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情态性意义类型的探究
逻辑哲学对情态性做了两种分类,一类是本体论情态性(онтологическая модальность),强调判断的客观性,亚里士多德将其分为可能性、必须性和现实性(реальность)。形式逻辑学把情态性分为四种:(1)体现思维主体与判断谓体之间关系的真值情态;(2)根据人在社会中的权力义务、道德判断为划分标准的道义情态;(3)表示对事实的确信的认知情态;(4)表示人对物质或精神的价值评价的价值情态。
语言学中更加注重说话人的作用,主体对客观现实的评价态度构成了情态性的主观内容。Ш.Балли认为思维具有逻辑形式,借助语言的思维表述把逻辑学、心理学及语言学联系在一起。他以逻辑学为基础把句子结构分成陈述(диктум)和模态(модус)两部分,并认为模态是情态性的表现,表达主体对客观现实所产生的情感和态度。Ш.Балли以情态动词所包含的意义为基础把模态的意义类型划分为表判断、情感和意愿三大类。В.В.Виноградов(1950:41-58)总结了语言学家们对不同语言体系中情态性类型的研究结果并得出结论:(1)情态意义与句子类型紧密相关;(2)动词式可表示陈述、希望、假设、建议等情态意义;口语中语调可表示疑问、惊讶、反对、感叹等情态意义。
逻辑学对情态性意义的分类更多地是从判断的客观性出发,没有明确区分主体的作用。语言学中Виноградов以语调、词汇、句法等手段为依据对情态意义的分类较之Балии从情态动词出发对情态意义的划分宽泛了许多,但一方面,分类参照的依据是表达情态意义的手段,因而相互之间会有交叉,略显杂乱,加之语言的主观性因素,情态性的意义类型似乎无穷无尽,很难形成系统的分类;另一方面,这些分类都局限在句子范围内,对语篇中情态意义类型的划分只能起到参照作用。
2、 价值情态与认知情态
我们结合逻辑学中模态以及语言学中评价的分类方法,以文学作品为例,对语篇的主观情态性进行归类。
语言中体现着人与现实的相互关系,其中之一就是评价关系。评价是语言的本质,没有哪种语言中不包含评价意义,不同语言的评价意义各有各的特点,因为“评价是世界图景在说话人意识中的反映。(Вольф 2002:8)”Вноградов、Н.Ю.Шведова等都把情感、评价等归入情态性范畴,Е.М.Вольф, И.Р.Гальперин, М.В.Ляпон也都持有类似观点。语言发展过程中人类集体认知的结果就是评价意义。
客观世界是评价的客体,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通过评价表现出来,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通过评价态度联系在一起:主体-评价态度-客体。评价反映人的社会属性,与言语主体所处的时代价值观紧密相关,评价的标准是动态的、历史的。
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态度无外乎两种基本形式:“好”与“坏”,用符号可表示为“+”与“-”。肯定或否定、赞同或反对、高兴或害怕、欢喜或忧伤等等人类的情感、态度和评价都可归入这一对立的符号意义中。“好”与“坏”的逻辑判断加上主体的知识、认识及社会价值标准,会衍生出“善”与“恶”、“美”与“丑”、“高兴”与“难过”、“兴奋”与“恐惧”、“赞成”与“反对”等不同的评价态度。
“说话人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对客观世界进行评价——善与恶、有利或有害等,这种以社会价值观为基础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语言体系中以复杂的形式显现。”(Вольф 2002:5)评价的基本类型如下表所示:
评价作为主观情态性的语义基础,评价的类型为主观情态性的意义分类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但是单从“好”与“坏”两个方面对主观情态意义类型进行区分,显然过于简单。结合文学作品中的言语主体,我们发现,对语篇中“好”与“坏”的情态意义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一是从讲述人、叙述者相对客观的角度,对语篇中的人或物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如上述表格中的前三种评价标准;二是从人物自身的角度,以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形式出现,带有自我评价意义,如上述表格中的第四种评价标准。据此,我们把文学作品中主观情态意义的类型总结为: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主观情态性通过其代言人——讲述人、叙述者或主人公——也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言语主体表现出来。来自他人角度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态度常体现在讲述人或叙述者话语中,从主人公角度的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常体现在主人公话语或自我独白中。比如契诃夫小说《跳来跳去的女人》中的女主角Ольга,她是作者批判的对象之一:游戏爱情、游戏家庭,生活在幻想中,渴望出名,对自己的丈夫心不在焉。以第三人称出现的叙述者的叙述中使用了一系列具有贬义色彩的形容词描绘Ольга对丈夫以及丈夫带给她的生活的不快之感,并通过以非纯直接引语形式体现的内心独白展现她对丈夫的冷淡之情。
У Ольги Ивановны забилось сердце. Онахотела думать о муже, но все ее прошлое сосвадьбой, с Дымовым и с вечеринками казалосьей маленьким, ничтожным, тусклым, ненужным идалеким –далеким-далеким...В самом деле: чтоДымов? Почему Дымов? Какое ей дело до Дымова? Да существует ли он в природе и не сон лион только?
3 、观念作为价值情态的表现手段
价值情态(аксиологическаямодальность, от греч. logos -понятие, учение)是以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客体所做的评价,通常用“好/坏(хорошо/плохо)”的二值对立表示。比如: ?Хорошо, что ты пришёл.? ?Плохо, что ты опять опаздывал.? 价值情态是评价表述的要素,用符号表示为“+ / -”。“+”与“-”的符号之下涵盖多种相互对立的语义要素,如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等等,构成价值情态的多义性。
价值情态是从作者(他人)的视角对客体进行的评价态度,与作者的个性、对世界的认知、民族文化观念等语言外因素紧密相关。人是语言的载体,人类交际活动中的言语表述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的个性化特征,如个人喜好、民族文化背景知识、世界观等语言外因素,从而使语言具有个性化特征。价值情态由语言文化中的观念范畴体现。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核心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通过一些抽象、概括的关键词表述出来,形成民族文化的观念范畴。“观念是人意识中的体现民族精神特征的文化记忆单位,……它与民族经验及其特有的认知图式、形象联想、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杨秀杰 2007:47)观念可以是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的具有普遍代表性意义词汇,比如俄罗斯精神象征的苦难、命运、自由等。具体到日常言语当中,比如每个语篇,浓缩作者主观意图、带有作者主观情态的关键词,也具有观念意义。围绕着这一观念,具有相同内涵的一系列词汇在作品中可以形成相应的观念场(концептосфера),读者可以透过表层的语言表达来领悟作者寓于作品深层次观念结构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评价等主观情态性。
以俄罗斯民族所独有的“苦难”这一文化观念为例。俄罗斯民族的“苦难”意识大概可追溯到古代文献《伊戈尔远征记》中所描述的内容,是俄罗斯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之一:生活命运多舛的“小人物”,地位卑微,受尽苦难,即便是出身、地位都还不错的“多余人”,也因无法实现人生理想而忍受精神的磨难。“苦难”的观念渗透于俄罗斯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其中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最具代表性。陀氏与俄罗斯“苦难”的民族观念似乎有不解的渊源。因为参加激进小组的活动而被沙皇政府判为死刑,在行刑的最后一刻改判为苦役,死亡即将降临的折磨以及其后 10 年的西伯利亚流放生活中的磨难让陀氏对苦难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10 年间陪伴着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是福音书,基督教信仰成为他承受苦难的精神依托,对苦难的信仰、对宗教的皈依是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终出路。
对于处在苦难之中的广大俄罗斯人民,陀氏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在苦难中人的某些高贵的品质能够得以升华,在苦难中人性中的“恶”似乎也有了被同情的理由。由“苦难”这一核心价值观衍生出一系列扩展性词义:томление, грусть,печаль, горе, скука, уныние, хандра, тревога, волнение, беспокойство, 以及与苦难相关的派生物:гнет, консервативность, трусливый, униженный, оскорбленный等,这些词义分散于作品的各个语言层面,共同体现作者对处于极度苦难之中俄罗斯大众的同情。从《罪与罚》的标题及其内容中我们都可以读出陀斯妥耶夫斯基世界观中的尖锐矛盾及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情态——在混乱、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善”与“恶”的对立冲突。
4、 主人公内心独白表现的认知情态
逻辑学中的认知模态指对事实的确信,表示“相信”、“证实”等意义,构成认知情态的语义基础。认知情态是以主体的认识和知识为出发点,表现主体对命题内容“确信”与“怀疑”的评价态度,表达“可能”、“希望”、“犹豫”、“怀疑”、“疑惑”等意义,同样可以用符号“+”(肯定)或“-”(否定)表示。认知情态主要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现出来。
4.1 人物内心的自我问答
比如《黑桃皇后》中赫尔曼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向老伯爵夫人的养女丽莎维塔写了求爱信,她收到信后对是不是要回信着实犹豫了一番,这个过程通过她内心的自我问答表现出来:
О д н а к о принятое ею письмобеспокоило её чрезвычайно. Впервые входила онав тайные, тесные сношения с молодым мужчиною.Его дерзость ужасала её. Она упрекала себя внеосторожном поведении и не знала, что делать:перестать ли сидеть у окошка и невниманием охла д и т ь в молодом офицере охоту кдальнейшим преследованиям? - отослать ли емуписьмо? - отвечать ли холодно и решительно? Ейне с кем было посоветоваться, у ней не было ниподруги, ни наставницы. Лизавета Ивановнарешилась отвечать.
动词“беспокоило”、“ужасала”也展现了她内心的不安。
4.2 通过陈述事实自我评价
“- Я сам, брат, учился. С самого раннеговозраста бог вложил в меня смысл и понятие, такчто я не в пример прочим, будучи еще таким, какты, утешал родителей и наставников своимразумением. <...>и каждый в похвалу мне изъявилсвое удовольствие. <...>Память мне бог дал наудивление.<...> ученый из меня не вышел, да затоя родителей не ослушался, старость их успокоил,похоронил с честью. Послушание паче поста имолитвы! ”
这段话是契诃夫小说《草原》中的神甫赫利斯托佛尔在旅途中因读书的话题而想起自己的经历:聪明、记忆力惊人且喜欢读书,因遵从父母的意愿而没有成为读书人。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神甫是个中规中举的人,为人正派,忠于家庭,孝敬父母,有安慰自己使自己满足于生活的一套理论。他所代表的一类人应该说是生活中的正面形象,与唯利是图的商人库兹米巧夫、大富人瓦尔拉莫夫、身体强健而头脑简单的马夫迪莫夫等形成对比,并一同构成了作者笔下的芸芸众生。作者对神甫的态度不能说是赞扬,但与其他人物相比,至少是肯定的,大多是通过神甫在陈述中的自我肯定表现出来的。
4.3 通过比拟自我评价
“- Да, вздумал вот на старости лет... -сказал Христофор и засмеялся. - Записался, брат,из попов в купцы. Теперь бы дома сидеть да богумолиться, а я скачу, аки фараон на колеснице...Суета! ”
神甫本该在家里向上帝祷告,而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却也做起了商人的事情,他把自己比作“坐着战车的‘法老’”,对自己的虚荣心进行了自嘲,这种自我否定也是作者想向读者传递的态度:对金钱腐蚀人心的批判。
4.4 通过否定他人肯定自己
“- Я еще не настолько дурак, чтобы равнятьсебя с Варламовым, - ответил Соломон,насмешливо оглядывая своих собеседников. -Варламов хоть и русский, но в душе он жидпархатый; вся жизнь у него в деньгах и в наживе,а я свои деньги спалил в печке. Мне не нужныни деньги, ни земля, ни овцы, и не нужно, чтобменя боялись и снимали шапки, когда я еду.Значит, я умней вашего Варламова и большепохож на человека! ”
相貌和性情都有点古怪的所罗金应该是契诃夫在《草原》塑造的唯一正面的“聪明人”,很清楚金钱对人的重要性,但对金钱却不屑一顾,在金钱与尊严面前更看重的是怎样才像一个人。所罗金通过自己对瓦尔拉莫夫的鄙视进而肯定了自己“他的全部生活就是为了金钱和谋利;我呢,却把钱扔进炉子里去烧掉!”
5、 结语
主观情态性作为“人本主义”的核心概念,其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对其本质内容的认识上,还表现在它的意义类型方面。评价作为主观情态性的本质特征,其分类标准为主观情态性意义类型的划分提供了参考。讲述人、叙述者角度的“价值情态”,以及主人公自身角度的“认知情态”,通过文化价值观念、主人公内心独白等方式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同时把读者带入文学作品中的主观情态世界。
美国华裔文学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起,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层出不穷,大放异彩。早期华裔女性作家Edith、赛珍珠、汤婷婷,在中西文化夹缝中生存,在中西文化冲突下成长,她们的作品中不乏传统中国文化的书写。对祖居国文化,她们表现出双重态度:既旗帜鲜明歌唱...
去殖民化,又称非殖民化,是指一个地方因外国殖民统治,造成政治与经济上的不平等关系,转而进行独立及自治的过程。狭义上它指殖民统治终结,殖民机构解散,被殖民者在政治上获得独立。但是政治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其他方面的真正独立或平等。殖民主义会对被殖...
人类跨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的时间。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密切深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学者和各国有识之士的认同。...
英美文学作品通常是作者源于现实,将所知所想通过艺术手段凝练为文学作品。因此,英美文学作品带有作者生活的气息,在语言的使用上明显具有地方性语言特点。...
一、人物的感官描写作者在描写主人公道连格雷的外貌时,运用了大量的感官描写,这也构成了小说的美学要素之一。感官描写主要体现在作者的选词方面,如具体名词、描写绚丽的色彩词汇以及悦耳动听的拟声词汇。这些词汇的使用给读者的感官带来了愉悦的享受...
凤凰花又名凤凰木,因其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故取名凤凰花。它适宜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在越南的街道、公园、学校多有种植,以起到绿化街道及美化城市的作用。...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思想产生于《古事记》,《源氏物语》中的很多地方都体现出物哀.《源氏物语》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很多作品都深受其影响。...
戏剧性独白经常出现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已经成为英美文学作家的主要表现形式。戏剧性独白有其独特的特点,通常以诗歌的形式出现。...
美国自1776年独立运动至今仅有238年,其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也只有200年的历史。纵观美国的文学巨作,它们都在不同的故事中展现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国梦。从总体上来看,美国文学展现了美国梦不同的形态。由于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它所包含的美国梦或是鼓励人...
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803-1882)是十九世纪美国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散文与演讲优美而富有哲理,其代表作《论自然》、《论自助》及《美国学者》等均成为了传世经典。但其作品长期被西方哲学界所忽略,直到上世纪80年代,斯坦利卡维尔(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