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提高方法

来源:青海教育 作者:孙维
发布于:2020-04-01 共1710字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写作参考10篇之第三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提高方法

  摘要: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始终。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发挥计算教学的价值。本文结合具体实例,从三方面阐述了对如何把握运算本质、提高计算能力的认识与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算理算法; 运算本质;

  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教学中,我们应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发挥计算教学的价值。以下结合具体实例,从如何把握运算本质、提高计算能力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小学数学

  一、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因此计算教学既要教算理又要教算法。我们不能仅仅将学生会算作为目标,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思考算理的本质,思考算法与算理之间的联系,思考前后知识的生长点与发展点,才能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计算能力。而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借助情境帮助他们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教材呈现了"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的问题情境。教学中,可借助人民币、计算器等直观模型来处理算理和算法的关系。提供给学生直观的点子图作为研究素材,通过"分点子图"展示学生的各种计算方法,分析每种方法的算理。虽然学生的分法不完全相同,但"先分后合"的思路是一致的,这恰恰就是乘法竖式运算的基本思路。学生的不同算法中,有的自觉应用了乘法分配律,有的自觉应用了乘法结合律,其中两种方法能与竖式进行沟通,都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由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道理。

  二、以数轴为载体,形象理解运算意义

  可以引导学生用数轴来理解运算的意义。数轴能够将抽象的"数"可视化,为学生学习计算铺平道路。如加法是在数轴上继续向右边"数",或是向右边平移几个单位;减法是先在轴上找到"被减数",然后再向左边"数",或者是向左边平移几个单位;乘法是在数轴上向右边几个几个地"数",或者是把一"线段"拉长几倍;除法是在数轴上找到"被除数",然后向左边几个几个地"数",如果恰好数到"0",则就是"除尽",数了几次,商就是几,当不能恰好数到"0",就产生了"余数".数轴是理解加、减、乘、除运算意义的形象化载体。

  三、多措并举,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会算,还要着眼于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寻求合理简洁的方法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和准确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思考探究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如计算8.4÷0.125,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思考探究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8.4和0.125同时乘以8,转化成67.2÷1来口算,也可以把8.4÷0.125转化成8.4×8来计算。灵活多样的算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让算理算法"联姻",逐步使知识结构清晰化。如借用数位表体会位值思想,10.55÷4的竖式计算中补0继续计算的过程,与整数除法的道理相同,都是"计数单位变小"和"单位个数变多",这种变化是等值变化。三是培养学生合理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多向发展运算思维,合理简洁解决问题。如在教学"100以内加减法"一课时,设计了"玩具小汽车32元,吉他38元,小飞机模型23元,小型玩具45元。70元可以买哪两样物品?"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计算。要求通过口算、估算快速解决问题,通过精确计算判断同伴的方案是否可行。四是借助图形与算式模型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如在教学1.8÷0.6和1.8×0.6有什么区别时,可以借助图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式的意义(如下图)。图形的模型是算式:解决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公式(算式)就是图形的模型。算式的模型是图形:理解算式的意义、建立关系、发现规律,图形就是其模型。五是让学生掌握一系列的计算策略。如解决"8+7=?"的问题,可以运用加倍策略:8+7=8+8-1;也可以运用"凑5"策略:8+7=5+3+5+2;还可以运用"凑10"策略:8+7=8+2+5=10+5.使用"凑5""凑10"策略的好处是:学生对于"整5数""整10数"比较熟悉,而且也有利于计算。

点击查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西宁市周家泉小学
原文出处:孙维.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三要[J].青海教育,2020(Z1):8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小学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