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

聋哑学校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来源:现代特殊教育 作者:吕美萍
发布于:2018-09-28 共2413字

  摘    要: 《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 (一年级下册) 》联系生活情境、倡导对话交流, 体现循序渐进原则和过程性评价, 充分反映了教学规律, 具有鲜明的特色,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理念, 充分发挥新编教材育人功能。

  关键词: 聋校; 新教材; 数学; 特色分析;
 

聋哑学校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继《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6年版) 》 (以下简称“新课标”) 出台之后, 2017年教育部通过了《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 (一年级下册) 》 (以下简称“新教材”) 的审定[1], 这是全国聋校教师期待已久的喜讯。新教材充分反映了教学规律, 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图文并茂, 联系生活情境

  为了能让一年级的聋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 主动建构起数学概念和经验, 新教材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 色彩鲜艳, 图文并茂, 以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首先, 插图贴近现实生活。如在“11—20各数的认识”的读数练习中运用了从时钟里、日历里、食品的包装袋里、电梯里认识“11—20”里的数, 或从邮递员送信的活动中来巩固“数的认识”。这些都是聋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 在生活情境中巩固, 使低年级聋生学会把数学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同时, 新教材继续使用“聪聪”和“明明”两只数学王国的小精灵来带领聋生一起探索数学知识, 很容易激发起低年级聋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其次, 设置单元主题图。新教材以“单元”来呈现教学内容, 在每个单元的首页, 以一幅亮丽鲜艳、朝气蓬勃、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情境图导入, 再以单元主题图的物体或活动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使聋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并解决数学问题。如在第一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中以水果图片、小棒、正方体和小球等物体组成的一幅看似杂乱无序又色彩鲜明的主题图导入教学;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出示一幅朝气蓬勃的运动场面, 以分酸奶“一共有多少盒”来导入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内容等;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以一幅公园一角的主题情境图导入, 各序列的小节教学导入与“20以内进位加法”类似;第六单元《认识人民币 (一) 》一课则以小朋友去商店买文具、去游乐园买票、到报刊亭买报纸等画面来导入人民币的学习。每一幅单元主题图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 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数学道理, 让聋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点, 符合低年级聋生的形象思维的特点。

  二、“配角”旁白, 倡导对话交流

  新教材另一特色在于有个精彩的“配角”, 即旁白。这些旁白由卡通人物和两只小精灵来完成。卡通人物通过提问或总结的形式出现, 使正文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清晰, 有着画龙点睛的效果。[2]其中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出现有“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十一”“红红, 起床的时间到了”等;以人物提问的形式出现的有“19添上1是多少”“跑步一共有多少人”等;以人物总结的形式出现的有“求一共有多少只, 应该用加法算”“哦, 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 就是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等。而小精灵“聪聪”“明明”的对话旁白更多的是启发性的交流, 如“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他们的解法有什么不同”“全天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等, 引导聋生积极思考和探究, 对于培养聋生发散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材旁白对延伸正文内涵起了很重要的补充和提醒作用。

  三、结构合理, 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一) 数形结合, 齐头并进

  本册教材把“数与代数”“图形几何”进行穿插教学, 把《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教学 (第二册) 》 (以下简称“旧教材”) 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拆分成两个单元来教学。为了加强数与形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分别穿插了“认识钟表”“认识图形 (二) ”“认识人民币 (一) ”等单元, 使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和相互融合。

  (二) 前移增加, 合理编排

  为了更加贴切聋生的实际生活, 合理安排内容结构, 前移旧教材在第3册才出现的“元角分的认识”的部分内容和第5册出现的“时分的认识”到本册, 使一年级聋生对人民币有初步的认识;并适当增加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内容, 如在“认识钟表”单元增加“电子表”的内容, 在“认识图形 (二) ”中增加“平行四边形”和“拼一拼”的内容, 充分体现了“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聋生的现实生活”这一新课标的理念。此外, 新教材还增加了“数学乐园”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让聋生经历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 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3]

  (三)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新教材根据聋生在生活实际中接触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模型, 继续学习“认识图形 (二) ”, 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图形的特征, 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在“解决问题”的编排上继续用“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等表述, 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为培养聋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步骤。

  四、自我反思, 体现过程性评价

  新课标指出:“对聋生学习的评价, 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4]为了落实新课标的理念, 促进聋生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 改变学生处于被评价的地位, 新教材在每个单元的末尾设置了过程性评价板块———“成长小档案”, 通过“本单元结束了, 你想说些什么?”引导聋生说说本单元学习的感想, 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自我评价“我发现用数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我觉得有时候两个两个地数更方便”等提示聋生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收获, 学会自我评价或与他人相互评价, 回味学习数学的乐趣。此外, 新教材末页还安排了“自我评价表”, 共设置9项反思与评价的内容, 让学生自己对本学期的“学习表现”做自我评价, 从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入手, 充分体现对聋生学习情感态度与习惯的培养的重视。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认真研读新课标, 并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把握好教材的编写特色, 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教材的作用。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认真研读新课标, 并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把握好教材的编写特色, 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教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江.《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特色解析[J].现代特殊教育, 2017 (15) :27—29.
  [2]谭淇婧.数学教材旁白的功能及运用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1.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 (一年级下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6年版) [S].2016.

原文出处:[1]吕美萍.落实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浅析《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特色[J].现代特殊教育,2018(13):31-3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小学一年级数学论文
返回:小学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