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找规律"课教学困惑与思考

来源:小学数学教师 作者:倪如芳
发布于:2021-03-06 共2586字

  作为一名"新手"教师,课堂教学无疑是最大的挑战。教学内容是否准确无误,教学方式是否合理恰当,教学语言是否自然流畅,教学反馈是否及时有效等都考量着新教师的教学能力。下面以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为例,谈谈我在课堂中产生困惑、解决困惑的过程以及困惑之后的反思与成长。

  一、产生困惑,"新手"教师的必经路

  1. 困惑一:"重复"怎样才能说出来

  "找规律"一课是"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使学生不仅能够发现规律,还能够学会对规律的表征及运用。

  从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看,他们发现图形和颜色在排布上的规律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将规律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书本中介绍了两种表述规律的方式:

  方式一是最普遍也最容易出现的表达,但是没有体现简洁的要求。方式二用"重复排列"几个字简洁表达,但同时带来一个问题:如此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学生能说出来吗?

  果然,课堂教学情况印证了我的疑问,表述方式二很难出现,即使有学生概括出"重复"二字,其余学生也不能完全理解。

  "重复"二字学生为什么说不出来呢?除此之外,能不能有其他简洁的表述方式呢?

思维训练

  2. 困惑二:创作环节的"光芒"去哪儿了

  教学中"规律"的呈现形式应是丰富多样的。除了教材编排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属性外,还可以关注方向、声音、节奏等其他属性,从而丰富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创造的空间。

  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自主创造规律的活动安排。

  师:小朋友们,现在轮到我们自己来创造规律了。你能创造哪些不同的规律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你的创意写在白纸上,或者画在白纸上,看看谁的规律最有创意,最能让我们开动脑筋去发现。

  该环节紧接在研究教材上图形数量和颜色的规律之后展开,导致学生创造的作品十分单一,反馈时大部分学生缺乏兴趣,而且由于学生构思的时间较长,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没能正常进行。

  是这个环节安排得不合理吗?还是引导和反馈的语言不够精准呢?

  3. 困惑三:数学与生活怎样进行有效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走进数学,再以数学唤醒生活经验,成为这节课中数学与生活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书本中的生活情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生活经验,唤醒生活经验的过程让学生的头脑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定势,有的学生即使找到了生活中的规律,对规律的表述也并不准确。

  那么,本课中如何真正地利用经验理解数学?又如何将数学运用于生活呢?

  二、解决困惑,"新手"教师的求知路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围绕着以上三个困惑,不断学习和反思。终于,困惑一一得到解决。

  1. 何必一直"重复"

  教师教学用书中这样写道:"对一年级学生而言,用语言简洁而准确地表述找到的规律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把握表述规律的'度',如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规律即可,不必要求学生以统一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述。"

  一段话便解开了第一个困惑,不是学生说不出,而是原本就不需要让学生这样说!

  2. 耀眼的"光芒"必将闪现

  创意的规律设计环节,课堂上一定要呈现吗?

  经过反复思索,我将设计环节从课上"搬"到课下,使原本紧张的8分钟课堂环节变成一次有趣的探究性作业。我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充分构思,尽可能地创造规律并记录下来,最后将创意作品在全班展示。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创意的光芒得以真正地绽放。

  3. 数学原本就在生活中

  校园是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所,我以校园照片作为教学的主要情景图,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存在于校园中的数学规律:有花盆摆放的规律,有教室分布的规律,有餐桌号码的规律……学生兴致高昂,寻找得很仔细。同时,我顺利引导学生将这样的学习经验迁移到自己生活中的其他场景,继续找寻规律。

  三、收获成长,"新手"教师的蜕变路

  1. 读懂教材的内涵

  (1)通读教材,理解教材逻辑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各学段、各领域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充分理解教材中知识点螺旋式上升的编写逻辑,才能正确把握相关联的内容在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

  以数与代数领域一年级"数的认识"为例,我从第一册教材开始梳理编排体系,寻找并确定每一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逻辑起点和发展方向(下表)。

  (2)广读教材,明确教材特点

  当前,我国审定通过的小学数学教材共为6套。广泛阅读和横向比较各个版本的教材,有助于教师从多角度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

  例如,北师大版"找规律"一课与人教版教材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首先,面向年级不同,人教版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其次,教学侧重点不同,人教版更加强调表述规律的简洁性,北师大版更强调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规律,如文字、符号、数字等。

  在比较中感受差异,让我更清晰地明确了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

  2. 倾听学生的声音

  在"找规律"一课中,当强调"用自己的话把规律说出来"的时候,我听到了这样的回答:"一直这样有序地下去,不断地出现。"这就是学生的声音,而且是非常正确的声音。在课堂上,教师要捕捉、尊重和理解这些真实的声音,思想的声音。

  正如俞正强老师在《种子课》一书中写到的:"不以大人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就是一种尊重,不代替的前提是知道学生是怎样想的。而要知道学生是怎样想的,须聆听学生的声音,其中冷不丁冒出的童言,则是学生最真实思想的显现。它不是对成人世界的翻版与重复,而是来自地底的涌泉。"

  3. 走进生活,让探究性作业玩起来

  数学与生活那么近,为什么学生很难发现二者的联系呢?原因在于他们缺少一种体验感。光靠教师的语言强调,他们的感受并不真切。所以,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如下探究性任务。

  例如,"厘米的认识"一课的探究性任务是动手制作一把自己的尺子,尺子的形状、颜色、材料不限,但要求刻度精准,1厘米的标准不变。

  又如,"认识钟表"的探究性任务是记录自己的一天,学生须将当天完成的事情和对应的时间挂钩,在无形的时间中实现有形的体验。

  当一个又一个的困惑在"新手"教师的课堂上不断产生时,思考也不断进行着。随着思考的深入,如果困惑逐渐明朗,那说明思考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如果对困惑更迷茫,那么就停下来,试着转变思考的方向。前者考验思考的持久度,后者考验思考的灵活度。就这样,在时间的见证下,我一次又一次地找寻解开困惑的答案,一次又一次地收获困惑背后的成长。

  能"知惑",勇"解惑",愿"收获",这就是"新手"教师的成长路。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荷花小学
原文出处:倪如芳. 知惑 解惑 收获——以一年级“找规律”为例谈“新手”教师的成长路[J]. 小学数学教师,2020,(06):83-8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小学一年级数学论文
返回:小学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