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课题研究,从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展开阐述,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知、应用的过程,进而达成解题策略的形成,催生数学思考,建立数学模型。
关键词:解题策略; 体验感悟; 应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问题解决给出了明确的界定: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解题策略的教学实践研究,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同时,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数学解题策略"为核心的教学实践研究,强化学生解题的策略意识,并落实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一、经历活动的过程
就具体的数学策略而言,有两个过程:一是策略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个策略是在什么时候用的,是问题情境;二是学生对策略的认知过程,即学生是怎么认识这个策略的。
笔者以为,解题策略的形成过程要以体验为主线、以有序为核心、以应用为契机,在呈现方式上要体现出过程性,凸显活动的有效性,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对它们进行反思,在活动中促进其目标达成。
1. 以体验为主线
策略意识的形成解决了学生选择合适方法的问题,但是各式各样的策略不能只由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学生还要经历体验的过程。
经历了,不一定会获得丰富的经验,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收获,这样的现实说明,活动未必产生经验。同样的,数学活动未必会产生数学活动经验,要想在体验中积累活动经验,必须要引起思维的关注,并且思维关注要有相应的对象,经验有个性化的倾向,数学活动经验的提出关注的是教师引导的作用。
在策略获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创设有数学研究目的的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获取中强化经验,知晓策略形成的过程,经历对策略认知的过程,有目的地体验是获取策略的重要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针对性体验活动让学生积累一定的经验:
(1)给出计算器,请学生拨珠表示12、10、16、20.
(2)说出拨珠表示12、10、16、20的理由。
(3)题组训练,给出已拨珠的计数器说出数字;给出数字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有2颗珠子在计数器上可以表示出哪些数,并说说理由。
(4)错误反思:没有理解两位数的组成意义,没看清楚个位与十位。
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明确了:十位上的珠子个数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珠子个数表示几个一。笔者以为,数学活动并非一定是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犯错的过程和体验纠正错误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感悟自己错误的原因,形成防止再错的对策,对学生的策略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2. 以有序为核心
邵瑞珍教授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通常指学习者选择、组合、改变或者操作背景命题(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与当前问题解答有关的事实、概念与原理)的一系列规则,以便填补问题的固有空隙。""策略指出一连串步骤,从差距的一端向另一端移动,其方向或者是逆向,即从要求达到的终端开始,向后一步一步地倒退,酷似任务分析;或是顺向,即从已知条件开始前进,直到终点。"
例如,在"6、7的分与合"一课的练习教学中,设置了"梳理引入-解决问题-探索发现"的教学环节,为揭示数学规律"差不变,被减数越大,减数越大;被减数越小,减数越小。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越小"提供了操作保障。
在梳理引入环节,教师设置活动:出示6-□=□,组织学生思考后讨论,交流,汇报。学生先是说出心中所想答案,通过学生互评,发现可以有序说出6-□=□,进而教师出示7-□=□,学生有序回答。
在解决问题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拿数字卡片做数学游戏。
教师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进行练习,一个学生拿出两张卡片,另外一个学生用大的数减小的数说一道减法算式。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构造数学模型,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使用对应的策略---有序。教师要关注的是学生们思考本题的方式,以及思考的过程,可以采用如下的教学方式:
(1)学生先思考一分钟时间,能想多少就想多少。(2)学生两人小组讨论2~3分钟,并将想法与同伴交流。(3)全班汇报交流5~7分钟,根据总结列出表格的形式。在经历"个人思考-分组讨论-集体交流"之后,发现学生们对于有序、整理有了深层次理解。
建立数学模型:□-□=□。
在此之后,引导学生在表格中找到□-□=2、□-4=□的算式。观察被减数与减数是如何变化的。
整个探究过程是有序的,既着眼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又关注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推进,注重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策略的功能就在于减少尝试与错误的任意性,节约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时间,提高解答的效率。笔者以为策略讲究的是有序,要在纷乱复杂的问题中探寻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再以有序为核心,找寻策略形成的过程。
3. 以应用为契机
从意识到策略,最终目的都是应用。体会数学策略和生活的联系是很紧密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客观存在的现象,要有一定的数学敏感性,要善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运用一定的策略,获得对现象本质的理解。如在教学一年级的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常需要用到一定的策略。
(1)妈妈买了15个苹果,小明吃了一些,还剩10个,问小明一共吃了几个苹果?
(2)气球放飞了一半,还剩8个,原来有多少个?
(3)树上有18只鸟,第一次飞走了8只,第二次飞走的和第一次的同样多,两次一共飞走了多少只鸟?
学生们在读题后,分析题中所给的条件,选择相应的策略。如题(1)中,妈妈买的苹果-剩下的苹果=吃了的苹果;题(2)中,放飞的气球+剩下的气球=原来的气球,但学生们需根据题意,分析放飞的气球是多少;题(3)中,第一次飞走的+第二次飞走的=两次一共飞走的,需要学生们除了分析出第二次飞走的小鸟,还要排除18只鸟这个无效的条件。
简单的解题策略可以很快学会,但复杂的信息加工涉及许多策略,必须充分练习。因此,解题策略的教学一般不能立竿见影,必须坚持长期的、系统的教学训练方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教师不能满足于把相关策略知识告诉学生,学生能说出相关内容就完成任务。重要的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策略来指导自身完成相关练习,练习必须有连续性,没有连续性,学生将无所适从,其能力也不能形成。但在练习中必须有变化,如让学生与同伴一起通过变式练习运用解题策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其知识才能深化,策略才能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不仅能够有效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新颖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教师需灵活运动多媒体技术,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上的情境教学研究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数学课本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景设置,通过设置情境将数学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添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口算练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口算练习更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明确在课堂上进行口算练习的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讲课过程中安排口算练习,保证各项数学教学...
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数学提供了探索教学和教育改革的平台,更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知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使得数学教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趣味,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研究,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数学素养。运用...
将微课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引起学生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解读应用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能够了解各个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有可能顺利解答出来,而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个性化学习指以学习者个性差异为基础,强调学习过程要针对其个性化特征和发展潜能而采取恰当的方法、手段、策略、内容、过程、评价等,使学习者在各方面获得充分、自由发展,以促进学习者个性发展为目标的学习方式。...
应用题又被称为解决问题,是用文字的形式提供一定的条件,提出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答应用型问题的数学问题形式之一。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有工程问题、植树问题、行程问题等多种形式,抽象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应用题...
小学生处在一个对玩乐有极强兴趣的阶段,课后的游戏活动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十分深远。以至于许多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初仍处于回味课间休息时间的各类游戏活动的状态,从而使其心情难以平复,没有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这时候学生的学习成效十分低下。学生长期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应用范围很广的学科,逐渐被应用到科技信息、工程科技与经济学等方面。它具有很好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很强的作用。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数学教学始终偏向数学知识,在现实与授课内容没有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