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网络传播心理学下探究毕福剑事件

来源:视听 作者:杨莉
发布于:2017-07-04 共3895字

  摘要:“:毕福剑事件”第一代传播者身份隐匿,各次代传播者和受传者角色间或交替,网络传播媒介复杂化,以此为契机而发酵的网络事件传播和评议的速度与范围是惊人的。可从心理学角度为这些现象寻求依据,并探讨网络异军突起时代的网络新闻传播现状,媒体和受众发现、讨论、挖掘新闻的心理及动机,从而更好地揭示网络新闻传播现象。
  
  关键词:毕福剑事件;网络传播;心理学。
  
  2015 年,“毕福剑事件”引起网络轰动,事件已过,但对毕福剑的新闻报道并没有消失。近年来,网络传播心理学在拓宽研究方向,从心理学视角分析该事件和各个传播要素,可以更全面地解释新闻事件的传播机理和网络新闻传播背后深层次原因。
  
  一“、毕福剑事件”总括

        2015 年 4 月 6 日,一段疑似央视着名主持人毕福剑在饭桌上唱评《智取威虎山》的视频流出,视频中他边唱边戏谑,对毛泽东使用了羞辱性词汇,称他“把我们害苦了”等等。而后,毕福剑从央视屏幕消失,从此状况不明。但是新闻的报道和解读始终没有中断,自 2015 年 4 月到 2016年 6 月,分别以爆炸、集中、分散、零星报道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内容从前期的热烈讨论、评议事件本身到对毕福剑相关人等的追踪,再到探究毕福剑现今的生活状态、就业状况等。但无论如何,这些关注证明“毕福剑事件”余波未了,毕福剑始终没有逃离公众评议的视线。
  
  (一)“毕福剑事件”之于当事人

        虽然时下一些明星为了名利不择手段,利用出位的语言和行为博取关注度,但此事件中,毕福剑名誉受损、工作不保,对其百害而无一利,显然不存在当事人为牟利、博眼球而炒作的心理动机。所以,此事件是当事人不知情、传播者身份不能界定,事实不明朗、偶然的、突发的,包含名人、丑闻各种要素集聚的特殊新闻事件。
  
  (二)“毕福剑事件”之于传播者和受传者

        首先,把视频传至网络(称“第一代传播者”)身份不能确定,仅有的消息来源于网民的推测,并无明显的证据指明;其次,受传者:普通的网民、公众号、各大门户网站、权威媒体机构等;再次,由于事件在网络的传播、互动,传播双方互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相互作用,形成高强度的传播环流,最终形成舆论漩涡。
  
  二、心理学视角探析“毕福剑事件”
  
  (一)“第一代传播者”选择网络爆料心理

        纳德·布罗德本特所指出的认知的讯息处理模式---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即认定内在心理状态的存在(如信仰、欲望和动机),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人们对网络的认识和认知体系决定了个体行为:网络媒介具有及时、便捷、互动、隐匿及传播广泛等特点,在媒介使用的“期望价值”上,网络媒介满足了个体的某种需要和期待,因此,网络成为网民观点表达、信息传播的首选。
  
  再次,由于匿名性而导致的传播心理使网络传播实质上比现实生活更开放、更自由、暴露的东西更多,反之,网络的虚拟性、公开性和自由性又促使了网络的匿名化。匿名性减少网络使用心理压力的同时创造了畅所欲言的气氛,此事件中“第一代传播者”的网络匿名,避免了直接的人身攻击和评议。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自媒体的加入,互为传受双方的身份模糊,自由意见的发表不受约束,从而使传播面积更大、范围更广、速度更快。
  
  (二)互为传受者双重身份的媒体报道心理

        K·勒温和 E·托尔曼实验研究证明: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他们期望得到所向往的东西而回避所厌恶的东西。①新闻媒体同样期望传播活动可以转换成某种效益,所以这种效果的实现与获取并非是盲目的,而是注重传播内容设定以迎合受传者。新闻报道者根据受传者心理推测传播期待,进行技巧性报道以满足受传者或激发受传者“潜意识”,吸引并利用受者兴趣,通过解疑答疑来强化事件,达到扩大新闻影响力和传播范围的目的。具体表现在及时掌握事件发展动态,新闻标题多成疑问句式,满足受传者自我表现意愿和释疑冲动心理,内容“挑逗”受众神经。如单仁平《毕福剑“不雅视频”流出谁之过?》,大量问题式报道“你如何看待视频中毕福剑的言论?”“对于将视频发布到网上的涉事者,你怎么看?”“你是否认为毕福剑会因此遭到封杀?”
  
  传播活动一开始,就包含着媒体对传播效果的设定,传播主体期望通过传播活动产生“预期效果”.不雅视频爆出之前,就有毕福剑辱佛事件,这是继龚琳娜、老锣夫妇表演《法海你不懂爱》之后,再次发生的戏谑佛教祖师、挑战娱乐底线事件。当今互联网大容量存储和搜索便捷等诸多特性,信息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累加,这种特性使网络媒体方便整合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随时为自己的传播效果服务。不雅视频爆出再次强化公众对毕福剑不良形象的追讨,考虑到对公众人物的兴趣和事件的争议性,媒体开始引爆公众情绪。这种“借力打力”的媒体报道手法和态度在报道中经常可见,毕福剑坏了名声、丢了饭碗,而媒体充分搅动网络舆论场,增加了点击量和阅读量,收获颇丰。(参见表 1、表 2 数据)。
  

  表一。

  

  表二。  

原文出处:杨莉. 心理学视角下网络新闻事件探析——以毕福剑事件为例[J]. 视听,2016,(09):125-12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