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内地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困境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我国现阶段医务社会工作的状况
【第三章】医务社会服务发展情况的研究方法
【4.1 4.2】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与外部支持系统
【4.3 - 4.5】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优势与困境
【第五章】中国大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建设研究参考文献
第一章 研究问题及意义
第一节 研究背景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制度处于摸索改革阶段,医疗卫生改革也属于其中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城镇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农村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也全面展开。
但仍有一部分低收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政策不够理解,还没有能力充分享受这一政策给自己带来的福利。这就需要一批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帮助其享受这一福利。
社会在发展,人类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自己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希望高层次的需求也能够得到满足,这就催生了医疗模式的转变。单纯的能够满足生理需求的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人对更高层次需求的渴望,医学模式开始向全人模式,即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转变。这就需要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现行的医疗体系中充斥着许多不和谐的声音,医疗资源紧张、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急需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来保护医务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缓解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协助病患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协助病患整合社会资源等等。
虽然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体系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却面临尴尬的境遇。主要表现在大众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同度低,不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准入机制和医院配备比例等,诸多因素导致我国大陆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受到限制。鉴于此,笔者尝试以 C 基金会为例,通过其在发展医务社会工作过程中的摸索,总结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点、发展策略,并分析其工作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困难,最终提出一条适合大陆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策略。
第二节 研究问题
基于对我国大陆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策略的研究,本文以 C 基金会为案例,分为一个主研究问题和若干个次研究问题。
主研究问题为我国大陆医务社会工作可以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笔者以 C 基金会为案例,期望通过借鉴基金会在发展医务社会工作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总结其存在的不足,最终尝试归纳一条适合我国大陆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策略。
次研究问题为 C 基金会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内容有哪些,C 基金会基于什么样的条件开展医务社会工作,C 基金会在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受到了哪些系统的支持,社会工作部内部的发展呈现什么状况等。笔者期望以此为基础,深入分析 C 基金会能够顺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条件,以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发展策略。
第三节 研究意义
本研究以 C 基金会社会工作部为例,尝试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和组织发展理论,分析 C 基金会社会工作部在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外部社会支持、基金会内部支持以及自身的服务模式,最终总结一条适合大陆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策略,以此推广医务社会工作,发挥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因此,本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以往学者们在医务社会工作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的政策、问题及现状上,鲜有学者从中观和微观层面研究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而本文尝试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和组织发展理论,以民间医务社会工作机构为例,分析医务社会工作得以发展强大的条件和策略。笔者尝试将社会支持理论运用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了解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获得的各个层面的外部支持;分析国家宏观政策在医务社会工作开展中提供的保障作用;分析与医务社会工作机构有合作的医疗系统、学校系统、社会大众和业务合作单位在机构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分析微观系统中患者及其家属等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总之,本文尝试以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去分析医务社会工作机构发展过程中各个系统给予的支持。
笔者同时尝试运用组织发展理论来解释医务社会工作机构内部发展的模式及对外部资源的利用。组织的发展除了需要外部资源的支持外,内部的发展同样重要。笔者从医务社会工作机构服务对象,工作队伍,工作职责和工作方法四个方面来分析机构内部的发展模式。
在社会支持理论和组织发展理论的支持下,笔者尝试提出一条适合我国大陆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策略。
二、实践意义。
医务社会工作在现行的医疗环境中应用而生,它作为患者的重要支持力量及医患间沟通的桥梁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本研究有利于增加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本研究不仅可以使更多的医院和社会工作机构了解医务社会工作,认识医务社会工作,而且可以增加普通大众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为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广泛开展奠定社会基础。
其次,本研究有利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通过借鉴 C 基金会社会工作部在发展过程中整合资源的方式、开展服务过程中对各个社会系统资源的协调与利用、服务对象及服务模式,从而为其他开展社会工作的机构开拓医疗领域的服务提供实践参考、为已经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机构提供发展策略的新思路。最终达到推进我国大陆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目的。
最后,本研究为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现实依据。通过详细介绍 C 基金会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过程中获得社会各系统的支持及 C 基金会在实践中面临的障碍等现实情况,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二章 文献讨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综合专业知识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二、医务社会工作。
范明林在《社会工作方法与实践》中将医务社会工作定义为:医务社会工作主要是指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从事预防、医疗和伤残康复等措施, 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来协助患者解决其有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效果的专业服务活动。
三、医务社会工作者。
Canon 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者是能全面理解社会问题,经验丰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致力于消除病人的环境或他个人态度中的障碍,引导病人处理自己的个人问题,同时配合成功的治疗,协助病人进行有效康复。
Cabot 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者是能够帮助病人适应住院(要向病人解释医院系统,如果他们害怕医院系统,要向他们提供支持;如果医生和护士没能向病人提供足够的病情信息,社会工作者就得去解释),协助病人适应出院后的回家生活(帮助病人及其家人理解病人出院后的身体状况,诸如可能会出现的残疾程度等)的人。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均指的是 Canon 的定义,即不仅协助病人完成就医,而且协助病人消除其环境或者个人态度中的障碍。
第二节 文献综述
近年来,由于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关于医务社会工作的研究也雨后春笋般涌现。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及港台地区医务社会工作现状和成效,我国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我国现阶段医务社会工作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与障碍,也有学者尝试对此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和对策。下面笔者就围绕这一主题将学者们所做的研究进行梳理。
一、关于发达国家及港台地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的研究。
鉴于美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较为成熟,日本医务社会工作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所以本文选取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为我国大陆探索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一) 美国的医务社会工作。
美国是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 1905 年美国就诞生了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到今天,大部分医院都设有医务社会工作部,为病患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美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美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者有明确的身份。医务社会工作者有着非常明确的身份定位------政府雇员,他们的工资水平与公务员一样,没有任何创收的指标和任务,主要职责是为弱势群体和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福利服务,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谋求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
第二,美国的医务社工等级分工非常细化。美国医院的社会工作者不仅有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而且分工明确,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部下属有主任、督导、顾问、社会工作研究员、社会工作员、助理社会工作员、社会工作技术员、社区工作员等人员,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团队,其中顾问及以上级别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
第三,政府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职责制定了清晰规范的标准。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包括增进医患间的沟通,整合社会资源为患者提供援助和支持;为医务人员提供支持性服务;参与医疗机构管理的过程,为管理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咨询和建议等。
第四,美国的医务社会工作有明确的门槛限制和配置比例。美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作为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类型之一,有很高的准入门槛,学历要求最低应取得学士学位,且必须接受过社会学、医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等专业培训,了解国家相关医疗政策。医务社会工作者是根据医院规模按比例配置的,与床位数的平均比例约为 1∶ 60;医务社工和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一样是医院的正式员工,医院是否设立社会工作部和专门的医务社工队伍成为评价医院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准。
可以看出,美国医务社会工作有比较明确的身份,清晰的分工,明了的工作职责,严格的准入门槛和配置比例等一系列制度化的政策。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目前尚无明确的政策,这将是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努力的一个方向。
(二)日本的医务社会工作。
日本受美国的影响,早在 1948 年就在东京杉并保健所设置了"医务社会事业系",开始了医务社会工作。但是,当时录用和被录用的人员都没有有关医务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在一片空白的情况下,日本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先驱们意识到接受专业训练和举办长期讲习会的重要性,并成立"日本医务社会事业协会",讨论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制度,制定出"医务社会福祉法案".
经过不断的努力,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被确定为社会福祉士,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对患者及家属的直接性和间接性援助。直接性援助包括经济方面的援助;对疗养中患者社会心理问题的调适和解决;对疾病信息的收集和提供等。间接性援助包括促进工作人员对病患的理解,提供关于患者及其家属社会方面的信息;提供对诊疗有参考价值和提高治疗效果的有关患者及其家属的资料;促进和建立家庭会、病友会;参加出入院委员会会议等。
除了对患者及家属的直接性和间接性援助外,医务社会工作者也为病患整合社会资源。包括为病患寻找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转院后其它医疗机构或出院后社会福利设施的选择和相关信息的提供;居住的确保,对复学、复职的援助等。
但是在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中日本的医务社会工作所承担的职责也不一样。在特定职能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承担着与下级医院、保健福利机构、诊疗所的协调和协作,以及团队医疗形成和促进的职责。在社区医疗支撑型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承担着给患者提供和介绍医疗机构的利用方法,处理介绍来和被介绍出去的患者的相关工作。在疗养型病床群,医务社会工作主要是对病情反复的患者做能持续接受必要的治疗和护理的环境整理,及患者和家属今后生活方式的自我决定时的援助活动。精神科医院里医务社会工作者承担着精神障碍者的社会回归和在社区的生活支援工作。除了以上工作范围之外,日本医务社会工作还在患者功能恢复、终末期治疗护理、居家介护支援中心等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日本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日本医务社会工作是在前人组建协会,讨论身份,提名议案的基础上,以颁布《医务社会福祉法案》为契机,从而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
由此可见,在推进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中,也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将医务社会工作纳入医疗机构评价标准,并根据医疗、保健机构职能基准规定设置医务社会工作者岗位编制。可以利用现有医务社会工作的基础框架进行调整,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港台的医务社会工作。
我国港台的医务社会工作深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发展程度比较高。无论从法律制度,还是职业资质认定,角色功能和医院内的配备比例都有明确的规定。
首先,港台医务社会工作有比较明确的配备比例。香港,台湾医务社会工作有较为完善的医务社会工作师工作执照制度和比较明确的床位与医务社工师比例制度。在香港,医务社会工作者由香港社会福利署向医院派出,而且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数量和医院床位数的比例明确规定为 1:90.
在台湾,平均每 100 张床就有 1 名医务社会工作者。
其次,港台均有医务社会工作者比较明确的资质认定。台湾从 1997 年开始第一次社会工作师考试和 1998 年进行第一次社会工作师检核考试(即只要符合有关条件,向"考试院"提出申请,经"考试院" 考选部的社会工作师考试审议委员会核准, 可免试其中的部分科目, 但仍须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
再次,港台的医务社会工作者有自己比较明确的角色和工作内容。香港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并不隶属于医院,而是站在"第三方" 的角度上为病人服务,而台湾的医务社会工作者隶属于医院。
港台的医务社会工作范畴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状况,与患者协商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提高患者自助能力;(2)在医院内部改善对患者服务的政策、措施、程序,倡导各项符合医患双方利益和谐的方案与政策,(3)发挥资源整合作用:协助患者寻求和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4)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包括提供就业政策信息、经济援助政策信息、协调心理和人际关系,避免因疾病引起的社会工作障碍;(5)提供健康知识的宣教:开设疾病常识知识讲座,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心理辅导工作;(6)对患者家属情感方面的支持,协调家属内部之间的矛盾,医患关系等;(7)提供出院、转院等相关的服务;(8)解决医患纠纷。从以上可以了解, 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条件主要有:医务社会工作者的隶属及待遇、相关法律或团体的规范、支持及社会工作者资质的认定。
二、关于我国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研究。
1. 医疗模式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逐渐从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疗服务中不仅看到患者身体的症状,也注意到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突出强调把人的健康看成一个整体,注重患者身心的体验,对患者的健康进行综合的社会评估,强调健康和疾病的整体协同作用,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协助医疗团队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医务社会工作者在新的医疗模式中,从生命整体出发,分析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疾病,心理健康所起的综合作用,关注患者的社会属性,弥补了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强化人文关怀。因此,充分发挥医务社会工作的作用,努力实现医疗服务的"全人"服务目标,对于促进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医患关系的紧张。
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与现代化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时期。
从社会管理者、卫生决策者、医疗机构、医院管理者、医护人员和广大病人的视角看,他们的共同关注点是改善医患之间结构性紧张状况,改良医托、医闹蔓延横行的现实状况,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人文关怀色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公民健康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目前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医源性成因、医疗技术性成因并不占主导地位,恰好相反,大量实证研究和调查发现,医患之间沟通、医护人员对病人的态度和社会心理因素是主要原因。显而易见,非医疗技术的医患沟通、相互信任、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等占重要地位,直接影响医疗质量,这意味着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维权,提高医疗质量和改善健康状况,是当今医疗改革的一大重点问题。
医务社会工作以"尊重个人权利,关注个人需要"为价值取向,从患者的需求出发,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通过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来协调医患关系,为医患间信息传递搭桥架梁,以此营造医患间相互信任,整体就医环境温暖和谐的就医氛围。从这个角度来看,医患关系是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初期的最佳介入点和赢得专业地位的服务领域。
3. 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需要。
我国进行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其目的就是从制度上维护公民的健康权利。健康权利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社会福利保障等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是宏观角度的政府行为。在社会层面上,医务社会工作则能够有力保障医疗制度的顺利改革,医务社会工作可以合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不同层面综合解决,协助解决医疗问题,为医疗行为起到倡导和控制保障。
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不断凸显,而现行的医疗保障水平较低、覆盖面较窄,致使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保障,这就需要医务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整合社会资源的作用,为受助者提供帮助,保证其顺利就医。同时,医务社会工作者掌握一些在医疗过程中涉及的法律知识,能够为患者及家属提供这方面的咨询和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医务社会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介入医疗保险问题,从而解决医生与普通参保者在医疗保险方面的纠纷,一方面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给予参保者支持,使其最大化使用医疗保险;另一方面也给医生塑造良好形象,使其利用工作便利从医疗保险中谋取私利的不良形象中解脱出来。
总之,我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需要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虽然城镇医疗保险已实现稳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全面开展,但是参保患者、农民对相关医保政策、管理的认识还不够,需要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为参保人员进行宣传和解释,使新型医疗卫生制度能够深入人心,顺利推行。
三、关于我国现阶段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
早在 1921 年北京协和医院就对医务社会工作展开了探索。在美国医务社会工作者普爱德的帮助下北京协和医院创立了医务社会服务部,当时借鉴的是欧美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主要开展医疗救助及家庭随访等社会服务,为病患整合资源。由于我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1952 年社会工作教育中断,医务社会工作也逐渐从医疗体系中退出。2000 年 5 月,上海东方医院首先成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随后,北京、深圳、上海、山东等城市的医院也先后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部,使得医务社会工作重新出现在医疗体系内,为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专业化服务。
但在实践过程中,我国大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整体上仍处于摸索阶段,呈现多种不同的实务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
(一) 历史渊源模式。
历史渊源模式的典型代表为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这种模式主要借助于西方教会和慈善基金会的力量,在西方医务社会工作模式的影响下发展而来。
(二) 社会工作推进模式。
社会工作推进模式的代表为上海东方医院,这种模式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借助于政府的推动。
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培养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规定院内配备比例,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等。
(三) 公共关系管理模式。
公共关系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医院内公共关系薄弱的方面开展工作,为医院建立良好的公众口碑,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及融洽的工作环境。
(四) 医患纠纷处理模式。
医患纠纷处理模式的典型代表为北京朝阳医院。这种模式的工作职责比较明确,即促进医患沟通,防范医患矛盾,杜绝医患纠纷。
(五) 康复医学模式。
康复医学模式的典型代表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博爱医院。该模式中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职责就是帮助病患提供相关康复服务,为病患提供相关法律政策信息,调试残疾人社会关系等。
从以上五种模式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各异,政府支持力度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工作职责不同,使得我国医务社会工作面临半专业化的状况。我国的大多数医院,尤其是三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医院内现有的科室都不同程度的承担着部分医务社会工作内容。如医务科承担着医患间关系的协调工作,增进医患沟通、增进医患互动,营造医患互信的就医环境;宣传科承担着救助就医困难的弱势群体,为患者寻求资金,联系医疗资源,改善社会关系等;党委同时负责接受患者及家属的投诉建议,处理医疗纠纷等。除了医院内各科室承担部分医务社会工作外,医院内医护人员及行政领导等在日常工作中也承担调解患者心理不适的一部分"医学以外"的职责。
总之,我国现阶段的医务社会工作体现较多的行政性文化色彩,无论在理念,还是在方法上均与专业社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属于一种"半专业化"的医务社会工作。
四、 关于我国现阶段医务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障碍的研究。
研究发现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已经起步,但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社会认同感不强,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专业人才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一) 社会认同感不强。
2007 年 11 月,卫生部"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和岗位设置政策研究"课题组的调研发现,很多人对医务社会工作缺乏认识,不清楚该工作有何作用,不知道它的存在价值。缺乏更多人主动参与和支持,医务社会工作开展并不顺利。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感不强是影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除了社会成员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同感不强之外,医院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识同样不足。医院内医生,护士在医护方面有着精湛的技能,在以医治为主的医疗系统中,以人文关怀为主的医务社会工作的作用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到,无论管理者,还是医生,护士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职能和作用都没有足够的认识,与志愿者、义工混为一谈。
政府还未在整体层面上认同医务社会工作。在传统民政工作的影响下,政府部门把社会工作当做行政工作对待,相应的,医疗主管部门也就把医务社会工作划归医政部门负责,并没有真正把医务社会工作当作一个重要的专业领域来发展,也没有形成培养和吸收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机制。
(二) 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
社会工作的定位是指社会工作作为现代社会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把社会福利服务中需要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职位跟不需要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职位区分开来,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给予专业工作者适当的薪酬待遇、社会认同和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我国的社会服务主要由政府主导,民政部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对社会工作的准入领域和准入资格也做了相关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在内容上过于抽象,既没有社会工作者的职责要求,也没有配置的数量规定,对于在实践中开展的社会工作明显缺乏引导作用。
2007 年 7 月的《卫生部人事司"医务社会工作者调查与政策研究"报告》显示,"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是个崭新的理论、政策、实践议题,卫生决策者和医疗机构管理者对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认识滞后、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导。
2009 年卫生部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件中提出,鼓励"医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探索解决医患纠纷的新途径,增进医患沟通".这只是为医院的社会工作做了功能性定位,对于社会工作在医疗卫生服务的推进并无实质性的政策规约。虽然医疗部门已经认识到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领域的作用,但是关于医务社会工作的政策仍然不具有指导意义。医务社会工作缺乏具体的资格认定标准,执业注册,职称管理与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现有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人才培养方面,基本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权威的的伦理守则、没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和职业范围。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建立和完善是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前提,要想使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体系内发挥作用,就要加大力度建立医务社会工作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制度。
(三) 专业人才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近年来,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虽然日益增多,但大多数社会工作院校没有开设与医学基础知识相关的课程,其所培养的社会工作者在医院或康复机构工作常常因医学知识的缺乏,而影响到与医护和患者的沟通。一些院校虽然开设了医学方面的知识,但学生在医疗机构的实习时间有限,根本达不到标准,无法起到锻炼和学习的效果。
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医务社会工作者不仅人数太少,而且专业水平不高、缺乏实践能力,远远无法满足病人、医院等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
五、相应政策建议。
(一) 提升医务社会工作的认同度。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福利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正在逐渐完善。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建立在福利制度上的事业,可以为医疗环境的公正、公平、人民的幸福、安康提供支持。为了发挥医务社会工作的作用,首先应该大力宣传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和其扮演的角色,让社会公民了解医务社会工作;其次,在医院内将医务社会工作者、医生、护士作为一个团队为患者服务,让医院内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医务社会工作,认可医务社会工作。再次,政府部门应该对医务社会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改变其原有的态度和看法,将医务社会工作视为一项专业技术,为其参与到医疗团队的工作中奠定思想基础。
(二)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政府的作用在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可以调配卫生资源,制定卫生政策来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应当立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价值目标,对医务社会工作进行政策开发。将服务病患较多的三甲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纳入岗位开发的对象,在吸纳先期探索者的创新经验的前提下,统一表述岗位类别、业务领域和服务职能。
卫生主管部门应成立管理机构和制定工作机制,进一步研究卫生系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和岗位设置等相关理论与政策议题;同时要对医务社会工作者采取资格认定,使其有晋级与发展的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医院医务社会工作人力资源计划、招聘、选择、开发、绩效评价、薪酬和福利、职业安全与健康等,又有利于促进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三) 培养人才。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只能采取学完某一科后再进行另一科的快速培训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职业医生去学习社会学知识成为社会工作者,另一种是社会工作者经过简单医学教育成为医务社会工作者,即在相关的高校设立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开设医学相关课程,并请港台,或者欧美的有经验的学者为学生授课和实务训练。
开展医务社会工作,首先要培养具有医学知识的社会工作者;其次,开发医务社会工作的实习点,配备专业的督导老师,定期对学生在具体的工作领域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再次,医疗行业既要设置医务社会工作的岗位, 同时要对进岗的社会工作者进行资质认定, 并参考我国试行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 评定其等级, 给予不低于医院医生平均收入的工资待遇。
六、评价及小结。
医务社会工作在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以及医学模式由单一的生物模式向全人模式转化的契机下被重视,但是由于各种限制因素,使得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体系内的开展并不如意,仍处于摸索进入阶段。笔者通过梳理以往文献,发现大多数学者对医务社会工作的研究是以静态的描述分析及建议为着手点,介绍国外成熟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启示,分析在我国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描述现阶段所处的尴尬状况及面临的各方面问题。总之,学者们在医务社会工作方面的研究偏向于现阶段医务社会工作面临的状况及问题。
也有少数学者对现阶段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状况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但是笔者看来,这些建议和对策大多是从宏观政策方面入手的,层次比较高,只能靠政府从上至下的推动以及社会大众的认可来实现。很少有学者在微观层面,从动态的发展过程来研究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而笔者尝试从微观层面,以机构动态的发展过程为切入点,从机构最初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摸索,到工作模式的逐渐稳定及其在发展医务社会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为资料来探索一条适合现阶段我国大陆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策略,以此为其他民间组织或者医疗机构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提供参考,为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探索路径。
题目: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社工的本土化发展探究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现状: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特点1、制度对象的传统性2、制度内涵的异质性三、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
文章介绍了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 分析了阻碍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因素及原因, 针对存在的阻碍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整合多元力量, 拓展支持体系;社会工作主动渗透;量化工作成效, 提高专业认同...
三、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干预家庭暴力的现状(一)干预家庭暴力工作取得的成效。1.推动干预家庭暴力的立法。作为法治社会,以法律法规来保证受害人权益是最根本的方法,家庭暴力中尤其是夫妻间的家庭暴力,受害者多为女性。所以关于保证妇女权益的法律在...
前言我国的社会工作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与国外相比还比较短,在最初发展社会工作时,我国引入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但是随着职业化和专业化道路的探索发现,我国的社会工作长期都处于瓶颈阶段。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和谐社会的发展,由此也促进了社会工作...
第四章研究发现第一节社会工作服务C基金会社会工作部在外部资源和基金会内部的支持下,经过三年半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策略,有明确的服务对象、稳定的工作队伍及清晰的岗位职责、专业的工作方法。下面就详细介绍社会工作...
第五章结论和讨论第一节研究发现从C基金会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可以看出,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在政府助推力不是很大的条件下,由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发挥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在由下而上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要突破束缚,借助守门人进入医疗体系内...
第二章案例资料分析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医务社会工作的研究必然少不了对一线实务工作的观察参与和调研访谈。虽然目前国内真正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医院并不多,但是他们的实践活动还是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丰富的一手材料。2011年初J医院组...
引言社会工作是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为学科基础,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为直接工作方法为案主(client)提供专业服务,帮助案主解决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帮助案主重塑自...
结论与讨论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实务,这是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医疗改革和福利制度改革的趋势。但是医疗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并不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在从事。在这种背景下,专业社会工作的生存和发展必然是嵌入性的,嵌入的主体即...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通过医务社会工作这一润滑剂来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以改善当前我国医疗纠纷多、医患矛盾突出的现状.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且发展不完善,这决定了作为分支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和研究也不太丰富.国内有关医务社会工作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