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计量经济学论文 >

我国地级市空间经济外部性实证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26 共4333字
论文摘要

  引言
  
  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投入共同推动了产业增长,这在经济理论中已经得到了共识,包括索罗模型在内的宏观经济增长模型对这已经进行了相当完备的解释和说明。然而,技术投入到底通过何种途径作用于增长?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其路径是怎么样的?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没有达成共识,争议主要体现在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这两个方面。

  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到底是地方化经济还是城市化经济,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我国的产业集聚从理论到实践,目前已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尽管集聚经济的作用被一再强调,但到底何种形式的集聚才是更有效率的?这一问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归根到底在于技术外部性的路径问题。在衡量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时,现有文献采用的是绝对测度指标(以规模衡量)或相对测度指标(区位熵、赫芬达尔指数),但并鲜有文献将这两类指标同时纳入。因此,本文将以我国地级市层面的数据为例,同时将这两类指标纳入,考察不同产业的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本文将利用1994~2012年30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的30个二位数制造业行业数据,对我国地级市层面的空间经济外部性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不同产业的空间外部性体现为城市化经济还是地方化经济,从而为地方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学理支撑和证据。

  1 指标选取、模型与数据

  1.1 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的指标选取

  对于城市化经济的指标选取,现有研究普遍采用赫希曼-赫芬达尔系数、基尼系数和其他产业就业规模这三类指标。

  1.1.1 方化经济指标选取本文选取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来同时衡量地方化经济水平:用产业区位熵来作为相对指标,用地级市该产业的就业规模作为绝对指标。其中,区位熵考察的是某一地区内某个产业的比重。具体计算来看,用该地区的这一产业占区域内总产业的比重,与全国范围内该产业占全国产业的比重进行对比,得到该产业占比的相对值:

  LQij=eiejEiE(1)其中,LQij表示地区 j 产业 i 区位熵,ei表示地区 j产业 i 的就业人数,ej表示地区 j 制造业总就业人数,Ei表示产业 i 的全国就业人数,E 表示全国制造业总就业人数。

  1.1.2 市化经济指标选取和地方化经济相同,我们同样采取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来衡量城市化经济。本文用该地区除该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就业规模作为绝对指标来衡量城市化经济,用赫希曼-赫芬达尔系数的倒数作为相对指标来衡量城市化经济。具体来讲,赫希曼-赫芬达尔系数的计算如下:HHIi= ?j ? is2j(2)其中,HHIi表示地区 i 的赫希曼-赫芬达尔系,s2j表示地区除产业 i 以外的其他产业的占比平方。

  1.2 计量模型设定

  根据CD生产函数 y=Kα( AL)β以及现有实证模型,我们将本文的计量模型设定如下对对数形式:【1】

论文摘要

  
  其中,α0是一个常数;α1、α2、α3、α4与 β1、β2、β3、β4分别表示各个变量的参数估计值;prd 表示劳动力生产率水平,该地区的工业总产值除以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得到,数据来源于各省市历年统计年鉴;Locl 表示用产业区位熵来衡量的地方化经济,用人口统计指标统计得到的分产业区位熵计算得到;Lndy 表示用产业规模来衡量的地方化经济,用本产业就业人数来衡量;Urbn 表示用赫芬达尔倒数来衡量的地方化经济;OLndy 表示用该地区其他产业规模衡量的城市化经济;k 表示资本水平,用人均资本存量来衡量,数据根据各省历年统计年鉴经张军(2004)方法计算得到;Comp 表示地区竞争程度,用该地区该产业的工业企业数量来表示;Inst 表示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用基础设施投资额来衡量;Edu 表示该地区的教育水平,用该地区的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εi表示随机扰动项。

  1.3 数据描述性统计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历年统计年鉴,以1994~2012年30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的30个二位数制造业行业作为研究样本。本文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下:

  由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指标采用的是各省历年统计年鉴,其他指标相应的也才采用这一数据,这样可以统计口径。从表1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初步统计不存在异常数据,各个指标的数据都相对合理。

  2 实证分析

  2.1 实证结果

  根据以上计量模型,实证结果如表2、表3、表4所示。

  表2是10个行业的实证回归结果,包括农副产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坯、羽毛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对于核心变量而言,Locl、lnLndy、Urbn和LnOLndy的结果在各个行业体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以Locl为例,在这10个行业中,绝大部分的估计值都显着为正,介于0.15-0.25之间,但在饮料制造业的估计值尽管为正,但不显着。而在烟草制造业,其估计值却为负,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烟草制作业的行业垄断特征造成的,导致地方化经济效应不明显。此外,lnLndy的参数估计值,在这10个行业中都显着为正;Urbn的估计值体现出了极大的行业异质性,正效应和负效应兼存,但都不显着;LnOLndy也仅在个别行业体现出了显着性。

  表3也是10个行业的实证回归结果,包括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疗制药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于Locl,在这10个行业中,有9个行业体现出了显着的正效应,说明地方化经济正效应的存在。但对于橡胶制品业而言,其显着值为负。变量lnLndy的估计值,与行业特征有极大的关联:既出现了显着的正效应,也出现了显着的负效应,同时某些行业的地方化经济的绝对值的影响并不显着。对于Urbn,估计结果在所有的行业仍然不显着,估计值正负兼有。而LnOLndy的估计结果仍然仅在个别行业体现出了显着性。

  表4是10个行业的实证回归结果,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作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工业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对于核心变量Locl,在这10个行业中都体现出了显着的正效应,估计值在0.17-0.26之间。而lnLn-dy的估计结果都为负,并且除了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行业以外,都通过了显着性检验。此外,Urbn的估计仍都不显着;LnOLndy的结果仅在通信设备、计算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和工业品及其他制造业体现出了显着的正效应。

  2.2 结论解读

  2.2.1 空间经济外部性的结果解读从模型整体估计结果来看,地方化经济在大多数产业中的影响效应都显着存在,而城市化经济效应在大多数产业都不明显。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绝大部分的产业都受到了城市化经济的显着影响,产业规模及其他产业对劳动生产率都有显着的提高作用。而对于城市化经济而言,同一地区不同产业间的空间经济外部性并没有体现出来。这可能的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产业都处于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之下,行业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沟通较少,政府间的政策计划、行业协同等也不多,导致产业间的这种知识外溢也较少,影响了产业间的空间外部性作用的发挥。

  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来看,以区位熵来衡量的地方化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但以产业规模来衡量的地方化经济在绝大多数产业中都显着为负。这可能的原因是,我国大多数产业的产业内的空间外部性已经实现,已经超过了最优规模“倒u型”曲线的顶点,导致现阶段产业规模的扩大,反而会降低劳动生产率。这具体的体现在,产业规模即就业人数越多,劳动力的生产率水平反而越低。

  对于城市化经济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而言,在产业间的差异性较大。以相对指标衡量的地级市产业的城市化经济效应,在大多数产业都为正,但并不显着;同时在部分产业却体现出了负效应,但也都不显着。而以绝对指标衡量的城市化经济效应,在部分产业体现出了显着的正效应,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坯、羽毛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等,但同时某些行业也发现了明显的负效应,如烟草制造业,这说明产业的城市化经济显着程度相差较大,这些差异可能与产业自身特征有关。

  2.2.2 其他控制变量的结果解读对于其他控制变量而言,人均资本存量(k)和平均教育水平(Edu)的估计结果都反映,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着的正效应。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例,相应的参数估计值分别为0.24和0.10,都通过了1%的显着性水平。这说明了,人均资本存量每增加1%,劳动生产率会提高0.24%;平均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会提高0.10%。通常来讲,教育水平更高的劳动力,可以更好的通过沟通、学习等途径获得外溢技术,从而提高生产率水平。本文的实证结果也正好符合这一观点。

  而对于以基础设施投资额来衡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言,所有产业中都发现了正向效应的存在,但在大部分产业中都不显着。这可能的原因在于,这些基础设施投资是偏向资本效率提升而非劳动生产率进步的,导致了这种影响效应并不显着。

  从竞争程度来看,行业内的企业数量(Comp)对劳动生产率起到了负作用,尽管这种效应并不明显。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结构与行业效率的关系一直是其研究的一个永恒话题。本文利用地级市的产业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则回答了这一问题。

  3 结论

  我国的空间经济外部性到底存在吗?以哪种形式的外部性存在?本文以我国1994~2012年30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的30个二位数制造业行业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

  本文结论发现,地方化经济效应在大多数产业中都显着为正,而城市化经济则对大多数产业都无显着影响。进一步区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后,对地方化经济而言,以区位熵来衡量的地方化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正效应,而以产业规模来衡量的地方化经济在绝大多数产业中都显着为负;对城市化经济而言,以相对指标衡量的城市化经济效应,并不显着,而以绝对指标衡量的城市化经济效应,在部分产业体现出了显着的正效应,城市化经济显着程度相差较大。总体来讲,对于技术水平较低、不足以支撑城市发展的产业而言,城市化经济效应体现的更加明显;反之,对于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而言,地方哈经济体现的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Catherine B,Schiffauerova A. Who's Right, Marshall or Jacobs? The Localization Versus Urbanization Debate[J].Research Policy,2009,38(2).
  [2]Lee B, Sosin K, Hong S. Sectorial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Growthin Korea Regions[J].Urban Studies,2005,42.
  [3]陈良文,杨开忠.产业集聚、市场结构与生产率——基于中国省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8,(6).
  [4]范剑勇,石灵云.产业外部性、企业竞争环境与劳动生产率[J].管理世界,2009,(8).
  [5]贺灿飞,潘峰华.中国城市产业增长研究:基于动态外部性与产业转轨视角[J].地理研究,2009,(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计量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