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

报纸版面上网络语言的运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2-29 共1683字

  “你造吗”、“表”、“酱紫”、“酿紫表康”、“杯具”,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语言,你会明白吗?你也许会惊讶,也许会看不懂,不过这些词语如果换作在网络上使用,大家就不会陌生了: “你造吗”是“你知道吗”的意思,“表”是“不要”合成词,“酱紫”是“这样子”合成语,“酿紫”则是“那样子”的合成词,“杯具”是悲剧的谐音。近年来,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出现在报纸上,对此一些人认为是报纸跟上了网络时代的步伐,不过笔者以为,这种现象值得商榷,随意出现在报纸上的网络语言,其伤害性显而易见。

  网络语言伴随网络发展而生。网络语言起初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网民在聊天过程中,随意敲击键盘,甚至是刻意运用某些字母和数字、符号来表达意思。很多网络语言是网友们在输入过程中产生的错字、别字和谐音字。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2015年1月发布的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2014年1月以前,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正以惊人的速度渗入我们的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汉语习惯,颠覆着大家的思维。

  在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热衷于把网络语言搬到现实生活中来的同时笔者发现,报纸版面上也越来越多地出现网络语言,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某报一篇文章,标题为《一部电影靠神马吸金8亿》,虽然大部分人都能看懂是什么意思,却仍然会引来部分读者的质疑,以为吸金8亿靠的是“神马”这一物体。对于不懂网络用语的中老年和低龄读者来讲,这种认知无可厚非。显然,神马不如直接用“什么”来得直白、直接!但是,正是因为过度追求网络化,这样的标题比比皆是。不仅标题如此,许多报纸文章里面也充斥着不少网络用词,尼玛、坑爹、稀饭、太囧、杯具、围脖、有木有,逼格,小鲜肉,小嫩肉……让人眼花,让人惊讶。

  以下是一些网络语言的含义:“大虾”是指“大侠”,“斑竹”是指论坛版主,“沙发”代表第一个回帖的人。还有很多类似词语,比如“马甲”(论坛上注册用户名ID)、“潜水”(在论坛上只看不评价的人)、“菜鸟”(新手)、“刷屏”(重复发同样的消息) 等等,这些网络词语实际代表的意思与字面意思完全不同,如果用在报纸上就会误导读者,譬如网络上可以用“恐龙”一词指代女性长得难看,但在报纸上如果出现“某某是恐龙”,读者就难以理解,再比如,“某某杯具!”读者会不会以为是某种杯子或者器皿?

  诚然,在无网不生存的今天,另类的网络用语显得时尚、有个性,但是体现在报纸版面上,一些网络语言就会让人难以理解,甚至会对年轻读者在汉字结构、汉语语法方面造成误导,让他们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对于尚在学习规范语言的中小学生来说,更是贻害无穷。

  应该看到,报纸不同于网络,更不同于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际工具,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作为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报纸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受众会把报纸上的词语、语法作为标准模式,甚至会当作范本让小朋友参照、模仿,如此过多的行文、听写均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出现在报纸上,会让很多年轻读者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会严重影响报纸的可读性,甚至会误导读者,造成不好的影响。

  当然,我们不能对网络语言一棒子打死,一些精炼的时代产物、语法和含义都很明确的词语,例如“给力”、“浮云”、“点赞”、“任性”等词语,不仅可以出现在报纸上,更可以成为全民热捧的新词。应该看到,这些词语大多没有脱离其原本的字面意思,就像“点赞”含有赞扬的含义一样,“给力”也有给以力量这样不脱离原有含义的内涵,而任性与传统用法基本一致。

  不过,正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网络语言不适用于一些正式文体,相信绝大多数人明白这一点。过多使用或滥用网络词语,不仅不会把这些词语在网络上的诙谐意思表达出来,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词不达意,因此尽管网络时代早已到来,网络语言红遍网络,还是应该让网络语言存在于它应该存在的母体--网络上。因为自身的规范和严谨,报纸应该积极引导采编人员在新闻写作特别是版面编辑过程中,尽量避免或少用让人理解起来晦涩的网络语言,不能因为从业人员的年轻化和网络语言的时尚化,让我们的报纸随波逐流,失去应该遵守的规则。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