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 言
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流散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之产生的流散文学亦成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方向,流散文学创作也自然成为文学文化研究的焦点之一.
二、流散文学
谈论奈保尔、库切这两位流散作家的文化批判性之前有两个定义的界定是必然的,其一是流散,其二为文化批判.本文所指的流散是后殖民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流散书写由来已久,王宁教授对此做了这样的论述:广义的流散书写在西方已经有了漫长的发展,只是早期的流散文学并没有以此冠名,而是用了"流浪汉小说"或"流亡作家"这些名称,如塞万提斯、菲尔丁、马克·吐温等作家的部分作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流散文学也逐渐走向了世界文学的中心地带,流散文学的定义也不断演化更迭.
依据《全球文化词典》,这一术语从词源上来看,它最初指的是公元前 586 年犹太人被驱逐出家园,而它的现代意义已经从被动的意义转向了主动含义.《后殖民研究关键术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各民族人们一种自愿的,或者强有力的从家园向新区域的运动."书中还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流散研究对于后殖民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流散者生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保存和发扬他们的源文化.总之,我们这里谈论的两位作家是流散者,而绝非流亡者."流亡"是强迫离开的含义,而奈保尔和库切不满意祖国的体制或环境,选择了自我放逐,他们的流散是个体生命的漂泊,他们的流散是为了追求精神的流散.他们都在自我放逐中以敏锐的感悟能力,穿越事物的表象,进入理性世界并把对世界的感悟形象地表达出来.他们在流散旅途中既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又在构筑世界的大家园.
三、文化批判
近代促成流散现象的最主要诱因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人类在残酷的战争中失去了美好的精神家园,漂泊在广袤的精神荒原,充满着对人类命运和世界未来的焦虑.因此,流散这一现象也为文化批判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和养分.文化批判是对文化的梳理、考察、审视和反思,众多的文化批评学派关注着人类精神的危机,并以不同的视角阐释、探索这一文化现象.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对人性的扭曲的病态社会的批判更为尖锐和深刻.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认为,"从本质上看,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它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它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分裂与异化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美化现实生活而替现状辩护,这种辩护的功能不仅仅通过思想宣传来实现,而且已经通过其他手段内化到人们的心理机制中".当下,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停留在政治经济困难层面,而更多的是表现为文化形态奴役下人们自觉意识的丧失.后殖民主义学派则认为,文化多元共存虽不是解决当今社会文化问题的万灵良药,但其毕竟保持不同文化的异质性,改变着人们的各种观念.萨义德的文化多元主张更多地注重于将他者文化作为认识客体、学习对象,而霍米·巴巴则更注重文化多元与文化差异的共同融合所产生的新质文化体系的建构.
他并不满足于只是一味地批判西方,而是积极建立一种新的文化特质.因此,他倡导折中的文化特质,既承认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存在,又不放弃本土文化的特性,这也就是后殖民理论所倡导的文化杂陈、异质与混血现象.他的这一理论论述与奈保尔、库切的后殖民文化书写有着不谋而合的契合性.
四、后殖民文化批判视域下的奈保尔与库切
探究奈保尔、库切文化批判共性势必涉及他们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等问题.表面上看,他们的寻根之旅是有很大差距的,奈保尔去印度这一被殖民的文化中寻根,库切是去宗主国英国寻根,寻根旅程呈反向.然而细细体会他们的寻根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两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却经历了极为相似的文化寻根境遇,而寻根之旅或在于他们生活的真实经历或显现于他们的代表作品中.尽管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但是奈保尔和库切后殖民文化批判书写方面却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奈保尔和库切以其批判反思的视角深度剖析人性结构、心理机制,不约而同地走向共同的归宿,为印度和南非紊乱的后殖民存在状态找到一条破解之路.
表面上看,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流散作家类型,库切是南非布尔人,属于殖民时期的殖民者后裔,而奈保尔是出生在特立尼达的印度后裔,是典型的被殖民者后代,貌似分属于两个世界,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能看出他们所处的相同尴尬文化处境.我们先来看看奈保尔的身份,出生在特立尼达,属于当地较为优越的印裔家庭,母国文化在特立尼达殖民地体系中优于土着文化,劣于宗主国英国文化,处于社会文化体系的中间层面,选择了宗主国的语言,曾经以欧洲文化为理想.库切出生在南非的布尔,兼有德国、荷兰文化血缘,母国文化在南非殖民体系之下优于黑人土着文化,低于宗主国英国文化,选择宗主国英语作为母语,崇尚欧洲文化.这种尴尬的社会夹层身份成为两位作家审视殖民及后殖民现实的最佳条件以及文化寻根夙愿的原动力.
奈保尔、库切以真实的批判精神和深刻思想,无情地揭示并批判着后殖民话语中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奴役以及后殖民现实中人们精神颓败停滞的状态.
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库切的《耻》都在着力反映意识形态对人们生存状态的影响,向我们阐释了: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现代人的性格结构中,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性格结构的形成并不是随机与偶然的,而是在社会统治层的诱导下生成的,并且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的生活中去.奈保尔曾四度走访印度,对印度产生一种痛苦、阴郁却又难舍难分的情缘,可谓爱之亦恨之,他以其独特的观察力、感受力在《印度三部曲》中真实地再现了印度古老国度的现状.奈保尔对印度的后殖民时代种姓制度、宗教习俗、生活状态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冷峻地剖析了印度人严重颓败停滞的精神状态,用锐利而清醒的目光审视着这一殖民虐待后的畸形国度.库切的作品以描写南非社会和历史现实为主,主题涉及殖民统治、种族隔离及新南非的社会秩序现状,对殖民及后殖民时代南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进行了冷峻的思考,反映当下南非黑人及白人现状及问题.代表作品《耻》展现了新南非的社会现状和价值观念,直接触及种族矛盾、治安状况等问题,同时也表现出对南非这一殖民统治后的多元文化国度无限眷恋和无奈之情.
奈保尔是作为被殖民者流亡的视角体察与思考第三世界印度的,而作为殖民者流亡的库切,则一直对殖民地文化保持着清醒的认知.库切始终在直面祖国南非的后殖民现实,他的作品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描述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悲惨后果及种族制度下个人存在的困境与迷惘.他被誉为"南非种族隔离矛盾现实最好的阐释者之一".
五、结 语
综上可见,奈保尔、库切这两朵绽放在异域文化国度中的流散文学奇葩,以各自不同的文学魅力展示这殊途同归的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观.他们在流散旅程中对后殖民世界的各种问题、困境、矛盾进行着流散书写,以冷静、严肃、睿智的思考探析着流散这一后殖民文化现象,并透过表象,将现象的本质展示出来,并给后殖民世界指出了新的生活方式,以期"抵达"彼岸、洗刷前"耻",重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Helen Tiffin. KeyConcepts in Post-Colonial Studies [M]. London andNew York: Routledge, 1998.
[2]Kwame Anthony,Henry Louis Gates, Jr.,eds. TheDictionary of Global Culture [M]. New York: AlfredA. Knopf,1997.
[3][英]V.S.奈保尔.印度三部曲:幽暗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M].李永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4]林贤治.一种文学告白[J].天涯,2004(1).
[5]刘亚斌.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评[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1).
[6]衣俊卿.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7]王宁.流散写作与中华文化的全球性特征中国[J].比较文学,2004(4).
[8]于凤川.库切:天生的诺贝尔桂冠作家[J].中外文化交流,2003(12).
[9]袁曦.奈保尔笔下的亚非拉.
[10]朱安博.文化的批判与历史的重构:《耻》的流散文学解读[J].外语研究,2007(5).
美国华裔文学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起,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层出不穷,大放异彩。早期华裔女性作家Edith、赛珍珠、汤婷婷,在中西文化夹缝中生存,在中西文化冲突下成长,她们的作品中不乏传统中国文化的书写。对祖居国文化,她们表现出双重态度:既旗帜鲜明歌唱...
去殖民化,又称非殖民化,是指一个地方因外国殖民统治,造成政治与经济上的不平等关系,转而进行独立及自治的过程。狭义上它指殖民统治终结,殖民机构解散,被殖民者在政治上获得独立。但是政治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其他方面的真正独立或平等。殖民主义会对被殖...
第一章政治批判主题的形成索尔仁尼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苏联作家,其作品中的政治批判色彩注定他将一生备受争议。虽获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但苏联政府认为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一种挑衅。许多学者也认为索尔仁尼琴的成功是政治对决的表现,因其作...
人类跨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的时间。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密切深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学者和各国有识之士的认同。...
小说人物在殖民地澳大利亚收益颇丰;殖民地作为英国的贸易前哨、海军基地和就业市场实现了对其海权的巩固。...
引言索尔仁尼琴是一位杰出的苏联作家,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却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作家,一直处在蜚短流长的风口浪尖。《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索尔仁尼琴的成名作,标志着索尔仁尼琴作为一位作家的诞生。《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可以说让索尔仁...
第四章政治批判主题的升华一般的政治批判主题的目的在于揭露社会黑暗,还原社会真实。诚然,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中也不缺乏对当权者的不满,对社会黑暗与不公的揭露,并以此来还原社会的本来面目。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社会的不可调和性,特别...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作品,讲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诚挚相爱,却因家族仇恨受到阻挠,最终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两家的言归于好。很...
探讨夏洛蒂·勃朗特“为何要”使用月亮意象的心理价值原因,以及“为何能”使用月亮意象的文化传统因素。...
记忆是人类唤起保存心灵中的过去信息的行为,是联系过去和现在的纽带.但是,记忆并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的反应,而是与历史和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学作为记忆的一种载体,对记忆的存储、传播与巩固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功能,许多的作家尝试运用文学的方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