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也随之迅猛发展,甚至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地从虚拟的网络世界延伸到现实世界,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交际用语。
2013 年,“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累觉不爱,不明觉厉”等一系列网络四字格新词如雨后春笋般涌入我们的生活。从已搜索到的结果来看,此类四字格新词以“网络新成语”的概念于 2008年[1]被正式提出。刘芹[2]对 2008 年度十大网络新成语进行了详细论述。与汉语传统成语相比,这类“网络新成语”看似不合常规,原因有三:第一,从表义上,如果不知道这类“新成语”的来源及发展过程,我们很难理解它们的表达之义;第二,从时间上,存在时间尚短,在人们的认知中尚未接受;第三,从形式上,其不像传统成语那样形式固定,且起着一定的词语模作用。比如随着“正龙拍虎”的传播,随后出现了“秋雨含泪”“谁死鹿手”等词语。那么,这类词语为什么会产生?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有关这类网络四字格新词语的探讨已有了一些,比如占升平《网络热词“十动然拒”的生成及演变》[3]、刘芹《解读网络流行新成语》[4]等,但总的来说,目前对此类四字格新词的研究主要着重于个别词语的讨论或者是对该现象的描述上。本文拟从微观角度对这部分网络语言的分支作相对具体的分析,使之更具系统性。
一、网络类成语的称名缘由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5]四字格新词语的称名问题一直处于争议当中。反对者认为这些词不符合汉语传统成语的语法规范,是纯粹的生造词,不应冠上“成语”的名称;赞成者则认为网络新成语和汉语传统成语存在相似点和联系。
我们认为,把网络四字格词语冠以“网络类成语”更为妥当。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首先,形式上,成语与网络四字格新词都追求简洁,且以四字为常;内容上,两者背后一般都有典故支撑,一些网络类成语的含义也比较深刻。
其次,目前的工具书对“成语”解释的共同点有三:古语;社会上习用;定型的短语或句子。根据郑俊涛等《网络时代新成语的新定义和新成语的产生》[6],该文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成语是“古语”,古到什么程度算“古”?如果成语必须是古语,成语的数量又是如何扩充的?是不是“今人”不能产生成语而“古人”不能使用成语?至于“被社会上习用”,是不是不被社会习用的就不是成语了?成语的产生到普遍使用,一定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被社会习用”的程度?郑俊涛等认为网络时代新生成语被定义为“成语”应该毫无争议。此说有其合理之处。
再次,根据笔者的调查问卷,被调查者中的43%赞成四字格词语用“网络新成语”比较好,41%赞成用“网络缩略语”,另有 16%认为用其他名称如“网络流行语、网络新语”等比较合适。说明人们对此类四字格新词语的称名并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
传统成语能经过历史积淀下来,能经得起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考验,其本身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传统成语中,戏谑、生造、诙谐、轰动等特征比网络类成语要少得多。但我们知道,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功能,网络类成语的使用环境是网络,使用人群是网民,所以网民使用其进行网络交际是否顺畅是第一性,至于是否符合传统成语的特点应是第二性。其主要在各大网站、论坛、聊天室等网络环境下能加以使用,我们就需要探讨。至于其能否渗透到共同语中成为一个固定的成语,有待历史的检验。所以我们认为,此类四字格词语用“网络类成语”称名比较妥当。
二、网络类成语的类型
为了更好地分析网络类成语,我们按照缩略方式的不同,大致将网络类成语划分为事缩类和句缩类两种类型。
1.事缩类。“事缩类”指主要根据社会事件缩略而来的四字格结构,基本可以按汉语语法归纳出语法结构。例如,“正龙拍虎”“秋雨含泪”“兆山羡鬼”“欧阳挖坑”“黔驴三撑”“猪涂口红”“谁死鹿手”属于主谓式;“林貌杨音”“范跑郭跳”属于联合式。
事缩类网络类成语并未经历语义泛化的过程,一般用于讽刺某类人或某种社会现象。它的发展过程可简化为:提取 缩略事件寅(短句寅)网络类成语2.句缩类。“句缩类”指直接由短语或句子凝缩而成的四字格结构,大多数无法明确其汉语语法结构。由短语凝缩而成的四字格结构,如:“喜大普奔”;由句子凝缩而成的四字格结构有:“男默女泪”“地命海心”“十动然拒”“不动然泼”“人艰不拆”“累觉不爱”“细思恐极”“说闹觉余”“社病我药”“不明觉厉”等。
这类词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以“十动然拒”为例,看看这一网络新词的发展过程:(1)2012 年,某大学生向他心仪的女生送出了一封他用 212 天时间写的 16 万字情书。女孩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7]这一事件在当时轰动网络。(2)网友们在微博上发布这一消息时用“女孩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结尾,既体现出故事的逆转性,又满含自嘲意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女孩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这句话成为这一事件的代表。(3)毕竟这句话指代称谓十分明显,只能用于“女孩”和“他”的特定事件。然而,当网民们遇到类似事件并自然联想到这句话时除去指代称谓,使之进化为“十分感动,然后拒绝”这一方便所有人使用的句式。(4)网络语言追求新奇、简洁,于是这句话进一步被充满智慧的网民们简化为“十动然拒”这一四字格结构。
由于经历了语义泛化的,“事缩类”网络类成语一般用于表达社会化的个人感情。它的发展过程可简化为:提取 缩略(事件寅)短句寅网络类成语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网络类成语的本质是“缩略”,更明确一点就是“缩略语的‘词化’”,即“音节较长的组合形式通过缩略而形成的音节较短的形式是缩略词语。”[8]“成语结构紧密,在运用上作为词的等价物来看待”[9],所以我们用“缩略语的‘词化’”来概括网络类成语的本质。至此,我们可以将“网络类成语”定义为:主要在网络环境下使用、通过缩略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简洁而含义深刻的成语变体。
三、网络类成语的生成模式及动因
网络类成语的“新奇性”不仅在社会语言中难以见到,在网络语言中也是独树一帜。正是由于其“独特”吸引我们想要知道它是怎样打破常规、破土而出的,而孕育网络类成语的土壤就是网络。
(一)生成模式
任何一种语言模式的流行都有它独特的生成动因及过程,我们认为模因论和仿拟论是其生成模式背后的理论支撑。何自然[10]认为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并阐释了语言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的三种方式: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交际和交流。在网络世界中,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更为便捷,即使有大量的文字内容,通过“复制-粘贴”这一行为也能很快得以传播。很多网络类成语经历了从“语录流行语到词语流行语”[11]的演变过程,从它们演变为“网络类成语”后,实质上就开始成为语言模因传播在网络世界的大街小巷。例如,“正龙拍虎”出现后,就随之出现了模仿其结构的主谓式网络类成语“秋雨含泪”“兆山羡鬼”“欧阳挖坑”等“;十动然拒”出现后,就随之出现了与之类似的“不动然泼”“累觉不爱”等。一个语言模因往往会引发一系列新词语的出现,与“微 X”结构不同的是,网络类成语由于“成语”的固定性,大多是模仿这一词语的内在结构形式进行大量复制、传播。“仿拟论”是指“根据表达的需要故意模仿一个现成的词语、句子或篇章,临时造出新的词语、句子或篇章的一种修辞手法。”[3]
我们认为网络类成语是从短句缩略而来,而它的仿拟并不是从短句开始,而是从词语开始。例如,在“十动然拒”出现后,富有看客和自嘲精神的网友们很快仿拟出了“不动然泼”一词;“不明觉厉”催生了“明则不厉”;“人艰不拆”出现后“人艰不催”应运而生。仿拟,一般从意义和结构两方面进行替换。原词和仿拟词意义相近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
在网络类成语和汉语传统成语的对比上,我们也能看到“仿拟”的痕迹。结构式仿拟上,“谁死鹿手”根据“鹿死谁手”而来,既仿造旧词造出新词,又暗讽“三鹿奶粉”;提取式仿拟上,“喜大普奔”是分别提取“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这几个词的头一个字而形成的,它其实仿拟了汉语正规成语中的“花草树木”“镜花水月”,它们都是用一个词囊括了四个词。
(二)生成动因
网络类成语的产生并不是随意的,其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汉民族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原因。
1.社会因素
网络语言的出现实质上给予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自己意愿、情感的平台,找到发泄的出口。比如因央视街头采访而走红的“你幸福吗”引发了全民大讨论,最经典的对答“我姓曾”从语言错位到语义反讽,不仅是网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人们对社会现状感到的不幸福表现。
网络类成语“累觉不爱”表达了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内心情感的脆弱“,地命海心”更是人们对食品安全监管缺乏的一种“无声控诉”.这种方式大大简化了向政府机关反映问题的繁琐程序,迅速将问题集中化、扩大化,从而督促有关部门进一步关注问题、解决问题。
2.心理因素
(1)求新求异网络世界实际上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想象力丰富的网民们在网络这张白纸上尽情挥洒自己的创意,力求展现新奇性,让人眼前一亮。
2008 年大热的“囧”,本属生僻汉字,却因其独特的字形成为“21 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某人说:“囧啊……”这通常表达此人一种郁闷、悲伤、无奈的情感。
类似的字还有槑、圡、嘂、屌等,它们的新奇性吸引了我们对它们的关注,而我们赋予了它们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意义,化陌生为熟悉,使其生命得以延续。
网络类成语的出现无疑是网民“求新求异”的极致表达,用新的结构、新的形式造出一系列四字格新词,先抓住人们的眼球,再阐释词义。
例如,“累觉不爱”一词比“很累,感觉不会再爱了”一句的扩散性强很多,不仅因为这个词的符号长度比句子短,更是因为它独特的形式迎合了人们的创新心理,让人有想了解它的欲望。
(2)求简求省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直接言语交际时的“合作原则”,其中有一条是“量的准则”,即所说的话既要满足交际所需的量,也不能超出交际所需的量。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似乎已经并不满足于“符合交际所需的量”,而是尽求简化,提高效率。网络类成语的实质就是“缩略”,而缩略就是对语言经济性追求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之一。例如“人艰不拆”是对“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这句话的缩略,直接提取话语中比较重要和关键的成分组成四字格新词,使之从语录流行语变为词语流行语,以增强其扩散性。
3.文化因素
为了补偿语音的简化,并避免同音字引起词义混淆,汉语词汇逐渐向双音化发展。词汇双音化这一现象也应用于网络类成语,例如,“欧阳挖坑”选用复姓“欧阳”,“秋雨含泪”却弃姓选双音节的名。词汇双音化和成语四音化的趋势不仅仅是语言学方面的原因,还包含文化方面的因素。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对称美”的追求。中国古建筑追求对称美,诗词、对联追求对称美,语言文字更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一系列四字格新词而不是五字格、六字格新词的原因之一。其次,诗歌是用来“歌”的,汉民族从来就有“以歌表义”的文化传统,所以汉语发展至今,元音、辅音和声调无一不带来音乐的美感,使汉语朗诵起来也抑扬顿挫、别具韵味。例如“,十动然拒”加入“然”这一连词,就瞬间使整个词丰富起来,仿佛是一句完整的话语。汉民族独特的表达习惯催生了“网络类成语”,并促进其发展。
四、网络类成语的发展前景及规范问题
网络语言自诞生以来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它是否应该被规范也一直是人们讨论的中心问题,从这一侧面亦可看出网络语言对社会的影响之大以及我们研究的迫切性。2012 年7 月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发行,其中收录了诸多如“给力”“雷人”等网络词语,但也有很多被拒之门外。由此观之,汉语并不拒绝网络语言的进入,但必须有一定要求。
一部分网络语言不仅简洁、形象,而且在大众中流行度广,有效地补充了我们传统语言表达的不足,比如“给力”“囧”等,很难在正统语言中找到这类网络语言的替代品,即使找到了,也远不如它们简洁、传神。对于这一类能充实正统语言的网络语言我们应该加以吸纳,增强汉语的丰富性、多样性。
另一部分被认为太过随意、过于低俗的网络语言,如“低矮挫”“SB”“TMD”等,我们认为应该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如果此类网络语言泛滥,对个人、对社会都会产生畸形的影响。作为这一拥有渊源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语言继承者,我们必须坚守住汉语的规范性。网络语言在经历时间的考验后,无外乎有两种结果:一是,人们保留对它的使用,最终被汉语所接纳;二是,持续一段时间的热度后被遗忘。网络类成语亦是如此。基于我们的调查,关于“网络类成语”的认知度、社会认可度等问题,我们发现:
第一,我们在进行网络类成语的相关调查时,如图 1:选取的人群是对网络类成语有一定了解的人群,在 18-39 岁这个年龄段,了解网络类成语的人所占比率高达 75%.可见了解网络类成语的网民大致还是集中于青年人,我们也可据此推知网络类成语产生、发展的推动对象也必然是青年人。
第二,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网络类成语的态度持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中间状态。如图 2:但当被问及是否赞同将网络类成语编入正式词典时,却有 51%的调查者反对将该类词编入正式词典,说明网络类成语确实存在很多不规范性,并没有被当作正式的社会化语言。
至于网络类成语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网络类成语的发展前景不太乐观:首先,大多数网络类成语仅仅是因为事件本身而产生,当事件被冷却,它也会逐渐被遗忘,尤其是在网络这个更新速度飞快的大环境下;其次,它的确是生造而来,不太符合现在的汉语语法规范,存在先天缺陷性;最后,我们从图 2 可以知道,大多数网民并没有将其作为规范的汉语,而只将其作为网络语言,正因为它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很难从网络世界走向现实生活,适用面狭窄。如果它无法融入现实生活,那么它的前景必然不会乐观,因为社会才是语言的土壤。无论如何,最终的检验者是时间。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正龙拍虎”成网络新成语[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26)。
[2]刘芹.全面解读网络流行十大新成语[J].新作文(中考作文智囊),2009(11)。
[3]占升平.网络热词“十动然拒”的生成及演变[J].安顺学院学报,2013,15(1):27-29.
[4]刘芹.解读网络流行新成语[J].今日中学生,2009(26)。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73
[6]郑俊涛,马长林.网络时代新成语的新定义和新成语的产生[J].湖南农机,2011(1)。
[7]百度百科.十动然拒体[EB/OL].
[8]王吉辉.现代汉语缩略词语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9]胡裕树.现代汉语(第7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59.
[10]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11]李明洁.从语录流行语到词语流行语[J].修辞学习,2009(3):70-78.
2015年2月初,CNNIC①发布了《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以较为权威可信的数据说明了前一年中国网民数量的变化情况。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伴随着网络所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语言形式,在通过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相当快的发展,它就是网络语言。如今,网络语言的触手已经延伸到政治领域,人们越来越多的学会使用网络语言...
摘要:自1994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我国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至今,互联网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网络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并且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网络流行语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力求通过描写网络的...
社会语言现象往往是人们的社会心理、生活方式、沟通方式、价值观等的直接反映。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往往都会有不同的典型语言现象表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人们认知方式的多元,当代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兴语言现象。我们关注到,在网络语言...
2013年12月27日新华网刊登了《2013十大网络出炉新成语》①一文,引起了广泛关注。早在2011年郑俊涛、马长林在《网络时代新成语的新定义和新成语的产生》一文中对网络新成语进行了定义:四个字固定组合,有比喻义,暂时被部分人接受使用,且语言载体为白...
计算机的产生以及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包括对语言生活的影响。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后新出现的传播媒介,不仅继承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又体现了自身的特点。新的传播媒介通常会引起新的语言变化,随着网络的产生,一种...
对于网络语言而言,创新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是一旨在发挥个性、创造天马行空的新思维的世界,往往它还纵容个人将其思想和言论迈向极致,可以相信它为网民们搭建了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平台。这样的平台因缺少了传统社会...
语体是运用民族共同语的功能变体,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的需要所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1].语体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语言交际功能的一种体现,是为了满足人们某种交际需要而采取的语言手段。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交际时会有不同的社会需要。今天,广播、电视、报...
2014年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了《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通知》指出了当前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语言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一通知的发布,在广大网友之间引起了很多争论,一些语言学工作者也发表了相...
1.引言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网络日益普及,尤其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SNS网络社区的发展,网络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崭新的强势传播媒介,网络不仅扮演着高效通信工具的角色,同时还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特定文化现象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