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汉江流域水利建设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04-25 共7081字
论文摘要

  1 流域概况

  1.1 自然概况
  汉江是长江中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秦岭南麓,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于武汉市汇入长江,全长1577km,支流展延至甘肃、四川、重庆、河南4省(市),流域面积15.9万km2,水资源总量573亿m3,约占长江流域的5.8%,水能理论蕴藏量10831.6MW,其中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8167.2MW,流域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1.2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008年汉江流域总人口350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6228亿元,人均约17749元,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呈现出上游经济相对落后、中下游相对发达的局面,上游(丹江口以上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10600元,中下游(丹江口以下及唐白河流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21556元。流域耕地面积313.4万hm2,占全国的2.6%;粮食产量1747万t,占全国的3.3%;棉花产量30.87万t,占全国的4.12%;油料作物产量232.43万t,占全国的7.87%。流域工业以机械、电力、建材为主体,石油、化工、纺织及汽车制造具有相当规模,2008年流域内工业增加值2555亿元。

  2 建设必要性

  随着汉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管理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为了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了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济渭等跨流域调水及尽量减轻对调水区的影响,需要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灾害及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需要加强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因此,必须综合运用工程措施与科学技术、行政法律及市场等手段,不断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强化流域涉水事务管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加快推进汉江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1 流域现代化建设具备的条件

  (1)流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汉江流域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结合部,连接着中原、西北、华中、西南几大经济区。干流流经陕、鄂两省,2008年湖北省汉江流域地区生产总值达3666亿元,约占全省的1/3。沿江城市经济发达,是湖北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发展重心。陕西省汉江流域地区生产总值698亿元,占全省的约9%。流域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之一。
  (2)流域是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根据已有规划成果,到203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多年平均年调水130亿m3(其中调出汉江流域120.5亿m3),引汉济渭工程调水15亿m3,引乾济石工程调水0.49亿m3,引红济石工程调水0.92亿m3,共计向外流域调出水量达136.91亿m3。因此,汉江流域是缓解我国北方缺水、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要战略水源地。
  (3)流域是全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区。为确保国家批准的南水北调中线规划目标的实现及本流域供水安全,拟开展以下试点工作:①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和调度,协调流域内外各方用水需求;②实施河流健康评估,提出符合汉江流域特点的指标体系;③建设流域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实现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信息化;④建立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协调工作机制,规范水资源综合管理与保护。
  (4)流域是全国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试点。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精神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推进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汉江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提出了建设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水资源配置与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水利信息化体系、管理体制与制度体系等五大体系总体布局,并系统提出了整套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2.2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1)国家层面的要求。中央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同时也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必然要求水利发展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支撑。
  (2)地方层面的要求。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部分是流域的经济重心,经济基础较好,下游地区有孝感、仙桃、天门和潜江4个城市在“1+8”武汉城市圈内,是湖北省发展的重心,尤其随着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推进,作为湖北省经济发展重要轴线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提升。湖北省提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产业化结合发展,一方面充分利用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干流梯级开发和引江济汉工程兴建的契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推进汉江中下游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在保持汽车、冶金、化工、建材等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高新科技型产业的发展。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河南省部分包括南阳、驻马店、洛阳。这一地区虽处于河南省西南边陲,但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也是河南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对开拓河南省对外省开放和发展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3 建设目标与任务

  汉江流域水利现代化应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中心,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线,建立流域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及信息化管理体系,确保流域防洪、供水、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为促进流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1)水生态环境保护。汉江上游地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其发展规划尤其是产业布局,应严格按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的要求调整部署,严格控制高污染企业和限制重大工业产业布局;应当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积极开发绿色资源,壮大绿色产业,走环境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防洪保安。汉江上、中、下游因所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洪水特性等各不相同,须分别拟定防洪体系,合理安排总体布局。汉江干流上游河段位于秦岭与大巴山之间,洪水具有陡涨陡落、峰高历时短的特点,宜采取“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策略。汉江中下游流经丘陵、河谷盆地及汉北与江汉平原,河道受两岸堤防约束,洪水来量与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宜采取“上蓄下疏、蓄泄兼筹”的策略。丹江口大坝加高(二期工程正常蓄水位170m)给汉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带来了新的变化,应进一步完善上游水库蓄水、河道两岸修筑堤防、东荆河分流、杜家台蓄滞洪区及部分民垸分蓄洪水的防洪体系,确保流域重点城市和地区的防洪安全。
  (3)供水安全。汉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73亿m3,约占长江流域的5.8%,多年平均产水模数为36.6万m3/km2,人均水资源量1633m3,耕地亩均水资源量1219m3。汉江流域水资源总量虽较丰沛,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供水工程不足,且流域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济渭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水源地,2020年水平年,汉江流域向外流域调水总规模达106.4亿m3。因此,应在努力提高流域供水、灌溉保证率的同时,保障跨流域调水水平,以水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流域供水安全。
  (4)水库群联调。汉江流域已建大、中、小型水库2713座,总库容304.8亿m3,兴利库容157.8亿m3,按照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修编的《汉江流域综合规划》,汉江干流梯级开发方案以黄金峡、石泉、喜河、安康、旬阳、蜀河、白河、孤山、丹江口(170m)、王甫洲、新集、崔家营、雅口、碾盘山、兴隆15级为代表性方案,其中汉江中下游干流河段已建、在建梯级有丹江口(170m)、王甫洲(88m)、崔家营(64.5m)和兴隆(38m)。因此需要积极推进汉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通过科学、合理的调度运行,充分发挥水库群在防洪、发电等方面的综合利用效益。

  4 主要建设内容

  4.1 水资源及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以水功能区划为基础,通过对流域现状水质、污染源调查和分析,制定入河排污总量控制方案,以点源入河控制量和河流生态需水为水资源保护的控制目标,重点区域重点保护,采用多种措施保护流域水资源质量。严格执行水功能区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加快干流沿江重要城市河段水污染治理,抓紧唐白河、老灌河等支流综合治理,加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
  (1)加强南水北调丹江口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关、停、并、转污染严重的企业,提高工业废水处理率;加快库周及上游城镇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的建设,重点加强老灌河上游、神定河上游及库周县(市)的城市生活废水、生活垃圾处理;加大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控制面源污染。同时制定水源地保护的监管政策与标准,划分水源地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2)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在发展中推进调整,在调整中加快发展”的动态调整原则,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标准发展工业产业,降低污染和能耗。另一方面,从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按照“因地制宜、环境友好”的思路,促进流域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以满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的要求。
  (3)加强污染源控制与整治。加大汉江干流重要城市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加强工业污染控制,要求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推行清洁生产等措施,实现生产废水达标排放,做到增产减污或增产不增污;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汉江中下游“水华”防治;根据流域水功能区要求,结合污水处理设施和堤防护岸工程建设,对城市现有取、排水口进行优化调整和整治;积极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4)保障河流生态环境需水。建立生态可持续的水库调度方式,统筹协调防洪、发电等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运用先进的调度技术和手段,在满足中下游生态保护和库区水环境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协调好上游与下游、河流与湖泊等水体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关系,保障河流生态基流,使对中下游生态和水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5)强化节水,促进减污。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减缓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总量增长,努力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并养成节水习惯,通过管理、技术和经济手段,有效节约城市生活用水;应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减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降低用水量和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努力节约工业用水;应切实强化农业节水,减少水分流失和降雨期的排水量,避免农田中化肥、农药等污染物质排入河道,从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负荷量。
  (6)加强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完善地表水水质监测网络建设,加强地下水水质监测网络建设,强化重要省界、重要水源地和重要水域自动监测和远程监控,加强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和应急监测的能力建设,开展汉江干流、丹江口库区等监督性巡测,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4.2 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

  以流域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需水作为水资源配置的两个基础性目标,在此基础上积极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和引汉济渭工程的调水规模。水资源配置以干流水利枢纽工程为主体,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重功能,按照“电调服从水调、水调服从生态、生态服从安全”的原则,实现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同时积极推进流域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行城市生产生活节水减污措施,努力推进流域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1)统筹流域水资源配置及跨流域调水。在满足本流域生活、生产、生态用水要求的前提下,利用流域自然地理位置特点及水资源量丰沛、水质好的优势,实施跨流域调水,向京津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缺水地区供水,并进一步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与统一调度。根据汉江中下游的快速发展及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考虑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汉江水文情势变化及跨流域调水等可能对汉江中下游产生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开展引江补汉前期研究工作。
  (2)推进流域供水工程设施建设与改造。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的新建与扩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灌溉水利用率;推广节水、节能、高产、高效的灌溉新技术;同时兴建一批水源和灌区工程。积极推进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及更新改造,有条件的地区,增加一般中型灌区配套更新改造。积极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和旱作物喷、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灌区节水改造;进一步开展灌区渠系改造,扩大灌区末级渠道整治工作,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同时,新(扩)建一批大中型水库,保障城乡供水需要。

  4.3 防洪减灾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中下游干流堤防建设,以丹江口水库为骨干,干支流安康、潘口等水库配合拦蓄洪水,同时加强杜家台蓄滞洪区及部分分蓄洪民垸安全工程建设,加强流域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力度,提高防洪标准,加强流域重要城市防洪排涝及除涝工程建设,加强流域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建设,形成多维一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综合体系。
  (1)汉江中下游。汉江中下游防洪的突出矛盾是河道的泄流能力与上游来水不相适应,受两岸堤防约束,河道安全泄量远不能满足要求。汉江中下游防洪须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完善以堤防为基础,丹江口水库为骨干,杜家台分洪工程、中游分蓄洪民垸、干支流水库、河道整治相配套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组成的汉江中下游综合防洪体系。
  (2)汉江上游。根据汉江上游洪水及防洪特点,须采取综合措施,蓄泄兼筹。拟定上游综合防洪体系为:以水库为基础,河道整治、堤防建设相配合,并与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4.4 水利信息化体系建设

  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信息数据采集、网络传输、数据库、分析处理等过程信息化,同时加快建设流域防汛减灾指挥系统、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涉水综合监测信息采集系统、数据传输与存储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化平台,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为汉江合理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充分的依据。
  (1)综合监测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综合监测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包括站网建设、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等。通过建立综合监测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对水文、河道原型、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土保持、采砂等信息的定期或不定期采集和监测,满足流域综合管理各类业务需要。
  (2)数据传输与存储系统建设。建立核心层、汇接层、接入层3个层次的通讯网络。核心层设在流域机构;汇接层设在流域内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接入层设在重点地区水行政主管部门、重要工程和综合信息采集站点,按照就近原则和隶属关系接入汇接层。
  各层次网络间通过公网电路、自建光纤、微波电路以及卫星实现语音、数据和图像的实时传输。建设包含信息汇集与存储、信息服务和支撑应用3个部分的流域数据中心。
  (3)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建立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开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和综合决策会商等应用系统,构建基础数据信息平台、应用服务平台、综合会商和宏观决策平台,为汉江合理开发、有效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提高汉江治理的反应能力和决策科学性。

  5 保障措施

  汉江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起点低、任务重、要求高,不仅需要紧紧抓住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契机,利用好汉江流域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的相关政策措施,而且还要从流域层面搭建高效的投融资平台,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注重前期工作和科技支撑项目研究,为实现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提供保障,从而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搭建广泛高效的水利投融资平台。流域各级政府应深入贯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探索建立有效的水利建设资金投融资平台。①大幅度增加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②通过贴息、扶持、补助措施,充分利用好市场机制,用好各种信贷资金(包括小额贷款),调动社会资金投入兴修水利的积极性。③对一些城市供水、水电等有一定的水费电费收入的项目,可引入市场机制,比如搞股份合作制,或者BOT等方式兴建。④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用好现有的一事一议、奖补结合、先干后补的政策,尽可能调动群众投资投劳兴修水利工程的积极性。⑤有计划地利用部分外资。
  (2)建立健全流域涉水事务统一管理机制。建立由流域相关省级政府参加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协商流域水资源管理、调度、保护方案,共同检查和监督流域“三条红线”和考核制度的实施与落实。同时协调发电、调水、航运等重要取用水户建立汛末蓄水和年度水量调度会商工作制度。建立流域与区域、流域内跨部门水行政执法的日常联动机制,在协调和互动中推进流域水行政执法工作,逐步探索建立流域执法与区域执法相结合的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和流域内跨部门密切协作的联动机制。
  (3)加强水利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根据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提升流域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
  (4)强化流域水利建设前期工作及科学研究。注重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全面开展流域及区域综合规划、专业规划和专题研究工作,科学规划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同时注重从汉江流域水利发展和现代水利建设要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对重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要超前研究、大胆创新。当前的重点科研领域包括,汉江流域水资源与南水北调中线统一调度管理研究,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汉江中下游污染调查评价与对策措施研究等。

  参考文献:
  [1]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汉江干流综合规划报告(修订本)[R].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2012.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水利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