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

语图关系研究中符号与图像审视(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3 共9173字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所处的这个正在“图像化”的时代对于我们认识具有深远的影响。当人类仍处于一个图像贫乏的早期时代时,人们认识世界所使用的符号很多仍是空泛化的。虽然早在古希腊就已经有了有关物质的“原子说”,但是当时的人们是无法得到一个关于原子的实显表象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已经得以将原子等对象呈现为图像,有关“原子”的符号也就得到了一种充盈化,我们也就能对原子所具有的表象实现一种确定。随着图像的增长,人类对于世界表象的理解越来越被实显化,即使是虚显的语言也已经越来越可以呈现为表象。我们因此也更能理解海德格尔所说: “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最后我们回到罗兰·巴特对于非编码图像信息的描述: 所指与能指之前的关系几乎是同语反复的。这样一种描述与其说是将照片等视为一种符号,不如更准确地说是在描绘图像本身。在我们观看照片时,“图像客体”所形成的“精神图像”和“图像主题”是十分相近的,在此意义上,照片是对拍摄对象的“同语反复”.罗兰·巴特本身就认为摄影是不同于其他一般图像的,本质上,摄影“具有某种同义反复的东西: 一只烟斗在照片里永远是一只烟斗,丝毫不能通融。”

  这里无疑是针对马格利特的《这不是一支烟斗》而言。作为一幅绘画,马格利特的烟斗所产生的“精神图像”与“图像主题”依然是有着差距的,它本身并不能达到摄影照片和摄影对象之间的相似,因而“这不是一支烟斗”这样一句话正是揭示了绘画产生的“表象”和现实烟斗表象之间的“裂痕”.同样的一句话却很难在照片中寻找到这样一种裂缝,这就是罗兰·巴特所强调的“不能通融”.

  从符号的视野看,语言虽然通过系统的差异确立个体的意义,但是不同的符号个体在指涉意义的强度上却是相对统一的。但是从图像的视野来看,广义上的图像更像是一个充满异质性的图像家族。

  图像都是能够呈现表象的,但是图像之间的异质性就在于不同的图像所呈现的表象与“图像主题”之间的相似度是有程度差异的。这里的“图像主题”意味着我们对于一种具有现实感事物的图像形象的意识。这里之所以说现实感的事物,就在于“图像主题”意识不只是指向现实的、实在的事物,许多不是现实存在的事物我们同样也可以形成相应的“图像主题”.我们虽然无法亲自看到真正的恐龙,但是我们却可以凭借关于恐龙的“图像主题”意识来确定不同的图像中,哪些形象是更加逼真的。正是通过“图像主题”我们才能确定不同图像呈现的“精神图像”的具体内容。就如梅洛-庞蒂所说: “与其说我看见了它( 指图画) ,不如说我依据它,或借助于它来看。”

  根据图像所呈现表象与“图像主题”之间的差异程度,我们可以将图像家族的不同成员进行一种链条式的归类。从最大的相近程度上开始,摄影和电影对现实对象的呈现是最逼真的。在此之后绘画中的超级写实主义,力求通过绘画达到摄影一般的真实感,其写实性使其自身介于摄影和绘画之前。

  一般的绘画则是人类传统中长期存在的图像形式,当然其中也能分成倾向于写实或倾向于写意的绘画。在此之后动画或者说漫画,作为一种追求娱乐功能的图像,本身就要求形象的生动与活泼,而不是逼真。绘画在从印象派、象征派到野兽派、立体派、抽象派等流派的发展过程中,欣赏者越来越不能区分绘画中的具体形象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图标或者商标也同样地不与现实事物的“图像主题”

  发生紧密的联系。在这样一个图像链中,书法艺术或者说文字在被看作图像时与“图像主题”差距是极大的,很显然地,书法中的“颜筋柳骨”的形象完全不同于解剖图中的“筋”和“骨”所呈现的形象。

  对于图像家族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要展示出图像自身内部所具有的异质性。通过这种异质性,我们可以看到越是所呈现表象与“图像主题”之间关联较弱的图像越是可能成为一种更有实指意义的符号。典型地代表就是文字,文字从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到现在文字形态的发展,正是与“图像主题”拉开距离的过程。另一方面图像的异质性也使我们可以看到在“图像化时代”中图像的增殖主要在于图像链的两个端点,一方面是追求图像的逼真,一方面是追求图像的抽象。再次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中更主要还是逼真图像的大量增长,抽象图像在现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绘画艺术中。

  三、小 结

  从符号的视野来看待语言和图像,那么语言无疑是一种实指的符号,如果将图像与其在同一等级上并置比较,图像在意指方面只能称为虚指符号。从图像的视野看,对图像的观看因其是一种直观行为而具有充盈的表象,是一种实显,而语言所属的符号行为因其空乏而只能是一种虚显。但是这样一种视野上的划分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在真正的现实经验中符号和图像这两种视野是无法鲜明地区分开的。这就像是索绪尔对能指与所指的区分,我们不能脱离一方而单独谈论另一方。

  当我们在阅读语言符号时,我们是不能脱离直观行为的,我们在对符号意义还原到一定表象时仍然要和图像意识相关联。当我们观看图像时,也免不了将图像和一定的意义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很大程度是通过了语言符号的锚定作用来实现的。通过这种符号和图像视野的划分只是能更好地使我们理解语言和图像各自的特性,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语图关系也不应只局限于这两种视野,艺术学、叙事学、意识形态等维度也是研究二者关系的重要方面。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指出语言和图像两者是紧密相关但又不可相互替代的。在“文学终结论”以及“图像化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应该看到不能将两者决然地对立起来。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必然要面对图像增殖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与其说是取代,不如说是交融。文学只是摆脱了纯粹文字的存在形态,或者加入插图,或者转化为动态影像,这其中都或多或少保留着文学性的东西。图像尤其是影视在表达思想意义方面也是绝脱离不了语言性的内容。因而在之后的时代发展中,必然是一个语言和图像在深层次进一步融合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也必将改变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W. J. T. 米歇尔。 图像学[M]. 陈永国,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32.

  [2]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05-306.

  [3]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 高名凯,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1.

  [4]屠友祥。 索绪尔手稿初检[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56.

  [5]赵宪章。 语图符号的实指和虚指---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J]. 文学评论,2012( 2) : 88-98.

  [6]ROLAND BARTHES. Elements of Semiology[M]. New York: Hill And Wang,1986.

  [7]ROLAND BARTHES. Image Music Text[M]. London: Fontana Press,1977.

  [8]段德宁。 施为性: 从语言到图像[J]. 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 2) : 182-187.

  [9]莱辛。 拉奥孔[M]. 朱光潜,译。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0]康德。 判断力批判[M]. 邓晓芒,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59.

  [11]米歇尔·福柯。 这不是一只烟斗[M]. 邢克强,译。 桂林: 漓江出版社,2012: 22.

  [12]倪梁康。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0.

  [13]倪梁康。 意识的向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外国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