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肖战粉丝事件"中粉丝文化的负面效应研究

来源:视听 作者:任正雨
发布于:2021-11-06 共387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第五篇:"肖战粉丝事件"中粉丝文化的负面效应研究

  摘要:社交媒体凭借海量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征,使当代粉丝文化呈现出新特征,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通过回顾"肖战粉丝事件"中粉丝的过度非理性行为,发现社交媒体时代下粉丝文化的负面效应有国家机器动员下的"饭圈政治化"、群体极化下的群盲行为、盲目崇拜下对流量明星的"捧杀".

  关键词:粉丝文化;肖战;社交媒体时代;负面效应;

  社交媒体时代,粉丝群体在网络空间中找到了情感的依托,他们迅速集结起来,形成声势浩大的规模,通过"多重"的粉丝身份寻求身份认同,并取得了丰富的文化实践成果。社交媒体语境下的粉丝及其文化正逐渐从网络"溢"出,以全新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社会文化。然而,一直以来为人所诟病的"狂热""痴迷"等负面评价同样表明,粉丝文化的一些消极影响不可忽略。随着粉丝群体规模的扩张,在社交媒体的放大下,粉丝的过度非理性行为和粉丝文化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粉丝文化.png

  一、社交媒体时代粉丝文化的新景观

  (一)粉丝社群结构得以重塑

  1. 媒介使用成为粉丝聚集的基础

  在前互联网时代,粉丝大多还是以分散的地缘而存在,粉丝间的交互行为和信息传播形式也较为原始。进入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多元化的信息发布形式以及富媒体元素促成了粉丝文化的蓬勃发展,并呈现出别样的网络文化景观。社交媒体平台在迷群的聚集和蔓延上起到了促进作用,成为迷群聚集的基础。当前,微博成为国内粉丝规模最大、行动范围最广泛的社交媒体平台,各个领域的粉丝在微博平台上聚集,粉丝与普通受众的空间界限变得模糊。此外,国外的社交软件如Instagram、You Tube、Twitter、Facebook等也吸引了国内外大批艺人,成为大量粉丝聚集的社交平台。

  2. 饭圈用语成为独特的交流工具

  粉丝社群不仅具有较为高度的组织性和权力等级的划分,而且有其独特的交流工具---饭圈用语,作为网络语言的分支,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网络平台各个迷群的"方言系统".饭圈语言圈层性显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以病毒式的速度繁殖和扩散,并快速充斥整个网络空间,许多网络用语已经渐渐被主流话语体系收编。饭圈用语具有兼容并包、繁衍力强的特点,经由网友的符号解码,可变化成多种形式,也可衍生出多种含义,在多种语境下适用。

  3. 群体规范保障粉丝社群运行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群体规范和价值观念是粉丝社群"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群体规范有利于约束粉丝个体的行为,保障粉丝社群有序运行。群体规范虽然不具备强制执行力,但具有较大的引导和规劝作用,群体规范在运行中往往依靠粉丝的自觉遵守和相互监督以达到最终目的。但粉丝社群规范也使粉丝个体迫于群体压力,在行动上与社群保持高度一致。在不理性的行为上,个体害怕遭受孤立,不敢轻易发声,从而转向沉默和附和。

  (二)非理性消费行为盛行

  "文化消费主义"研究学者费斯克认为"粉丝"是"过度的读者",过度性是粉丝最大的特点。在消费社会中,"粉丝"带动消费的能力尤为突出,粉丝文化正踏上商业化道路。"粉丝"购买偶像代言的商品往往不是因为其实际的应用性,而是因为通过对符号意义进行消费进而获取偶像粉丝的身份认同,通过身份认同获得群体归属感。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在消费社会的所有物品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更美丽更具内涵的存在,那便是身体。"网络选秀节目将偶像的身体进行编码成为一种符号供"粉丝"消费,"粉丝"被偶像的外形所吸引,除了模仿偶像的审美标准,对虚荣生活的追求是隐藏在消费身体符号背后的本质。

  (三)粉丝情绪极端化倾向

  社交媒体时代,粉丝群体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主要人群,天生具有"反叛性",在追星过程中呈现出情绪极端化倾向,尤其是当前网络空间中的谩骂掐架、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现象屡见不鲜。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信息群集化和裂变式传播,加剧了青年群体的情绪传播。

  当前,不同粉丝群体之间相互谩骂攻击在社交媒体上十分常见,极端情况下粉丝群体情绪会波及到粉丝以外的人。如2月27日后,肖战粉丝对CP粉的质疑作出回应,对所有的评论做无差别攻击,甚至波及路人。粉丝文化所蕴含的情绪化表达,对粉丝文化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产生了阻力,同时也不利于形成风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二、社交媒体时代粉丝文化的负面效应

  在"肖战粉丝事件"中,依托社交媒体平台饭圈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和效率化,这种粉丝群体自组织的力量也折射出了社交媒体时代粉丝文化的负面效应。"肖战粉丝事件"是一个缩影,它所反映出来的是"饭圈"在几年以来的诸多负面现象极端化的结果,例如对偶像几乎是无保留的绝对崇拜,以及针对对家粉的永无止境的互相攻击,而达到现在这样利用外部资源来铲除对手的程度,或许只是必然进化的一步而已。

  (一)国家机器动用下的"饭圈政治化"

  饭圈政治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由于媒介技术的相对不发达和媒介接近权的不易获得,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也不频繁。偶像更多是用来仰望的,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弱关系。社交媒体时代,资本对流量的追逐使得粉丝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偶像不再高高在上,而是需时常与粉丝互动并努力满足其期待,"粉丝成就偶像"的意味更加明显。

  在此基础上,饭圈政治化的属性逐渐凸显,从早期有组织有纪律的严密分工,到逐渐激烈的斗争,再到"假手于人",利用国家机器、第三方平台来对对方进行攻击,饭圈粉丝争论的话题在不断丰富、扩大和上升,斗争模式也在不断升级,社交媒体环境随之更加复杂,粉丝和粉丝之间可能并无实质性的利益冲突,但赤裸裸的仇恨却已然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粉丝"意见领袖"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在群体中呼风唤雨,既是动员者也是组织者。

  在肖战事件中,肖战唯粉在看到《下坠》配图时,认为偶像被女化、被侮辱,因而率先开战。在粉丝头领"巴南区小兔赞比"和"来碗甜粥吧"的号召和带领下,肖战粉丝纷纷参与到为偶像维权的行动中,不断指责对方创作自由无度、传播色情信息、有违道德伦理,致使外链网站陷入被墙风险。

  (二)群体极化下的群盲行为

  互联网曾被认为是最符合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设想:互联网的匿名性让人们更容易表现出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人们可以更自由地沟通和交流,并对公共事务进行讨论。但是当文化的层次被集中,当人们涌进微博的超话和论坛,群体之间的互相影响就开始朝着不受控的方向发展。匿名性成为非理性发言的挡箭牌、自由交流变成互相攻击、批判精神成为反对不同声音的后盾、代表公利的讨论变成维护私利的"一键举报".

  通过对饭圈进行解构可以发现,粉丝群体把偶像当作自己的心理寄托,在某种程度上,粉丝群体内部是一个类似信息茧房的结构。数以千万计的群体里,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偶像保持最好的幻想,并在群体内部一致性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变得对其他负面信息敏感多疑,便容易滋生极化心理和群盲行为,于是各种粉丝之间的互撕行为屡见不鲜。

  此次肖战事件也是一样,因为认为文章内容有女性化、污名化偶像的嫌疑,于是通过人肉作者、网页举报、打举报电话等方式轰击"异端群体",有些粉丝甚至爬墙去国外网站留言,声称自家正主被打压迫害,寻求海外粉丝的帮助。这些行为已经脱离法律意识的正当维权,演变为极端化的群盲行为。

  (三)盲目崇拜下对流量明星的"捧杀"

  这种对明星极度痴迷、用尽一切手段追求以至于失去应有的理智和常识的粉丝,也被戏称为"脑残粉",他们对于偶像的着魔已经达到极端的程度,以至于所作所为都显得歇斯底里。在他们眼里自家偶像是完美无缺的,因此任何人的负面评价都会招致粉丝的猛烈攻击。这种行为不仅容易招致"路人"的反感,还会反噬到自家偶像身上,给偶像"招黑".尽管粉丝群中也有理性追星的人,但由于"脑残粉"的长期存在和影响面广,公众对粉丝持有的"疯狂""冲动"的刻板印象始终挥之不去。

  肖战的困境也是许多流量明星的困境。流量明星,顾名思义,是依靠互联网的流量堆砌而成的明星,他们的人气不是由自己决定,而是有赖于粉丝的支持和打榜。粉丝既可以捧红你,给你增添流量和人气;也随时可以脱粉,甚至回踩,造成反噬。因此,流量明星除了时常要迎合粉丝们的情感诉求外,还要承担起引导价值观的责任。粉丝行为,偶像买单,部分粉丝不理智的行为最终只会反噬到流量明星身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结语

  社交媒体时代为粉丝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使粉丝文化表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并逐步蔓延,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现实生活。粉丝群体内部长期存在的极端情绪化、娱乐化倾向等消极因素导致的负面效应也应引起重视。娱乐化并非肆意妄为,如果一味放纵而不加以有效约束,所引发的负面影响会相当可怕,比如鼓励语言暴力、行为失范、败坏文化艺术等都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身陷娱乐文化的集体狂欢中,不仅会令人迷失自我,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产生群体极化行为,也会不利于媒介文化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应努力提高粉丝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媒介素养,增强自律能力;另一方面应规范媒介行为和粉丝行为,理智追星,使粉丝文化朝着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小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渗透性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2]约翰费斯克,陆道夫粉丝的文化经济[J].世界电影,2008(06):165- 179.

  [3].[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 [德]尤尔根哈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

  [5]魏玲,十八童子脑残粉:孤独的狂热分子[J]人物,2012(08):134-139.

  [6]张晨阳。新媒介环境下的中国迷文化理论取向与现实观照[J].江西社会科学,2011(11):246-249.

  [7].[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原文出处:任正雨.社交媒体时代粉丝文化的负面效应探析——以“肖战粉丝事件”为例[J].视听,2021(04):122-12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