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

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社工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1-29 共4344字
论文摘要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和科学方法。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形成了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该时期的社会工作受到严格的体制制约,发展举步维艰。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社会工作有了显著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工作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各地的社会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并积累总结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为我国社会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制度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由三大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 的调整、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引致的失业和再就业问题; 由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引致的赡养服务、家庭关系调适问题; 以及由公共安全、公共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引致的善后处理问题等。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社会问题迫切需求社会工作参与到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之中。因此,加强社会工作管理,发挥社会工作的协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社会工作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的参与在体制、制度和理念等方面促进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社会工作的加入是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这是对以往主要以政府力量进行管理的体制、制度的改进;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以其“助人自助”的理念介入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创新着社会管理的理念; 再者,社会工作以其专业化服务的方法介入社会管理,也会对原来比较陈旧甚至过时的管理方法进行改造,从而真正提高社会管理的效果。

  (一) 社会工作创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工作就扮演着协同参与的角色,它的本质是服务社会。如果从预防问题,把问题和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的角度来看问题,社会工作的以人为本、贴近群众特别是有困难群众的细致服务就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面对和解决诸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一定的层次性,大致可分为: 宏观问题、中观问题和微观问题,社会工作中的三大经典方法即社区工作与社会政策、团体工作以及个案工作可以各有侧重地对应地解决上述三类问题。

  (二) 社会工作拓展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机制

  社会工作的诞生和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新的体制,就是“社会助人系统”,该系统一方面通过社会福利机构如社会福利院、孤儿院、养老院、慈善机构等各类社会工作机构为各类人员提供社会福利; 另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电子网络等非福利机构的爱心行动为一些有特殊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这是由人的基本权利所决定的,是对个体的人格和尊严的尊重,是对原有两个子系统不足的弥补,更是社会工作实务与专业发展的贡献。

  (三) 社会工作丰富了和谐社会福利发放体系

  传统的社会福利通常是作单位的职业福利和政府部门提供的社会救助来实现,社会工作机构中的社工、志愿者通过提供劳动、心里慰藉等服务,实际也是个体内在需要的社会福利。所以说社会工作在拓展社会和谐的机制同时,也丰富了社会福利的发放体系。

  (四) 社会工作增加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资本

  社会工作十分重视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本的运用。社会工作理解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是引起积极变化的重要工具。社会工作使人们一起加入社会发展的过程,努力加强人们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做出有目的的努力以促进、恢复、维持和提高个人、家庭、社会群体、组织、社区和社会的福利,这就是社会资本的积累。

  二、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成效

  经过长期的学习探索和发展实践,我国的社会工作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会工作领域在逐步扩大,专业人员数量在逐渐增长; 政社合作和校社合作交流开展顺利,资源互补; 社会工作朝着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服务理念不断深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解决社会问题成效明显。

  1、社会工作范围逐步扩大,专业机构、人员数量逐渐增加。目前,在相关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大部分省市的社会工作都已经从民政领域拓展到矫治帮教、教育辅导、精神卫生、民族宗教、计划生育、信访维稳、应急处置等领域,初步实现了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广泛开展,实现了社会工作从社会工作推动部门由单向多,社会工作服务范围由窄向广,社会工作覆盖区域由小向大,社会工作受益人员由寡到多,基本实现了我国社会工作协同效应。

  根据中国民政部 2012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止 2012 年底,全国共有社会服务机构 136. 7 万个,比上年增长 5. 6%,其中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已经增长到 2400 多家。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已经突破 36 万人,其中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 12. 38万人。

  2、社会工作机构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制度化发展更进一步。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制度化转型。一方面,部分高校相继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打造实习基地、深化实务研究,培养社工人才。另一方面,相关部门深入开展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认证。根据中国民政部数据显示,目前,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人员 123833 名,仅2013 年全国就有近 27 万人次参加社工培训。而全国已通过专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水平考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 36 万多名。

  此外,在标准化、制度化上,相关省市建立的职业资格制度、注册管理制度、职业守则制度、岗位配套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岗位轮训制度等也从制度层面对社会工作培训教育进行规范与指导。

  3、服务理念深化、服务层次升级、服务成效明显。强化以人为本服务意识,深化为民服务价值理念,完善服务设施、拓展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升级服务层次有利于全面优化健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促进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二)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问题

  1、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供给不足、服务水平层次低、激励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虽然目前我国有 200 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培养输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但是成熟健全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在高素质专业化社工人才的供给方面,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缺口。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未来需要 300 万人以上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但就目前仅有的 36 万多社会工专业人才来说,社工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

  2、自主独立性弱、综合能力欠佳、粗放经营,管理问题突出。虽然我国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但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机构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均隶属于体制内类型即主要是政府自上而下运作而成,是典型的政府主导性非营利组织,行政色彩浓烈。一方面,缺乏自主独立意识的社会工作机构办事效率极低,经营粗放,行政管理色彩浓烈,在员工聘用、服务项目选址、资金运用上都受到严格的体制约束。

  另一方面,个别社会工作机构工作人员机关化倾向明显,本应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尤其是弱势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代表的社工人员却转变为代表出资方利益和需求,忽视真正代表利益方的诉求。此外,由于长期依赖于政府支持,社会工作机构的资源整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对外合作能力都存在短板,难以参与开放化的市场竞争,最终大多数有政府扶持的非政府组织都普遍存在存活率不高的问题。

  3、创新运作不够,经费力量支撑不足,机构资源浪费。目前,我国部分社会工作机构采用项目化运作方式,这种项目化运作方式其初衷是走出一条品牌化、创新化、效益化道路。但是在项目化运作过程中,由于思想理念发生扭曲和操作方式方法不当,以致建构的大量所谓品牌项目实际上都是资源堆积型项目,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和关键创新要素植入。另一方面,就目前而言,少有政府将社工购买纳入财政预算,加之社工机构政府购买不足,扶持资金、民间公益捐赠的不到位,导致经费成为制约社工机构发展的硬性障碍。经费不足,社会工作者的待遇得不到保障,队伍不稳定一些问题随之而来。此外,“项目购买”制让社工机构本身的压力很大,因为很容易出现没有项目承接的“真空期”————没有经费来源,就发不出工资,就不敢储备社工,导致机构持续运营困难。

  三、对策建议

  (一) 建设稳定、专业的社工人才队伍

  一要依托高校,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要加强相关岗位在职人员的培训,通过对民政、劳动、卫生、学校、青工妇残联、社区等部门在职人员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强化他们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服务方法和技能,实现在职转化; 三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社会工作人才使用体系、社会工作人才激励体系,全面落实社会工作者的待遇和保障。

  (二) 完善扶持政策,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加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加快从“养人办事”向购买服务转变。将现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不能、不便或做不好而老百姓又迫切需要、必须完成的社会服务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形式委托给社工机构承担。逐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来源和数量,拓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和范围。

  (三) 增强社工机构自立能力,拓展经费来源,提高机构存活率

  可采取在社工机构初期由政府扶持,随着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政府逐渐撤离,实施自主运作的机制,增强社会工作机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自我运作”的能力。在拓展经费来源方面,一方面要争取将社工购买纳入财政预算,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民间资金进入社工领域。政府部门或新闻媒体要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社会组织进行捐赠,专门用于社工机构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民间社会工作机构为主体,由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运作和发展机制。最后可以通过税费减免、办公场地租赁费用补贴等方式日常运行成本,提高社工机构的存活率。

  (四) “项目购买”和“岗位购买”双向并行,完善工作岗位设置,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社工服务“项目购买”可充分发挥机构自主性,也保障了机构较高的公益性及社会角色,而“岗位购买”则使社工工作相对稳定。和谐社会是一个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和谐的中国梦就是要在实现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时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社会工作发展,发挥社会工作管理的协同作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对于构建和谐中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董瑞丰,李洁. 社工: 准备登堂入室[J]. 瞭望,2006(7).
  [2]彭善民. 上海社会工作机构的生成轨迹与发展困境[J]. 社会科学,2010(2).
  [3]王青山. 试论社会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J].社会工作,2003(1).
  [4]何雪松,陈蓓丽. 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J].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返回:社会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