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动的因素,其构成结构和规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三大人口现象”之一的流动人口,为流入地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改变了投资和消费结构。 同时,还促进了各地文化、风俗的交融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广泛复杂性也带来城市恶性膨胀、环境污染、公共设施供给紧张,社会犯罪和劳动就业等一系列消极的后果,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全面了解流动人口状况,进一步研究流动人口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流动人口研究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在研究上主要有三个方面:(1) 从数据分析流动人口的特征;(2)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3)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其中,郭志仪、刘红亮等(2013)通过对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系统地分析了甘肃省的人口结构特征;马红旗、陈仲常等(2012)也在六次普查数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而马金龙、李莉(2006)通过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对宁夏固原市流动人口与经济作实证分析,得出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有着巨大的贡献;蒲婷婷、王家勋、王生林(2009)通过建立各年段的指标,分析得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对经济产生更大的积极效果。 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上的研究相对较少,周皓(2012)通过对理论的整理和相关指标的建立来测量社会融合度。本文以甘肃省为例,利用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和 2012 年甘肃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监测数据,对甘肃省省内流动人口和省际流入人口进行了一个系统的研究,在分析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同时,也关注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旨在为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
一、甘肃省流动人口概况及特征分析
80 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加上对户籍的严格管理,甘肃省流动人口规模非常小,大多数人口只是停留在居住地劳作。 而 80 年代中后期到 90年代,各地农村人口城市准入政策放宽,人口流动呈现出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甘肃省省内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工作。 在进入 21 世纪以来,人口流动更是达到了一个高速增长阶段,不仅是农村人口进一步流入到城市,同时还有大量的人口跨省流入甘肃省内。 据甘肃省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数量达到了 155.69 万人次,而到了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这一数据更是达到了 311.27万人次,相较于 2000 年翻了一番。 多年来流动人口对甘肃省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时,流动人口的进入也对流入地的劳动就业、社会治安、交通运输、 城市管理和计划生育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流动人口给甘肃带来效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仍然有待商榷。
1.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分析
(1)省内流动人口分析. 甘肃省 2010 年流动人口的省内流动人数达到了 267.99 万人次,占总流动人口的 86.09%. 省内流动主要是以农村流入城镇为主,根据“六普”显示,甘肃省农村流向城镇的比例达到 83.83%, 其中兰州市和嘉峪关市占比例最高,都达到了 95%以上,占比最低的分别是陇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 分别为 66.76%、71.12%和 78.64%(见图 1)。 主要原因是甘肃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而影响人口流入城镇的动向。
(2)省际流入人口分析. 2010 年甘肃省省际流入人口只有 43.18 万, 占总流动人口比例 13.91%.其中,河南、四川、青海和陕西流入人口数量最多,四省比例都达到了 10%以上。 而占比最少的三个省是上海、广西、和海南,分别为 0.37%、0.45%、和 0.21%(见表 1)。 主要原因是地域上的距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地域的距离迫使流动人口必须考虑流动成本,远距离的流动成本比较大,往往会放弃迁移而进入临近区域。 而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使流动人口获得更多的机会,他们往往更愿意停留或流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1】
2.流动人口个人特征分析
(1)流动人口的年龄分布状况分析. 甘肃省流动人口在各个年龄段的流动比例不均匀。其中 0-14 岁之 间流动 人 口 占 13.70%,15-59 岁占 80.22%,60 岁以上占 6.08%. 这一状况客观地反映出甘肃省当前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现象。 同时,从性别结构看,男女比例也不平衡,甘肃省的流动人口中男性占比例为 53.10%大于女性的 46.90%.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男性在家庭中承担着更大的责任,需要迁移外出工作。 虽然,女性也有外出工作,或者一些女性外嫁,但大多数女性相对以留守家庭为主。(2)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分析. 总体而言,甘肃省接近 80%的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在初中以上的水平,其中研究生占 0.35%,本科占 8.17%,大 专 占 10.60% , 高 中 及 中 专 占 25.50% , 初 中34.20%,而其他的部分,小学占 17.73%,未上学的占3.28%(见表 2)。 总体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口流动的可能性越大。 其中初中和高中及中专的流动人口主要是在甘肃省省内的流动,省内中学招生主要来自于当地和周边地区。与初高中的流动人口相比,大专以上学校由于面向全国招生,所以流动区域更为广泛,不仅包括省内的流动,也包括省际人口向甘肃省的流入。 此外,初中以下的人口流动主要是青年组成,多数人从事的是当地居民不愿意从事的脏、苦、累的工作。
3.流动人口经济社会特征分析
(1)流动人口流动原因分析. 在甘肃省流动人口 流 动 原 因 中 , 务 工 经 商 所 占 比 例 最 高 达 到33.67% , 其次是学习培训和随迁家属 , 分别是16.67%和 16.40%. 三者加总的比例达到了 66.73%,占了绝大部分。 由此可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工作机会是人口流动的主要驱动力量。 如,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不仅吸引着甘肃各地区人口的流入,还吸引了周边甚至更远的省际人口流入。
甘肃作为西北的交通枢纽,在西北这片土地上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也吸引着农村和周边省市的姑娘嫁入城镇。 同时,甘肃唯一“985 工程”的兰州大学、中科院等同样也吸引着大量的人才的涌入,前来学习培训。【2】
(2)流动人口职业特征分析. 甘肃省流动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中。 其中商业服务业人员所占比重最多,为 40.11%,主要是由于甘肃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第三产业就业需求不断扩大,加快了人口流动。 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也分别达到了 27.58%和 13.06%. 甘肃省作为西北的交通枢纽,担负着新疆等地资源外运东部的责任,交通运输业也相对比较发达,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在这方面甘肃省各地区也加大了技术人才引进,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例如“兰新高铁”的建设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不仅需要省内人口流入线路周边,还需要发达地区技术性人才的引入。
二、甘肃省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影响实证分析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使人口的流动,特别是国家推行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省的人口流动变的更加活跃。 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弊目前还很难权衡,为了考察流动人口与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们首先选取了甘肃省各地区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和当年的 GDP 水平来作一个灰色关联度分析。【3】
因此,从表 5 中计算得出如下关联度系数:(γ1,γ2,γ3) =(0.88,0.76,0.87) 这 里 分 别 表 示 X1(t),X2(t),X3(t)对 X0(t)的关联度。通常情况下当 β=0.5,要素关联度 γ 大于 0.60 时, 说明具有较高的关联度。
而省内流动人口、省际流入人口和总流动人口对人均 GDP 都达到了 0.75 以上。 相比较而言,省内流动人口对 GDP 关联度比省际流入人口对 GDP 的关联度要高。 总得来说,流动人口对于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关联度。
通过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用来分析流动人口对当地经济的影响的效果大小。 由于 2010年甘肃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无法查找,所以,选取了甘肃省 2012 年动态监测数据整理得到的流动有效劳动投入和当年的 GDP、固定资产投入总额等要素来分析。
对生产函数 Yt=Atf(Kt,Lt)进行关于 t 的微分并且除以 Yt,通过整理得到有效劳动模型:【4】
其中,ΔAt/At为技术的贡献份额,ΔKt/Kt为资本的贡献份额,ΔLt/Lt为劳动的贡献份额。 为了说明流动人口对经济的影响, 这里把 ΔLt/Lt作为外来流动人口劳动的贡献份额。然后分别除以 ΔYt/Yt所得值,代表着各个要素的贡献率。通过对甘肃省各地区的固定资产投入总额(TFA)和流动有效劳动投入量(FEL)(有效劳动投入量=劳动就业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对 GDP 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模型:【5】
其中 R2为 0.95,调整后的 R2为 0.94,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高。 而流动有效劳动投入量每增加 1%,GDP 将会增加 0.04%. 流动人口给当地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三、流动人口对甘肃省社会影响分析
近年来随着甘肃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推动,对人口流动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呈现出明显上升的态势。 流动人口给甘肃省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但同时,现有户籍制度以及相关的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将流动人口排斥在城市体系之外。 因此,流动人口不能完全融入到城市之中,难以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为响应国家实现和谐社会的号召,解决社会融入问题,不仅有利于解决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同时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能够吸引省际外来的流动人口,推动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甘肃省计生委在 2012 年 3995 份问卷调查得出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来分析甘肃省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 其中,选取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中的两个指标来分析,分别是社会感受和社会幸福感。
1.流动人口社会感受分析. 流动人口的社会感受是表达流动人口对流入城市的一种认可。 通过甘肃省计生委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喜欢流入地的人数比例达到了 96.50%,并且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的人数比例也达到了 93.80%. 这一比例充分说明,流动人口对甘肃省城市的认同感比较强,能够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
2.流动人口社会幸福感分析. 社会幸福感是流动人口对于自身所处环境满意度的度量。 通过调查各个年龄段的流动人口,发现 0-40 岁人口的年龄段中96.90%的流动人口对自己身处的社会状况是感到幸福的,50-59 岁之间的人群只有3.10%感到幸福。而甘肃省的流动人口当中大部分是来自年轻的群体,老年流动人口比例比较小。 由此可知,绝大部分流动人口能在甘肃省感受到城市社会的幸福。
从社会融合的两个指标可以看出, 甘肃省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感相对来说是比较强的。 流动人口自身能够感受到流入地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并对甘肃省内各地区产生了认同。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人口和谐相融,促进社会的发展。 同时,在这样融合的社会发展下,有利于更大的发挥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贡献,促进甘肃省的经济发展。
四、对策建议
流动人口是一把双刃剑,给甘肃省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流动人口对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有着极大的关联性。 甘肃省内人口流动不仅能够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同时,省际人口的流入一方面带来流出地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带来了甘肃省急需的资金与技术。 所以,为了实现甘肃省的发展,必须对流动人口问题的关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但是,流动人口的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计划生育问题、安全犯罪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劳动力市场问题、环境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 针对流动人口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利弊问题,甘肃省对流动人口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引导合理流动. 首先,流动人口作为三大人口现象之一,在流动规模和流动的地域上都非常复杂,使得流动人口的管理上变得非常困难。 他们并不是永久性迁移,大多数下只是为了工作、学习、旅游和探亲等临时的变动地理空间。 这些人口的流动性非常强,区域变动范围非常广,难以把握,因此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甘肃省各地区应该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做好流动人口的调查工作,充分了解流动人口的个人动向,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鼓励流动人口向一些聚居区和稳定的区域居住。
同时,甘肃省处在西北生态脆弱地带,环境的人口承载力有限,流动人口的大量无序的涌入生态脆弱区域,很容易对甘肃省流入地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这不仅影响流动人口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也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所以,政府应该全面把握流动人口的动向,引导流动人口向高生态承载力的地区流动,避免大量流动人口涌入生态脆弱地带,真正做到经济社会效应与生态效应的和谐统一。
2.推进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机制. 户籍制度作为我国独特的人口管理制度,已经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拥有一个地方的户口代表着社会地位和生活的稳定。 放宽户籍制度,使得流动人口的迁移变得容易,能够很好地实现人口流入并成为当地户籍制下的一员。 当前,甘肃省总体的城市化水平并不高,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地区的房价、物价等因素的影响,使人口流动迁移的成本不断增加。 同时,当地的工资水平也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收入得不到提高,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外来流动人口难以迁入,甚至大量的人口返乡工作。
推进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应该把流动人口看作是城市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给予当地户籍人口一样的待遇,建立统一的劳动就业机制,规范劳动力市场,切实给予流动人口公平就业。 同时,淡化户口对于入学和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消除对异地户口的歧视观念。 在社会保障上,对于比较关注的子女教育、住房、劳动报酬、养老医疗保障等几个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让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真正的实现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这样才能够促使流动人口融入到当地社会,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
3.加强流动人口技能培训,提升人口素质. 从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来看,初高中水平的人口占了绝大多数,知识结构的重心偏低,对于甘肃省这样一个急需快速发展的地区来讲,将会是一个阻碍的因素。
充分利用好流动人口这一人力资源,加强对其技能的培训,提升素质,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
针对各行各业的特点,与流动人口的教育程度的不一样,应该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因材施教。 对其进行集中的管理培训,在立足于提升劳动力技能的前提下,开设一些家政服务、美容服务、汽车服务等特色的培训项目,尽量满足流动人口的学习需要,特别是对低教育水平人口的需要。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人口素质的提升,例如对于传统的道德和现代法律的培训。 在培训结束后,还应该给予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鼓励多种模式的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4.提升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人口的融合. 实证表明甘肃省流动人口对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也使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长期存在。 实现流动人口与当地人口的融合,必须提升流动人口的社会参与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方面,甘肃省各地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应该从流动人口的角度上出发,做好对他们的各项服务工作。 特别是他们所关心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更是应该做到全方位的考虑。 引导当地居民认识到流动人口给他们带来的益处,消除对其偏见,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另一方面,流动人口自身方面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素质,拓宽自己在社会中的人脉,积极参与当地的各种公益性和文化、娱乐活动,真正的把自己融入当地人群中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促进流入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志仪,刘红亮.甘肃省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3(1):63-72.
[2]郭志仪,郑周胜.基于户籍制度视角的农村劳动力返流现象分析[J].西北人口,2012(1):68-74.
[3]周皓,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12(5):27-37.
[4]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省人口统计年鉴(2010)[R].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40-42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也在稳步提升。自2009年国家新的医疗改革方案开始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了改革重点之一。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疾病防治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关键性的,其功能...
今天,人口流动现象变得十分普遍,流动人口促进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他们本身却面临着社会融入的困境,这种现象凸显出当前我国体制与文化还存在着一些欠缺之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一方面是因为宏观原因,...
1、问题提出近十年,随着经济社会持续转型,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迁居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显著的社会现象。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问题已逐渐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和困点,引发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2013年7月发布...
一、问题的提出1.人口数量红利与经济增长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2012年以来,经济调控力度越大、我国经济增速却越慢,其原因分析诸多,主要分为周期说和结构说两种,结构说持有者正在逐渐增多,其中: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12,2014)把人口结...
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自新中国成立后面临了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使我国人口基数明显增大。在1950年首次出现人口高峰的老年人群在2010年均达60岁,但因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
一、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民素质提不高、人口数量多等问题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人的社会经济活动,都与人口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人口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经济发展所要考虑的问题。人口的过度增长,阻碍着我国社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民也加入了民工潮,大量输出了剩余劳动力。经过20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西部地区也呈现出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妇女化现象,导致...
东北现存的体制机制问题制约了东北的经济发展,从而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口的流失阻碍了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而经济持续低迷又将导致了人口流向其他发达省市,这使得东北地区的人口与经济进入恶性循环。...
人口流动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吸引大批的流动人口来京工作,北京拥有丰富的就业资源,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流动人口的流入为北京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章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第一节人口结构概念人口结构主要反映了特定地区、时点总体人口内部各要素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根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社会特征及居住地区对人口结构进行划分,通常可分为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