、电信电话公社民营化、日航大型客机坠毁、战后首次在任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中曾根康弘)、竹下登的创政会成立等事件。
小说开篇,听到雅纳切克的《小交响曲》,身处1984年的青豆就有一种"拗绞"的感觉。此刻青豆尚不知道她将奔赴"1Q84"年代。此"1984"与彼"1Q84"哪一个是"现实"呢?借用村上本人的话,"一面镜子中的影像比另一面镜子中的阴暗且严重扭曲。凸凹互换,正负互换,光影互换。但是,一旦消除其阴暗和扭曲,那里照出来的两幅影像竟有异常相似之处。若干部分看上去甚至在相互呼应。在某种意义上,那不就是我们避免互视、有意或无意地将其从现实这一层面持续排斥开来的自己本身的内在影像的某一部分吗?"6
村上关注奥姆真理教等新宗教"那一侧"的"邪恶""疯狂",同时也关注属于普通市民"正义""正常"的这一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村上在《1Q84》中着力表现了家庭内部的暴力。父母本应该是孩子的守护天使,然而作为主人公的天吾、青豆以及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牛河他们人生遭遇的第一重磅打击便来自自己的父母。"被母亲抛弃、父亲是谁"种种疑问凝结成一种病态情结,反复噬咬着作品主人公。在他的生命中,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恐怕只有孤儿院里逝去的好友送给他的木雕小老鼠。"对于与青豆有疑似朋友关系的中野亚由美来说,10岁也是受到兄长和叔父性虐待的年龄,而且,那位名叫阿冀、受到'先驱'教主性迫害的孩子也是10岁。她们的10岁都遭受过无法抗拒的暴力伤害。7"
村上期待将《1Q84》写成综合小说,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那种"里面有某种猥琐、某种滑稽、某种深刻,有一语无法定论的混沌情况,同时有构成背景的世界观等,即纷纭杂陈的相反要素统统挤在一起,有形形色色从的人物出场,带来各种各样的故事,纵横交错,难解难分,发烧发酵,从中产生新的价值"8的小说。虽然很难说村上在这部小说中完成了自己的夙愿,但村上对青豆这一人物的设置上得到了清晰的呈现。
村上说青豆"是不愿让人将自己周围世界封闭起来的意识极强的女性".10岁时候因为与天吾的牵手逃离了家庭,希望做一个用自己头脑思考、自己作出判断、能够坚持自我的人。在第九章,领袖对青豆的成长背景了如指掌,指出了证人会这一宗教理念偏狭顽固,但在青豆的头脑中"证人会"根深蒂固,因为"人绝不可能摆脱小时候植入大脑的印象".领袖同意关于真理的"可证实性原则",随即指出:"世上绝大多数的人,并不渴求能证实的真理。在大多数情况下,真理这东西像你说的那样,伴随着剧烈的痛苦。而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渴求伴随着痛苦的真理。人们需要那种美丽而愉快的故事,多少能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存在有重大的意义,正因如此,宗教才能成立。"9领袖道出了宗教的要义在于"证实自我存在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就是上文提到的"自我正确"的认定,其立足点显然是片面和自私的。
注释
1 [日]三浦玲一著、陈明霞译:《村上春树与后现代日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
2 杨建国、范一亭译:《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 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译序,第6页。
4 刘研:《日本"后战后"时期的精神史寓言--村上春树论》,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50-151页。
5 [日]尾崎真理子、村上春树:《通往<1Q84>的30年--村上春树访谈》,王煜婷、陈世华译,《译林》2010年第4期,第214页。
6 [日]村上春树:《"没有标记的噩梦"--我们将要去哪里呢?》,林少华译《地下》,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410页。
7 [日]岩宫惠子:《生存在10岁--深绘里被封禁的10岁的印记》,河出书房新社编辑部汇编:《村上春树<1Q84>纵横谈》,侯为、魏大海译,第123、125页。
8 转引自王新新:《<1Q84>中的后现代因素--兼及村上春树的'新的现实主义'》,《东方丛刊》2010年第2期,第69页。
9 [日]村上春树:《1Q84BOOK2 (7月-9月)》,施小炜译,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出版,第164页。
小说《永无长久》是法国年轻的女作家洛朗斯塔迪厄于200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这也是她个人的第三部小说,出版当年即获得法国阿兰傅里叶文学奖,她的前两部小说《如父亲一般》(2002)和《蕾阿的审判》(2004)也获得了相当的好评.这部小说并不长,记叙的故事情节...
后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 从法国和美国开始, 并且于80年代达到巅峰, 在这个过程中演变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思潮, 自然也为俄罗斯文学界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前言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流散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之产生的流散文学亦成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方向,流散文学创作也自然成为文学文化研究的焦点之一.二、流散文学谈论奈保尔、库切这两位流散作家的文化批判性之前有两个定义的界定是必然的,其一是流...
《愤怒的回顾》是英国剧作家约翰奥斯本的代表作,该剧的上演打破了战后剧坛的沉寂,引起了革命性的轰动,同时也标志着战后英国戏剧的复兴.由于该剧的成功,奥斯本蜚声文坛,成为战后兴起的愤怒的青年的代表。在后现代视阈下,奥斯本的一些创作技巧与手法却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