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司法鉴定论文 >

胶带粘性面指纹提取检验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9 共1870字
摘要

  一、简要案情

  2012 年 6 月 29 日夜,犯罪嫌疑人在某地区某市唐先镇附近,假借搭车的名义,让受害人施某驾驶一辆轿车将其送至该市太平水库附近后,犯罪嫌疑人用一把自身携带的刀具刺中施某背部,导致施某死亡。7 月 2 日,经大量侦查工作后抓获犯罪嫌疑人胡某,经审讯,犯罪嫌疑人胡某交代了杀害施某抢劫轿车并将尸体用胶带捆缚后沉于水库内的犯罪事实。

  二、现场勘查情况

  7 月 3 日,将犯罪嫌疑人胡某带出辨认受害人沉水地点,经 3 个多小时的艰苦搜索与打捞,将受害人施某尸体打捞上岸。打捞上岸的尸体头眼部、嘴部可见黄色胶带缠绕,仅露出鼻部; 上半身被黄色胶带缠绕,双手前屈置于腰前,下半身大腿部、小腿部均被黄色胶带缠绕,胶带为黄色封口胶,宽 0. 04 米。

  三、胶带提取检验

  在此案件的审讯中,出现犯罪嫌疑人拒不交代的现象。

  技术人员临危受命,开展对已在水中浸泡3 天3 夜的水中尸体捆缚胶带进行检验。在对此案物证封口胶的检验过程中,分别提取头部、上半身、腿部胶带,采用分段提取,因考虑检材已在水中浸泡时间长、镊子夹持可能对手印形成伤害,未采用溶液剥离,而采用对胶带分段后戴薄橡胶平滑手套直接细致剥离,用粘性显现剂显现,清水冲洗。在对尸体上身及腿部捆缚胶带检验后发现,胶带反映出衣物的纺织纹,未检验出手印。在对死者头部缠绕胶带剥离显现后,在胶带粘性面提取两枚清晰指纹,拍照固定提取。但是在对头部提取到的指纹进行比对检验时,发现与抓获的犯罪嫌疑人的指纹无一同一,这一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案件的侦破工作和日后对犯罪嫌疑人的量刑打击处理。
  
  四、分析讨论

  由于指纹提取检验过程规范,对胶带粘性面提取的手印为犯罪嫌疑人所留的信心毫不动摇,遂陷入思考及深究,从上身及腿部胶带未检验出手印出发,经仔细反复观察勘验照片,发现死者上衣及腿部缠绕胶带叠加部位少,并且经过胶带与有纺织布纹的接触,原先嫌疑人所留手印会在缠绕过程中遭到破坏,即留有手印的部位也会因粘性面与布纹的贴合产生二次破坏; 而作案时嫌疑人能够留下较好的手印为富汗指印,而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氯离子、钠离子等物质,其中水占汗液的 99% 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再经长时间水中浸泡,指印中的水分会逐渐溶于水中; 时间越长,水分消融得越多,一定的时间后,指印中的水分就会完全消融于水,我们用粘性显现剂就不能显现出手印了; 再观察头部缠绕胶带,由于嫌疑人怕受害人看见和呼救,缠绕胶带密集且叠加覆盖多,胶带粘性面与光滑面贴实度高,外胶带反而起了防水带作用,所以能够在内层覆盖胶带粘性面提取到很好的手印。但也只解决了为什么在从头部叠加胶带层数多、覆盖好的部位提取到手印的问题,未比对上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从手印形成的原理进行分析,手印是手接触客体时,手对客体施加作用力,客体对手即产生反作用力,在这两种力的作用下,客体的表面形态或附着物发生变化,形成反映手纹形态结构的痕迹; 此时,手与客体之间因力的相互作用,附着物之间互相转移形成手印。但此案中头部胶带的缠绕过程中,嫌疑人可能因撕拉胶带将手印直接附着在胶带粘性面,但也有很大可能嫌疑人在缠绕过程中,撕扯胶带时,特别是对受害人眼部、嘴部、头部进行缠绕时手指对这些重要部位进行按压、试探动作,那极大可能在胶带光滑面留下汗液手印,并且因为心理原因,在认为不够紧密的情况下,对此部位进行反复缠绕覆盖。而此时,留在胶带光滑面的附着物将被后一层胶带粘性面所粘附,就像平常粉显后的手印用透明胶带粘取是一个道理,即附着物质发生了转移。

  而我们平常粘取后手印是透过透明胶带进行观察和检验,对于此案粘性面显现手印客体,为黄色不透明胶带,不能从光滑面直接进行观察检验,那就应该水平翻转( 左右翻转、如左手印翻转成右手印) 后比对,将提取指纹在电脑上水平翻转后,很快比中两枚指纹均系嫌疑人胡某右手拇指所留,分析为撕拉胶布右手拇指遗留在胶带光滑面,再次缠绕胶带时手印物质转移在上层胶带粘性面所致。据此审讯嫌疑人胡某,胡某终于如实交待自己独自一人将受害人用胶带捆缚后抛于水库中的犯罪事实,为本案的侦查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撑。

  经过此案,特别是在其他抢劫案案件中,技术人员对现场提取的捆缚过受害人的胶带进行仔细剥离,用特软毛笔蘸取粘附粘性显现剂显现,对提取到的手印先进行常规比对,未比中的手印进行水平翻转后进行比对,很多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手印形成原理、物质转移原理为胶带手印的提取和比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马荣梁,常柏年。 胶带粘面上的手印显现[J]. 刑事技术,2000.
  [2]刘少聪,耿庆杰。 手印学[M]. 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司法鉴定论文