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初中数学论文 >

理解并运用循环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30 共1840字
论文摘要

  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我国进行了教育改革.改革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传统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将只重视考试成绩转变为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武装自己,确保教学中能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最重要的是真正理解并有效应用数学教材,以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很多学校采用循环式教学模式,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让学生能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体验到学习的轻松和愉悦,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并运用循环教学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全面理解数学教学中的"小循环"和"大循环"

  整个初中阶段,教师要想把循环教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循环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循环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小循环和大循环.所谓小循环就是指整个初中教学组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要从初一开始接受新的学生,然后一直陪伴着这批学生走完初中三年,把这一批学生顺利送走之后,再去接受新的学生,进行下一轮的教学.

  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浓厚的情感,避免由于更换教师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也会十分默契,而且由于长时间相处,教师也会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有的放矢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

  大循环是整个中学阶段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从初一接受学生之后一直把学生带到高三,高考结束之后,再去迎接新一届初中生.这种大循环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满足师生之间的情感需求,而且能够更好地体现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完整的体系.当然,这种大循环的教学模式也是教育改革之后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来的一种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循环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能够更好地发展数学思维,从而有效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当然,无论是大循环还是小循环教学,都对教师的知识以及教学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初中教学多采用小循环教学模式.这样,教师就会整体把握初中数学知识,在初一、初二的阶段性教学中也能够渗透综合解题的思想,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确保他们升入初三以后能够拥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去应对综合性的数学问题.

  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也会由于长时间的相处培养出浓厚的感情,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这种小循环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教育界广泛关注.相对小循环而言,大循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教师除了要具备初中和高中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之外,还要把握初中和高中数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且从最初的数学教学开始,就根据二者之间的联系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然而,大循环的教学优势要比小循环更加突出,能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确保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能够满足大循环教学的要求.

  二、初中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循环教学模式,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初中数学教学采用循环教学模式,可使知识之间联系更紧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还能够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采用循环教学模式,教师会更清楚初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中就会准确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采用循环教学模式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采用循环教学模式能够减少教师在教学中的抱怨,教师不会抱怨自己的学生基础差,学生也不会再为替换教师重新培养情感而烦恼,最重要的是会让教师清楚地掌握整个初中阶段的知识体系和学生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同时,师生之间也会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关系,进行默契的沟通.这样,便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必须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在教学中采用循环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维忠.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李辅梅.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1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初中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