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菲茨杰拉德有美国“爵士时代”桂冠诗人和代言人的美誉,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成功塑造了黛西这一女性人物形象。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出发,剖析黛西自私、寄生性的本我以及扭曲的自我,探索其超我的反抗与逐步消退,有利于拓展黛西形象研究的新视角,进而为受众打开感知黛西的新路径。
关键词:三重人格理论; 《了不起的盖茨比》; 黛西; 人格;
1 背景
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一共塑造了三位女性人物形象,他对黛西这一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纵观全文,菲茨杰拉德笔下黛西的人格特征并非呈现出静止的状态,而是表征出动态的变化过程。黛西从最初的天真烂漫逐步走向了自私、冷漠以及拜金主义。黛西被贴上了冷漠、自私、“魔鬼”“腐女”“拜金主义”等负面形象的标签。黛西在渐进性“堕化”的过程中,上演着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转变的“剧目”。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格界定为本我、自我与超我三种属性。“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不受社会道德伦理及外在行为规范的束缚与制约(易慕华104)。“自我”遵循“唯实原则”,有感知、思考、价值判断以及记忆的介入,是受理性思维所控制的意识。“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属于个体的监察系统,是个体内心衡量善恶、是非、美丑的道德标准(李芹香95),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强烈的规约作用。
黛西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行为表现恰恰符合“三重人格理论”。近年来,评论家们从美国梦、语用学和精神生态批评等视角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做出了深刻的解读,评论家们也从生态女性、女权主义、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无意识等理论视角对黛西这一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但是鲜有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出发,对黛西的人格加以剖析。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出发,剖析黛西自私、寄生性的本我以及扭曲的自我,探索其超我的反抗与逐步消退,有利于拓展黛西形象研究的新视角,进而为受众打开感知黛西的新路径。
2 黛西的本我——自私与寄生
2.1 自私的本我
黛西极度自私的本我集中体现在她对盖茨比两度的情感背叛。痴情的盖茨比始终迷恋着黛西,黛西那白皙的皮肤、低柔的声音以及带有挑逗性的眼神与肢体动作都深深地吸引着盖茨比。不能否认的是,黛西和盖茨比曾经有过一段缠绵缱绻的短暂爱情时光。当盖茨比被迫到海外参加战争时,黛西毅然向他做出承诺要等待他归来。这一承诺似乎是浪漫的、温暖的,能够给一个男人安全感,然而事实却是大相径庭。黛西终究是背叛了这个浪漫的承诺。根源在于黛西不能理解盖茨比的迟迟不归,空虚与不安全感像猛兽般地袭扰着黛西,她开始变得疯狂,她开始寻找外力的依托。不久后,汤姆出现在了黛西的视野里,汤姆成为她的外力依托,她终究无情地背叛了那个浪漫的承诺。这是黛西对盖茨比的第一度的情感打击,此时黛西自私的本我显得十分的强大。五年后,当盖茨比归来时,她再次“爱”上了他,这完全是因为盖茨比不再是当年那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而不是因为她被盖茨比真诚、专一的爱意所打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黛西再一次面临着在盖茨比与汤姆之间做出抉择的时候,黛西再次选择了汤姆,原因在于盖茨比生意上的一些丑闻让黛西感觉到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她觉得盖茨比的金钱不可靠。在黛西心里,比起盖茨比,汤姆是个更牢靠的外力依托。此时黛西自私、冷漠的本我亦显得十分的强大。
2.2 寄生的本我
黛西寄生性的本我集中体现在她对金钱和外部世界的依赖。金钱以及外部糜烂的生活形态成为黛西的“生态圈”,而寄生在这一“生态圈”给黛西带来了安全感以及精神上的快感。不幸的是,寄生在这一“生态圈”中的黛西缺乏了内在的生长力量和独立性。黛西寄生性的本我催逼着她沉浸在糜烂的夜生活中,催逼着她对金钱的狂热追求,以此维持空虚无力的内心世界。文中有一段对盖茨比和黛西第一次重聚时的细节描写,该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揭露出了黛西对物质的痴迷与非理智性的追求。两人时隔五年再次重聚,本该是互诉心声的最佳时机,黛西却发出了尖叫声并将头埋进了那精致的衬衣,她完全失去了礼态与理智,因为她的焦点始终在盖茨比精致的衬衣上,而那衬衣是物质的象征:
“突然之间,黛西发出了一种紧张而又急促的声音,然后她把头埋进衬衣里,大声地尖叫了起来。这些衬衣真漂亮,她抽泣着说,她的声音被厚厚的皱褶掩盖住了。这让我很伤心,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衬衣,黛西说道。”(菲茨杰拉德84)
令人痛心又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盖茨比开始意识到如今的她已经不再是五年前那个天真烂漫、纯真无邪的黛西了,他开始“不认识”他印象里的黛西了。盖茨比对黛西的再认识反衬出了黛西寄生性的本我特质。
3 黛西的自我——扭曲与迷失
自我是本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本我的需求。自我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与自身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扮演着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矛盾性的角色。不幸的是,黛西在协调本我与超我的矛盾性中扭曲、迷失了自我的人格特质。黛西自我人格特质的扭曲与迷失的发展态势,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社会环境所造成的,这也奠定了黛西一生的悲惨命运。这里的社会环境指称的是高度集中化的“父权社会”形态以及当时物质化的时代特征。在黛西和汤姆婚礼的当天,黛西收到了来自盖茨比的信,当时的黛西似乎动摇了,于是她喝得烂醉如泥,甚至企图将汤姆送给她的那串价值几十万美金的珍珠还给他并且取消婚礼。但是黛西的意志始终未能敌过父权制以及男性中心的社会意识形态,黛西的自我人格特质受到了强烈地冲击。黛西深陷矛盾对立之中,渐渐地扭曲、迷失了自我。再加上当时物欲横流的社会形态给黛西带来的感官诱惑与冲击,加速了黛西自我人格特质的畸形发展。一定程度上来说,女主人公黛西自我人格特质的扭曲与迷失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4 黛西的超我——反抗与消退
菲茨杰拉德所塑造的黛西形象自问世以来就已经被“妖魔化”“污名化”。
黛西被贴上了冷漠、自私、“魔鬼”“腐女”“拜金主义”等负面形象的标签。毋庸置疑的是,黛西身上的确具备以上的人格特质,但是不能对黛西的人格加以片面化的评述。黛西的身上同样具备超我的人格特质,这也是不容争辩的。但是该巨作的悲剧性之一就在于黛西原本比较薄弱、幼小的超我人格特质在外部环境的压迫与诱惑之下,在自身缺乏内在生长力量和独立性的处境下逐渐消退。黛西超我的人格特质经历过微弱的反抗与挣扎,但最终走向了消退,其根本原因在于“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黛西内心的空虚与无力。正值一战时期,黛西和盖茨比相爱了,此时的黛西还是个天真烂漫、纯真无邪的女孩,她对盖茨比的爱也是真挚的。但是盖茨比和黛西最初的爱情却遭受了来自黛西家庭的强烈反对,尤其是黛西的父亲。处在热恋之中的盖茨比即将赴国外参战,而黛西并没有以此为缘由与他分手。相反,她却收拾行囊,准备到纽约为盖茨比送行(王茜22)。她的计划受到了严重的阻挠,伤心之际,黛西好几个星期不与家人讲话,但是黛西最终还是屈服于残酷的现实。在“父权社会”的压抑与迫害下,黛西最初纯真的爱情破灭了,黛西微弱的反抗显得微不足道,黛西超我的人格特质在短暂的反抗之后逐渐消退。黛西内心的空虚无力、内在生长力量的弱小以及生活的无目的性也是其超我人格特质逐渐消退的隐形的催化剂。黛西原本薄弱、幼小的超我人格特质也渐渐地淹没在无目的的生活形态中,以下黛西的言论是表露她漫无目的和空虚无力的生活形态的典型例子:
“我很呆板生硬,黛西抱怨道。从我记事起,我就一直躺在沙发上。”(菲茨杰拉德15)
“你们是不是总在等着一年中最长的一天,结果却错过了?我总是寻找一年中最长的一天,然后完美地错过它。”(菲茨杰拉德16)
“今天下午我们干些什么呢?黛西叫道。那么后天呢?接下来的三十年呢?”(菲茨杰拉德106)
黛西本身就不具备强烈的超我人格特质,面临“父权社会”的桎梏与压迫,再加上她内心世界的空虚无力和无目的性的生活状态,黛西超我人格特质的消退是一种必然的发展态势。
5 结束语
基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对黛西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特质进行剖析,揭示出黛西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转变的“剧目”,对菲茨杰拉德所塑造的黛西女性人物形象提供多维度的认知视角。可以发现,黛西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特质处于矛盾对立的失衡状态。这种状态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权制、男性中心以及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形态所造成的。在这样的状态中黛西表现出自私、寄生的本我,扭曲和迷失的自我以及在微弱地反抗中走向消退的超我。黛西一生的命运在如此的失衡状态中是必定要呈现出悲剧性的发展态势的。
参考文献
[1]Cooperman Stanley F.Scott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Press,1996:56-62.
[2]Fitzgerald F S.The Great Gatsby[M].New York:Scribners,1953:15-16,84-106.
[3]Person Leland S.Herstory and Daisy Buchannan[J].American Literature.North Carolina:Duke University Press,1978:150-157.
[4]Bazin V.Restless subjects/careless people:re-reading The Great Gatsby[J].Journal of Transatlantic Studies,2015,13(4):373-376.
[5]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263.
[6]李芹香.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解读《三峡好人》中人物形象[J].电影文学,2014(18):95-96.
[7]李少伟.《了不起的盖茨比》女性形象解读[J].电影文学,2013(11):106-107.
[8]马迎辉.我性,还是它性--胡塞尔、弗洛伊德论“本我”[J].江苏社会科学,2018(1):111-117.
[9]王茜.拜金女郎的道德沦陷[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0:20-26.
[10]易慕华.基于三重人格理论对《血观音》的解读[J].今传媒,2019,27(12):104-106.
文章针对造成盖茨比的悲剧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以便于可以警醒更多的人,从中吸取更多教训。...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描写的是“爵士时代”的一个缩影,其中的代表人物更是全面阐释了在这种狂欢背景下的人物悲剧,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美国民众内心空虚、人心冷漠、道德丧失的情况。...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汽车隐喻财富与社会地位、社会总体道德和梦幻的破灭三个现象,对应着富有阶级的盛极一时、盛中隐忧以及盛极而衰这三个特征,在这三个现象和特征的背后,隐喻了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状态:许多富有阶级在获得了物质财富的巨大成功...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着名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杰作,也是20世纪小说的精髓。小说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喧嚣的爵士年代里的爱情故事。近几十年来,一些人开始对文中女主人公黛西产生兴趣,对她做过各种分析。但他们依然偏向从父权角度解读她。...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文学手法,对小说中梅朵的悲剧进行分析,她在当时以父权为主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悲剧,并且难以抗衡命运最终走向死亡。...
本文试图藉由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印象主义技法进行深入探析,深入解读作者在文本中对于光与色的艺术化处理及娴熟的感观化叙事应用,为该经典文本的解读提供崭新的视野与角度。...
文章以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对视听语言中包含的景别、角度、运动、照明、色彩、镜头、人声、音响、音乐等元素进行探究,让观众更好地去体会作品,去理解菲茨杰拉德要传达的时代故事。...
美国着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在2013年可谓炙手可热,不仅有最新译本上市,好莱坞公司也上映了最新的改编电影。尽管观众对电影褒贬不一,绝大多数人都已基本认可了这部经典原着,然而,这部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文学经典...
本文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呈现的人际伦理关系为切入点,从消费文化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作者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反思以及作品涵摄的伦理关怀。...
在小说折射出的战后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巨变中,尤其值得注意女性所扮演的和被期望扮演的社会和经济角色的转变,产生了新解放的美国年轻女性;以及其对美国梦的基本定义: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